棣 花 记 忆
文章字数:1511
商於古道上的棣花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工作关系,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近十个年头,更重要的,它还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老师的故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掀起了一股文学热潮,我们都成了文学的追随者。我常常在傍晚时分,一个人独自漫步在清风街上,看着路上的行人,还有青砖瓦舍以及路边的小桥流水,《秦腔》中的某个人物或贾老师的生活片段似乎出现在我的眼前:在棣花的北塬上,我翘首探望陈家沟东边的牛头岭,忆起“三伯”夏天义在牛头岭上七里沟於地造田的事;走在南沟新修的水泥路上,我想到平凹老师把糙米拿到沟里换红薯、杂粮的事情。许多时候,与其说我是在散步,倒不如说我是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聆听一代文学巨匠在讲棣花的故事。
《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里有这样一句话:“《秦腔》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部史诗,清风街由衰败走向兴盛是千千万万个农村改革的缩影,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贾平凹老师的作品的确是这样的。不管是“疯子”引生、赵宏声、夏家四兄弟、白雪,还是承包果园的刘新生、电工俊奇、当了县长的中星、乡政府炊事员庆玉,都有血有肉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真实感受到旧传统和新生事物碰撞所发出的巨大声响,旧思想和新思想在历史发展变革中摩擦出来的火星。先进的文化思想和改革的春风在刮进这个偏远的陕南小山村时,涌现出穿着喇叭裤唱流行歌曲的陈星,第一个在清风街开酒楼的丁霸槽,在运输公司往西安开班车的雷庆,还有贪污票款的梅花,这些好的、不好的东西都在经济发展大潮中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贾老师是我崇敬的文学大师,他的书我总是读一遍再读一遍,常常是乐此不疲、爱不释手。在这种氛围中,我吮吸着老师故里文学的清新气息,写了好几十篇散文,有发表的,也有没有发表的,在2019年的时候,结集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散文集《岁月深处》。
为了能让新书沾上老师的一点灵气,欲让百忙之中的贾老师给我写个书名。在一位文学界老师的引荐下,我有幸在西安永松路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贾老师。
贾老师在他的书房接待了我们。他问我是丹凤哪里人,我胆怯地回答说是武关人。一阵寒暄过后,老师接过厚厚的打印稿,翻阅之后留了下来,告诉我待他看过之后再给题写书名。
等待是幸福的,也是甜蜜的。我知道,贾老师每天有许多事情要去做,一时三刻可能顾不上,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半年之后,贾老师让我去取书稿。
一个华灯初上、细雨蒙蒙的傍晚,依旧是在贾老师的书房,我再次见到了精神矍铄的贾老师。他说书稿看了,文笔不错,而且有真情,是在用心写作,今后要继续加油。在交谈的过程中,贾老师居然说出了书稿中好几篇文章的题目,令我咋舌。贾老师每天那么繁忙,居然认真读了我的作品,是我没有想到的。简单的交流之后,贾老师铺开宣纸,拿起毛笔,欣然给我写下《岁月深处》几个大字。那一刻,我被一种幸福包围着;那一夜,我失眠了。
可能是因了贾老师签名,《岁月深处》印刷3000册,经多方努力售完后收回成本,我非常感谢他对一个文学青年的支持。人生短短几十年,我在贾老师的故里就十年,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幸福,贾老师和永远的棣花,将会在我的人生长河里留下隽永的记忆。
鱼在洋老师在我的散文集《那片深情土地》序里有这样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文学是一双隐形的翅膀,愿文学照进现实,带着像田吉文一样更多的文学青年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好多年了,我铭记鱼老师的话,在默默地努力着,虽然没有多少成绩,但我读了好多老师的作品,切实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更多的则是体会到只有扎根现实,才能写出接地气的好作品。就像我每次路过贾老师的老宅时,都会不自觉地走到柿子树下认真地读一遍《丑石》后才离开一样。
