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 默 无 闻 做 工 匠
文章字数:1394
本报记者 谢 非
55岁的赵增民是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制液车间镉回收工段长,参加工作34年来,他从普通的操作工一步步成长为冶金技师、生产管理人员。由于工作中出色的表现,1996年他被评为陕西省“技术能手”,2007年被公司评为“技改能手”,5次被公司评为先进生产者标兵、先进生产者。2021年,他被陕西锌业有限公司评为建厂35周年突出贡献人物,今年他入选第二季度敬业奉献类“商洛好人”,他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又增高了1厘米。
1987年,21岁的赵增民从市技工学校冶炼专业毕业,进入陕西锌业公司工作。一开始,他被分配在净化车间,面对从未接触过的设备工艺、不规律的三班倒、繁重的体力劳动、生产中的诸多问题,现实和梦想的差距并没有让他有丝毫退缩,反而是一头扎进工作中去。
工作中,赵增民善于钻研,遇到生产中的难题,他总要想办法解决。净化工序在黄药除钴过程中常常出现新液铜高的问题,严重影响电锌产量和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20多天吃住在单位,查找资料认真摸索,终于找到问题症结,并一举突破生产瓶颈,稳定了生产和新液质量。由于他的突出表现,1996年他被评为陕西省“技术能手”。
由于赵增民工作认真踏实,能够独当一面,2004年,他担任镉回收工序工段长,上任伊始,他就将目光聚焦到镉电解烧板返溶、产量低的问题上,经过认真调查分析,他找出影响镉电解烧板的原因,及时进行工艺调整,使镉片产量由原来的日产500公斤,增加至900公斤。之后他参与了镉回收工序多次改造工作,其中在锌片置换镉工艺试产阶段,他和同事们发扬铁人精神,冒着酷暑加班加点,严密跟踪每一个数据,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
经过赵增民的技术改良,镉回收工序所需的锌消耗量下降一半,降低了镉回收的成本。
随后,面对人工浇注镉锭存在的品级不稳定、镉熔液飞溅伤人、浇注过程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等安全环保隐患,他通过和同行业交流学习,大胆提出将人工浇注改为机器人自动化工艺操作,并将原来的单一旋流塔收尘升级为旋流塔加麻池收尘的两段收尘,项目实施后,镉锭一级品率达到100%,同时安全环保工作也得到了质的提升。多年来,这个工序未发生一起工艺和安全环保事故。
工作中认真负责的赵增民,生活中还是一个热心肠,平时只要知道谁遇到难事和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30多年来共计向困难职工以及社会捐款10多次,捐款金额2000多元。有一次他发现工友陈立军在上班时唉声叹气,经过耐心询问得知,陈立军的父亲被诊断为癌症。由于陈立军是外地人,在商洛举目无亲,赵增民了解情况后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一边联系医院和医生,一边帮忙筹钱。一点一滴中,他的热心善举加深了工友间的感情,提高了团队凝聚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集体。
赵增民平日里不善言辞、默默无闻。他当选第二季度“商洛好人”的消息传到公司后,大家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在公司掀起了一场向赵增民学习的热潮,有力推动了公司精神文明建设。
庞思善改而进创,博积勤研以推新。已经55岁的赵增民,并未因为年龄而减缓工作热情,放慢工作的脚步,30多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成为职工心中的老大哥和专家。
他也从不吝啬,积极主动向年轻人传授自己的工作心得,当年他带过的徒弟们,如今已经是公司各个工序的带头人、技术骨干。
“我要在人生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余热发挥到极致,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再给大家讲一讲、说一说,让年轻人多积累经验,少走弯路,鼓励他们对工作保持热情,在车间一线实现人生价值。”赵增民说。
55岁的赵增民是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制液车间镉回收工段长,参加工作34年来,他从普通的操作工一步步成长为冶金技师、生产管理人员。由于工作中出色的表现,1996年他被评为陕西省“技术能手”,2007年被公司评为“技改能手”,5次被公司评为先进生产者标兵、先进生产者。2021年,他被陕西锌业有限公司评为建厂35周年突出贡献人物,今年他入选第二季度敬业奉献类“商洛好人”,他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又增高了1厘米。
1987年,21岁的赵增民从市技工学校冶炼专业毕业,进入陕西锌业公司工作。一开始,他被分配在净化车间,面对从未接触过的设备工艺、不规律的三班倒、繁重的体力劳动、生产中的诸多问题,现实和梦想的差距并没有让他有丝毫退缩,反而是一头扎进工作中去。
工作中,赵增民善于钻研,遇到生产中的难题,他总要想办法解决。净化工序在黄药除钴过程中常常出现新液铜高的问题,严重影响电锌产量和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20多天吃住在单位,查找资料认真摸索,终于找到问题症结,并一举突破生产瓶颈,稳定了生产和新液质量。由于他的突出表现,1996年他被评为陕西省“技术能手”。
由于赵增民工作认真踏实,能够独当一面,2004年,他担任镉回收工序工段长,上任伊始,他就将目光聚焦到镉电解烧板返溶、产量低的问题上,经过认真调查分析,他找出影响镉电解烧板的原因,及时进行工艺调整,使镉片产量由原来的日产500公斤,增加至900公斤。之后他参与了镉回收工序多次改造工作,其中在锌片置换镉工艺试产阶段,他和同事们发扬铁人精神,冒着酷暑加班加点,严密跟踪每一个数据,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
经过赵增民的技术改良,镉回收工序所需的锌消耗量下降一半,降低了镉回收的成本。
随后,面对人工浇注镉锭存在的品级不稳定、镉熔液飞溅伤人、浇注过程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等安全环保隐患,他通过和同行业交流学习,大胆提出将人工浇注改为机器人自动化工艺操作,并将原来的单一旋流塔收尘升级为旋流塔加麻池收尘的两段收尘,项目实施后,镉锭一级品率达到100%,同时安全环保工作也得到了质的提升。多年来,这个工序未发生一起工艺和安全环保事故。
工作中认真负责的赵增民,生活中还是一个热心肠,平时只要知道谁遇到难事和困难,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30多年来共计向困难职工以及社会捐款10多次,捐款金额2000多元。有一次他发现工友陈立军在上班时唉声叹气,经过耐心询问得知,陈立军的父亲被诊断为癌症。由于陈立军是外地人,在商洛举目无亲,赵增民了解情况后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一边联系医院和医生,一边帮忙筹钱。一点一滴中,他的热心善举加深了工友间的感情,提高了团队凝聚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集体。
赵增民平日里不善言辞、默默无闻。他当选第二季度“商洛好人”的消息传到公司后,大家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在公司掀起了一场向赵增民学习的热潮,有力推动了公司精神文明建设。
庞思善改而进创,博积勤研以推新。已经55岁的赵增民,并未因为年龄而减缓工作热情,放慢工作的脚步,30多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成为职工心中的老大哥和专家。
他也从不吝啬,积极主动向年轻人传授自己的工作心得,当年他带过的徒弟们,如今已经是公司各个工序的带头人、技术骨干。
“我要在人生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余热发挥到极致,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再给大家讲一讲、说一说,让年轻人多积累经验,少走弯路,鼓励他们对工作保持热情,在车间一线实现人生价值。”赵增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