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法庭”释放大能量
文章字数:1526
有这么一支司法小团队,他们常年深入田间地头,调解“家务事”;他们坚守在审判一线,审结借贷、赡养等民间纠纷;他们走进村组、企业和校园,让法治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支由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组成的司法小团队,来自商州区人民法院牧护关法庭。他们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纠纷止于诉前、化于前端。
牧护关法庭承担着牧护关、麻街、三岔河3个镇39个村的民商事审判工作任务。2022年3月,为深入推进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提高纠纷解决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牧护关法庭联合辖区3个镇综治办共同开展“无讼文明村”创建活动,共评选出7个“无讼文明村”并进行了授牌。
创建“无讼文明村”
今年4月,牧护关法庭辖区发生了一起精神病伤人案。该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用锄头打伤邻居胡某,事后胡某准备诉至法院。牧护关法庭了解情况后,当即联合牧户关镇综治办相关同志、村委会成员等多方调解,普法说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这个精神病患者的法定监护人主动赔偿了胡某的医药费等损失,并表示会加强对精神病人的监护。
“‘无讼文明村’创建活动搞得很好,让村里邻里之间关系更和谐了。”多次参与群众矛盾纠纷调解的70多岁老党员苏秀民说道。
“无讼文明村”创建旨在与各方建立矛盾纠纷联调联动机制,做到止纠纷于未发、化矛盾于萌芽,从源头上减少诉讼数量,让群众在村内即可化解矛盾。牧护关法庭以创建“无讼文明村”为抓手,以“奉献度”换取群众“满意度”,以“辛苦指数”刷新辖区群众“幸福指数”。相较去年同比受理案件由197件下降到142件,下降33%,诉前纠纷化解率上升50.9%,7个村实现“零诉讼”,最大限度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成讼”。
凝聚乡贤力量
牧护关法庭注重充实调解力量,积极发动懂政策、作风正、素质高、心肠热、威信足的乡贤“五老”成员,参与辖区各类矛盾纠纷调解,以乡情推进矛盾化解,以宗亲促进纠纷平息,实现法官“单打独斗”向群众“多元共治”转变,为社会治理注入新鲜活力。
今年4月,牧护关法庭受理了一起房某某诉某牛场的劳务合同纠纷案。该牛场系三人合伙经营,后一人撤资,按协议三人共担债务,但撤资人以撤资且房某某非他出面雇佣为由不愿承担房某某的部分工资,当事人之间矛盾激烈,法庭多次调解未果。最后,在村里乡贤代表的共同劝说下,解开了当事人心结,令其心悦诚服,当场兑现了房某某的劳务费。
“邻里纠纷是诉源治理最常遇到的问题,单纯依靠法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多方聚力,才能将矛盾冲突化解在源头。”牧护关法庭庭长张波涛说。
法官助理周伟说,乡贤代表来自群众,他们凭借地熟、人熟、事熟和群众信任的优势,善于和群众沟通,发挥了疏导、劝慰、协调的良好功能,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有助于矛盾纠纷化解。
“牧护关法庭走村入户,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三岔河镇党委书记李刚彦说。
开展普法宣传
“张法官,我的住宅被侵占了,借我的钱也不还,我实在不知道咋处理了。”在麻街镇的一次普法宣传即将结束时,村民寇某找到张波涛咨询法律问题。
经了解,寇某兄长在寇某两间房屋内摆满了杂物,致使寇某无法正常居住,且借寇某3万元长期不还。考虑到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为维系寇某兄弟的手足之情,张波涛当即联合村干部同寇某兄弟二人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沟通。经反复调解,其兄返还所占房屋并承诺分期还清借款,寇某亦决定不再起诉其兄。
牧护关法庭认真践行“三个服务”要求,以法治方式服务乡村发展,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法官专业解说,回答群众咨询,回应群众所需,努力让人民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好,为法治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引导基层形成“无讼”“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安定一方”。
这支由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组成的司法小团队,来自商州区人民法院牧护关法庭。他们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纠纷止于诉前、化于前端。
牧护关法庭承担着牧护关、麻街、三岔河3个镇39个村的民商事审判工作任务。2022年3月,为深入推进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提高纠纷解决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牧护关法庭联合辖区3个镇综治办共同开展“无讼文明村”创建活动,共评选出7个“无讼文明村”并进行了授牌。
创建“无讼文明村”
今年4月,牧护关法庭辖区发生了一起精神病伤人案。该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用锄头打伤邻居胡某,事后胡某准备诉至法院。牧护关法庭了解情况后,当即联合牧户关镇综治办相关同志、村委会成员等多方调解,普法说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这个精神病患者的法定监护人主动赔偿了胡某的医药费等损失,并表示会加强对精神病人的监护。
“‘无讼文明村’创建活动搞得很好,让村里邻里之间关系更和谐了。”多次参与群众矛盾纠纷调解的70多岁老党员苏秀民说道。
“无讼文明村”创建旨在与各方建立矛盾纠纷联调联动机制,做到止纠纷于未发、化矛盾于萌芽,从源头上减少诉讼数量,让群众在村内即可化解矛盾。牧护关法庭以创建“无讼文明村”为抓手,以“奉献度”换取群众“满意度”,以“辛苦指数”刷新辖区群众“幸福指数”。相较去年同比受理案件由197件下降到142件,下降33%,诉前纠纷化解率上升50.9%,7个村实现“零诉讼”,最大限度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成讼”。
凝聚乡贤力量
牧护关法庭注重充实调解力量,积极发动懂政策、作风正、素质高、心肠热、威信足的乡贤“五老”成员,参与辖区各类矛盾纠纷调解,以乡情推进矛盾化解,以宗亲促进纠纷平息,实现法官“单打独斗”向群众“多元共治”转变,为社会治理注入新鲜活力。
今年4月,牧护关法庭受理了一起房某某诉某牛场的劳务合同纠纷案。该牛场系三人合伙经营,后一人撤资,按协议三人共担债务,但撤资人以撤资且房某某非他出面雇佣为由不愿承担房某某的部分工资,当事人之间矛盾激烈,法庭多次调解未果。最后,在村里乡贤代表的共同劝说下,解开了当事人心结,令其心悦诚服,当场兑现了房某某的劳务费。
“邻里纠纷是诉源治理最常遇到的问题,单纯依靠法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多方聚力,才能将矛盾冲突化解在源头。”牧护关法庭庭长张波涛说。
法官助理周伟说,乡贤代表来自群众,他们凭借地熟、人熟、事熟和群众信任的优势,善于和群众沟通,发挥了疏导、劝慰、协调的良好功能,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有助于矛盾纠纷化解。
“牧护关法庭走村入户,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三岔河镇党委书记李刚彦说。
开展普法宣传
“张法官,我的住宅被侵占了,借我的钱也不还,我实在不知道咋处理了。”在麻街镇的一次普法宣传即将结束时,村民寇某找到张波涛咨询法律问题。
经了解,寇某兄长在寇某两间房屋内摆满了杂物,致使寇某无法正常居住,且借寇某3万元长期不还。考虑到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为维系寇某兄弟的手足之情,张波涛当即联合村干部同寇某兄弟二人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沟通。经反复调解,其兄返还所占房屋并承诺分期还清借款,寇某亦决定不再起诉其兄。
牧护关法庭认真践行“三个服务”要求,以法治方式服务乡村发展,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法官专业解说,回答群众咨询,回应群众所需,努力让人民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好,为法治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引导基层形成“无讼”“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安定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