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市着力促进共同富裕工作综述
文章字数:5301
  本报记者 汪 瑛
  商洛,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活力四射。市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市场繁荣;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工业园区快速扩张;乡村整洁美丽,民宿成群,生态环境趋优,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城乡各美其美,和谐相融,绘就一幅互动共融、同向发展的喜人图景。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应用系统观念,着力在产业转型上蹚路,在城乡融合中下功夫,在改善民生上加力,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更加坚实可靠。
  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 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不仅能体验单车喷泉、互动钢琴、AI活力智慧跑道、智能座椅等现代化休闲娱乐设施,还能感受沉浸在大自然中的欣喜与乐趣。家门口就有这样的去处,何乐而不为?”8月1日,一位前往市区南秦河生态公园的游客感叹道。
  南秦河生态公园位于中心城区南秦河畔,东邻商洛市汽车站,西接西十高铁,南有G40高速,公园修建了花海公园、松林迎客、欢乐天地、福禄广场等景观,不同功能的生态主题分区,极大改善了周围的人居环境,成为“康养之都”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像这样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在我市屡见不鲜。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了一百多个小而美、小而精的“口袋公园”,两河口城市运动公园、金凤山花海公园、四皓公园、东龙山公园、南秦湿地公园等一批主题生态公园,樱花紫薇大道、月季大道等10多条景观大道,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
  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托,是重要的经济发展载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守护好中心城市至关重要。我市始终坚持城市建设服务于百姓生活、服务于提升品质、服务于城市定位、服务于营商环境,从城市发展、产业植入、业态提升、人文环境等多维度、系统性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我市按照“上山进川东扩西控”规划思路和“两河四岸三山”格局,编制了国土空间规划,把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彩“四精标准”贯穿到中心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商洛市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空间特色定位,“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将西十高铁商洛西站周边区域、环城北路以北部分沟峪、沙河子镇河谷平原和缓丘地区纳入城镇开发边界范围。
  作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支撑,一批城建项目应运而生。高铁站片区、北客站片区等一批重点项目,为城市更新发展提供了规划支撑;秦韵教育城、商州区第三小学、第十五小学和第十三幼儿园等学校的规划建设,推动了中心城区教育向优质均衡方向发展;高铁大道、环城西路、仙娥湖片区道路桥梁、刘湾大桥以及西十、西康高铁和丹宁、洛卢、澄商高速、商洛支线机场、西合高铁、商郧高速积极推进,筑强了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主城区发展框架扩大至71.3平方公里;两河口生态岛亲水公园、两河口城市运动公园滨水绿地和黄沙河水体景观廊道等水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有河就有水、有水就有景,让老百姓能够看到水、亲近水、享受水,让城市水系成为“城市会客厅”;秦岭博物馆、莲湖公园、四皓公园、龙山公园等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项目,实现了城市在更新中保护,在保护中更新。
  针对城市管理的难点、堵点、痛点,我市用“绣花”功夫践行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全市集中开展违法户外广告、违法建筑“两拆”整治,对城市门户区、铁路及高速公路沿线、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等区域实施清洁行动,抢抓国家加快推进“新城建”重大机遇,深化城市治理大数据应用,整合各类城市信息化系统(平台)资源,将智慧城管综合服务平台融入“秦岭智谷·数字商洛”建设内容,用信息服务和改善民生。精细开展城市体检,创新实施了“312工程”(开展城市功能管理和服务短板、违法建设、城市安全三个检视;围绕检视问题制定一个三年行动方案;建立城市治理问题和城市发展机会两个清单),形成了“65+X”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既提升城市的“面子”又改善了城市的“里子”,使得地上与地下统筹、新区与旧城同步、产业与城市协同。
  如果说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进,提升了城市的承载力,那么老旧城区的更新改造,则能保障居住安全、提升居住品质。近年来,我市把旧城改造作为城市有机更新的抓手,创新“棚改+产业+景点”模式,在保留城市肌理和历史记忆基础上,改造提升棚户区打造文旅综合体,实现了提升人居环境、传承街巷文化、留住乡愁的目标。
  交通四通八达、公园遍地开花,健身休闲、儿童娱乐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每一条街道都干净整洁,每一个街角都充分利用,老旧小区换新颜;从家门口的电梯到社区门口的日间照料中心,惠民利民在细节处得到完美的呈现……这是我市不断优化城市配套服务的结果。
