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特色产业赋能 乡村振兴加速
本报通讯员 李 冲 李俊英
文章字数:1573
    彭海龙在喂梅花鹿

    尹有娃在喂毛驴

    方花粉采摘蘑菇

  “趁天还没亮,赶紧去摘,过一会儿车就来装了!”7月16日清晨,丹凤县铁峪铺镇寺底铺村村民赵书玲又开始了“幸福的忙碌”。
  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菇棚里,一排排菌棒整齐摆放,一簇簇平菇破棒而出,长势喜人。赵书玲系上围腰,拿上箩筐,在菌架中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就摘了满满一筐。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近年来,寺底铺村立足本村自然资源条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打好产业振兴“组合拳”,不断拓宽群众致富渠道,走出了一条前景广阔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52岁的村民方花粉正在大棚里制作菌棒,只见她熟练地打开棒袋、倒入菌种、套环、扎口……眨眼工夫,一个菌棒就制作完成。因为技术娴熟,她一季收入将近6000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菌棒接种的活不重,有时要加班,但工资不低,待在家门口每天管娃照料老人,也能挣个100元。”方花粉高兴地说。
  “在这里务工的周边村民有20多人,有很多都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还有些残疾人。”寺底铺村平菇产业负责人程元文说。
  今年以来,寺底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利用闲置厂房改造了10个蘑菇种植大棚,一季可出四茬,平均每天产平菇2500公斤,每公斤售价6元左右,目前已收入10多万元,全年预计收益30多万元。该合作社在发展蘑菇产业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采摘蘑菇、菌棒接种都是计件的,手快的每天可以收入200多元。年龄大的就干点垒菌棒的活,一天也有80元。”市税务局驻丹凤县寺底铺村第一书记张煜高兴地说,“全村今年共发展袋料香菇20万袋,在产业链上解决63户135人就业问题,户均预计增收达到2万元。”
  小毛驴“驮起”大产业
  走进寺底铺村的商洛原野生态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饲养员尹有娃正为毛驴添加饲料。今年62岁的尹有娃从寺坪镇东沟村来到公司务工,每月不菲的收入让他很是满意。
  “除玉米秸秆外,每天还会给毛驴添加‘辅食’,保证毛驴健康成长。”尹有娃说。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毛驴全身都是宝,但养驴的却是少数,可谓是“有市场没行业”。2018年,商洛原野生态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落地寺底铺村,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建设集圈舍繁殖区、饲养区、防疫专用房及饲料贮存、青贮池于一体的标准化养殖配套设施,构建“引进+饲养+繁殖+出栏”的模式,就近转化当地秸秆资源用作养驴饲草,并逐步扩大养殖规模。
  该公司累计存栏1000头毛驴,计划在两年内增加到2500头。在此基础上,该公司积极研发产品,目前有养生生鲜驴肉和养生腊驴肉、阿胶糕、驴肉酱等产品,并延伸产业链,在商州区开设鹤城犟驴馆,实现了养驴经济效益最大化。
  随着养驴规模的不断扩大,该公司的用工需求也越来越大,平均每年提供固定用工岗位20多个,季节性用工岗位80多个。
  梅花鹿蹚出小康路
  在寺底铺村东街组养殖场内,一排排干净整洁的鹿舍内,梅花鹿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悠闲地散步,有的懒懒地晒太阳。梅花鹿见有陌生人来,立即躲得远远的,这群梅花鹿身姿矫健、皮毛光亮,表情呆萌可爱。鹿场主彭海龙指着鹿群高兴地说:“这可是农民的‘致富鹿’。”
  养好梅花鹿并不容易。彭海龙是个“门外汉”,不懂养殖,引进梅花鹿后,彭海龙购买书籍、翻阅资料、请教专家,不懂就问,虚心学习。
  “母鹿繁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割鹿茸时如何止血?”“一栏圈养多少只鹿合适?”……
  一年时间,彭海龙渐渐摸到了养鹿的门道,现在鹿场存栏30多只。彭海龙说,下一步,将在梅花鹿产品的深加工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更多鹿产品。进一步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同时,将“鹿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建设成集养殖、产品研发销售、旅游参观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擦亮寺底铺村的特色名片。
  彭海龙说:“通过养鹿,我在经济方面有了很大改观。今后,我不仅要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还要带动更多村民走上更好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