文学就是人学,愿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心连心,手挽手,用手中的笔讴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掀起了一股文学热潮,我们都成了文学的追随者。我常常在傍晚时分,一个人独自漫步在清风街上,看着路上的行人,还有青砖瓦舍以及路边的小桥流水,《秦腔》中的某个人物或贾老师的生活片段似乎出现在我的眼前:在棣花的北塬上,我翘首探望陈家沟东边的牛头岭,忆起“三伯”夏天义在牛头岭上七里沟於地造田的事;走在南沟新修的水泥路上,我想到平凹老师把糙米拿到沟里换红薯、杂粮的事情。许多时候,与其说我是在散步,倒不如说我是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聆听一代文学巨匠在讲棣花的故事。
《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里有这样一句话:“《秦腔》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部史诗,清风街由衰败走向兴盛是千千万万个农村改革的缩影,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贾平凹老师的作品的确是这样的。不管是“疯子”引生、赵宏声、夏家四兄弟、白雪,还是承包果园的刘新生、电工俊奇、当了县长的中星、乡政府炊事员庆玉,都有血有肉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真实感受到旧传统和新生事物碰撞所发出的巨大声响,旧思想和新思想在历史发展变革中摩擦出来的火星。先进的文化思想和改革的春风在刮进这个偏远的陕南小山村时,涌现出穿着喇叭裤唱流行歌曲的陈星,第一个在清风街开酒楼的丁霸槽,在运输公司往西安开班车的雷庆,还有贪污票款的梅花,这些好的、不好的东西都在经济发展大潮中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贾老师是我崇敬的文学大师,他的书我总是读一遍再读一遍,常常是乐此不疲、爱不释手。在这种氛围中,我吮吸着老师故里文学的清新气息,写了好几十篇散文,有发表的,也有没有发表的,在2019年的时候,结集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散文集《岁月深处》。
为了能让新书沾上老师的一点灵气,欲让百忙之中的贾老师给我写个书名。在一位文学界老师的引荐下,我有幸在西安永松路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贾老师。
贾老师在他的书房接待了我们。他问我是丹凤哪里人,我胆怯地回答说是武关人。一阵寒暄过后,老师接过厚厚的打印稿,翻阅之后留了下来,告诉我待他看过之后再给题写书名。
等待是幸福的,也是甜蜜的。我知道,贾老师每天有许多事情要去做,一时三刻可能顾不上,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半年之后,贾老师让我去取书稿。
一个华灯初上、细雨蒙蒙的傍晚,依旧是在贾老师的书房,我再次见到了精神矍铄的贾老师。他说书稿看了,文笔不错,而且有真情,是在用心写作,今后要继续加油。在交谈的过程中,贾老师居然说出了书稿中好几篇文章的题目,令我咋舌。贾老师每天那么繁忙,居然认真读了我的作品,是我没有想到的。简单的交流之后,贾老师铺开宣纸,拿起毛笔,欣然给我写下《岁月深处》几个大字。那一刻,我被一种幸福包围着;那一夜,我失眠了。
可能是因了贾老师签名,《岁月深处》印刷3000册,经多方努力售完后收回成本,我非常感谢他对一个文学青年的支持。人生短短几十年,我在贾老师的故里就十年,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幸福,贾老师和永远的棣花,将会在我的人生长河里留下隽永的记忆。
鱼在洋老师在我的散文集《那片深情土地》序里有这样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文学是一双隐形的翅膀,愿文学照进现实,带着像田吉文一样更多的文学青年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好多年了,我铭记鱼老师的话,在默默地努力着,虽然没有多少成绩,但我读了好多老师的作品,切实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更多的则是体会到只有扎根现实,才能写出接地气的好作品。就像我每次路过贾老师的老宅时,都会不自觉地走到柿子树下认真地读一遍《丑石》后才离开一样。
文学就是人学,愿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心连心,手挽手,用手中的笔讴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