  近年来,我市将“以百姓生活为根本”的服务理念深植内心,用最好的位置、最好的标准、最好的质量安置群众,让群众生活更体面更有尊严。智能停车场、汽车充电站、学校、医院、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厕等一批公共设施建成投用,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服务功能过程中,让群众生活更便捷、更舒心。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增强县域经济承载力
  近日,记者在商南县现代材料产业园的陕西达沃鑫智能装备制造生产车间内看到,工人们在车床前专注制作滑轨、滑块。旁边,一批产品已装入木箱,即将出口德国。
  2022年10月,该企业入驻商南县现代材料产业园,投资1.2亿元建成了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及无尘恒温车间,购置安装直线及传动滑台生产线各3条,可年产50万套直线传动精密滑台。生产过程中,该企业升级加工工艺,运用微米技术生产3毫米、5毫米的滑台,当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同样位于商南县现代材料产业园的陕西豪德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精特新企业,以冶金粉末为原料生产汽车零部件的生产线即将进入试生产,达产达效后,年产值预计可达2.8亿元。
  “我们利用不锈钢、铜等废旧材料,通过自己配方,制成各类合金粉末,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陕西豪德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文介绍,为了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在陕西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支持下聘请国内两所高校的行业带头人,形成了自己的科研力量。
  达沃鑫和豪德特两家企业所处的商南县现代材料产业园,是商南县县域工业集中区三个“区中园”之一。今年以来,商南县全力打造现代材料产业园、硅科技产业园、镁材料产业园,推动县域经济集群发展。其中,现代材料产业园占地1182亩,计划在5年内投资50亿元,着力打造百亿产业园。
  “目前,园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8万平方米,共引进13家企业,拉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作用初步显现,有望入驻企业50家以上,预计年产值超百亿元,成为商南县乃至全市产业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延链化、集约化发展的先行区和样板区。”商南县城投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章瑞介绍。
  近年来,我市积极整合投融资平台,培育引进更多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承载力。
  与此同时,我市认真落实“一县一策”事项清单,大力发展“一县一业”,强化首位产业支撑作用,着力在扩大规模、延伸链条、创新产品、市场营销上下功夫,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去年,我市7县区共确定培育10个百亿级首位产业,县区新开工项目905个,年度项目完成投资751.03亿元,新增市场主体8033户。
  连日来,丹凤县棣花镇万亩葡萄硕果累累、迎来丰收,一串串水晶葡萄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基地里,随处可见忙碌的村民,大家采摘、装筐、搬运、装车,分工协作,一派忙碌景象。
  “这两天葡萄熟了,我们每天都在坡上采摘,一天有二三十人在山上干活。今年我们的葡萄质量蛮好的,很好卖。”当地群众张卫红说。
  在葡萄基地不远处的北边,兼具欧式风情和东方神韵的丹凤葡萄酒庄与绿意盎然的葡萄园遥相呼应。
  近年来,丹凤县把葡萄酒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首位产业,探索出了一条集葡萄种植、观光、采摘,葡萄酒酿造、储藏、销售以及葡萄酒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新路子,形成了“葡萄酒+文化+旅游+康养”等“一接二、二连三”的溢价效应,形成了葡萄酒产业集群,年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
  产业连着就业,是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万湾村处于酿酒葡萄的核心产区。以前,当地的群众以种粮为主。近年来,随着丹凤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万湾村也开始了葡萄种植,部分村民还把土地流转给酒厂统一经营管理,每年的土地流转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同时在丹江两岸及宁夏建成葡萄基地3000多亩,为酒庄提供10多种优质酿酒葡萄原料,带动了当地230户600多名群众增收。”丹凤县安森曼酒庄负责葡萄种植基地管理的叶军海说。
  柞水县则在打造全域旅游路线的基础上,将民宿产业作为拉动县域经济的抓手之一,建成西坡秦岭、尚隐、阳坡院子、南山庭院等民宿集群,拥有185间客房,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100万元,吸纳群众就近就业200人,带动群众年人均增收2000元。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载体、缩小地区差距的着力点,中心镇在城乡共富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近年来,我市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思路,因地制宜培育了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特色小镇,促进了城镇体系合理化发展县域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同时,将改善产业结构同加强中心镇功能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整合、扩展现有产业园区、优化布局,增强中心镇的产业支撑能力,强化其积聚与辐射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者集中,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
