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井村喜事多
朱 鹰
文章字数:847
  又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井村又一次沸腾了。寂静的村子热闹了起来,高桌子低板凳摆了出来,陈年老酒拿了出来,土豆青菜、腊肉腊肠端了出来。
  老远赶回来的乡亲没有忘记井水的甘甜,都说老井里的水好喝,老井就又派上了用场。井边一棵高大的皂荚树,万年不老的青春模样。磨刀石上厚厚一层青苔,毛茸茸的。井水很清,井底积了一层落叶,青绿的颜色。
  乡亲邻里之间相互帮忙、相互捧场不仅是井村的风俗,更是井村人的一种精神密码。朴素勤劳的井村人都知道耕读传家,驻守井村的农民祭祀老井求水灌溉,离乡求学的学子祭祀老井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远游他乡不忘根。老井是先辈们用石头箍起来的,深两米有余。听说箍井的爷爷埋怨奶奶洗不净衣服上的汗渍,奶奶就特意在井边移栽了一棵皂荚树,既能乘凉,又能打皂荚洗衣服。老井水旺,井边又有能洗衣服的皂荚,来的人多了,老井也就慢慢变得热闹了。“大槐树人”“下湖人”“土著人”杂居而生,石匠、木匠、篾匠、打榨佬、剃头佬、补锅佬慕名而来,屈原、岳飞、霍去病的故事世代相传。老井不但成了人们歇脚纳凉说媒下聘的好地方,更成了井村人家国情怀的寄托。
  凭借着“九匠十八佬”基因记忆,井村的后生们乘着时代的大潮更为奋进。前不久,下海经商的“弄潮儿”成立了乡党会,毕业后“吃公粮”的大学生回乡搞起了乡村振兴。他们凭借着井村的绿水青山,带着勤劳质朴的井村人乘着“东风”将山水田园变成了金山银山。产业田里的油葵长势茂盛,入户路边竖起了树皮一般的石栏杆,灰瓦白墙的新民居门上的红对联格外显眼,入股分红的日子越过越甜。
  王家张灯、李家结彩,井村的喜事越来越多。张家接亲、赵家抱孙子、陈家乔迁、孙家出了大学生,言谈举止间流露出幸福的底色。
  夜幕降临,新区广场上聚满了人。放映队员在调试设备,银幕前的群众满眼期待。广场上星罗棋布着“时兴”的人群,有拍着抖音卖货的,有踩着鼓点舞扇的,有哼着小曲闲转的。最悦耳的还是舞者们的一曲《万疆》,犹如一脉时代清泉,映出了人们的心声。
  新时代的井村,喜事越来越多。井水清亮亮的,掬一捧来喝,真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