  做强农业特色产业 夯实乡村振兴硬支撑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进入盛夏,山阳县法官庙村百亩荷塘里,荷叶繁茂如盖,荷花竞相绽放。微风拂过,花儿摇曳生姿,荷香扑鼻而来。游客们穿梭其中拍照打卡。
  眼前的美丽景象,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是秦岭腹地一个典型的贫困山村。彼时,土地坡度大,地块破碎,耕牛犁田都难转身,当地农民纷纷外出谋生。嬗变发生在近几年。从脱贫攻坚迈入乡村振兴,法官庙村瞄准了梯田、荷塘、稻米等优质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推出高山有机茶、富硒水稻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生态养殖,建设“莲藕+小龙虾”生态套养基地。
  当地还深入挖掘秦岭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建成农旅结合的生态休闲观光游、民俗活动体验文化游两条旅游路线,发展竹编、木器加工、刺绣等传统农耕文化业态、农家乐,打造“秦岭原乡”品牌,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路径。法官庙村也因此获得了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国家美丽宜居村庄、国家森林乡村、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多个荣誉称号。
  在商洛大地上,像法官庙这样的村子不在少数。一批美丽乡村正沐浴着新时代的改革春风,走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道上。
  走进柞水县社川河畔的金米村,一座座木耳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农户们戴着手套在采摘木耳,大棚外,慕名而来的游客畅游在富有现代田园气息的产业园里,休闲游玩。
  小小木耳,成了金米村甚至是柞水县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当地不断壮大木耳产业,建设木耳大棚170座、发展黑木耳500万袋,全村70%以上有发展能力的农户都在营务木耳,2022年村上木耳产值达到1500万元,人均纯收入17210元,“小木耳、大产业”在这里形成生动实践。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近年来,我市把产业发展作为硬核支撑,积极盘活资源、创新模式、加快转型,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优势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全业态融合。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在组织体系、经营活动、利益分配上紧密连带,抓实产业载体,构建要素市场,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一体规划、高标准建设农业园区,打造特色产业承载地、生产要素聚集地、营商环境最优地、技术创新策源地,以园区引领带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2022年,我市争取到中央级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项目资金1703万元,用于10个农产品供应链项目建设。全市发展食用菌4.55亿袋,实现产值82亿元;茶园规模60.1万亩,产量1.1万吨,首次突破万吨关口;猕猴桃3.56万亩,年产鲜果2500吨。累计认证绿色食品100个、有机农产品4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2个。认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60家,发展农民合作示范社207个,培育家庭农场2781家,培育现代农业园区152个,有力地延长了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从田间到餐桌全覆盖,带动了更多群众就业增收。
  仅仅是兴起来还不够,把特色做特、优势做优,才能释放产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此,我市一体推进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商洛核桃”“商洛香菇”等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商洛模式”全国推广,成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之一。同时,大力发展“菌果药畜茶酒”特色产业,扎实培育“秦岭好礼·商洛山珍”特色品牌,不断扩大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食用菌、香菇、木耳、核桃等6个特色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80个农产品被认证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并远销欧亚10多个国家。7月26日,我市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荣誉称号。
  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新的历史阶段,商洛将突出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统筹抓好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个基本面,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