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村 庭院文化带活庭院经济
文章字数:1900
远山如黛、流水潺潺、竹林摇曳,一排排梯田起伏错落,层层叠叠遍布山间,和点缀其间的靓丽古村落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初秋,漫步在丹凤县竹林关镇南院村,深浅不一的绿意在眼前渐次铺展。
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这就是以前的村子,一座座废旧老宅子摇摇欲坠,旱厕林立,荒草丛生没过腰间,残枝败叶遍地……”南院村党支部书记王永亮指着一张王塬组整治之前的留影说道。
随着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南院村按照“以点带面、以景治乱”的思路,通过聘请专业设计公司,选取环境面貌较差、土旧房屋较多的王塬组为示范点,结合村落原有自然禀赋、建筑风貌、风土人情等特色,按照住宅区、文化休闲区、产旅融合区三大类别进行了整体规划,高效有序推进村庄建设任务。
为了将废地变为宝地,该村对闲置土旧房宅院进行合理改建利用,通过废旧宅院变“游园”、残垣断壁建“花园”、闲置宅地种“菜园”的“一宅变三园”模式,先后拆除废旧残垣4处、圈舍6个、旱厕7个,加固改建土旧房屋18户,修建口袋公园3处、小菜园10处、卫生厕所12个,让村落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实施村庄建设的过程中,为留住古村落原始风貌和传统韵味,该村还按照见缝插绿、见空补景原则,利用闲置青砖瓦片、石磨、陶罐、丹宁高速建设中产生的碎石毛石等“边角料”,对房屋、庭院、入户路、公共区域进行改造,修建石头挡墙2000米,铺设农家院落5户、入户路3条,安装道路护栏100米,栽种绿植500平方米,建成微花园7个,让群众推窗见绿、行走见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灰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是如今的南院村;村民富足、安居乐业、不断提升的幸福感,是发展中的南院村。
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过去这里条件差,自从我们全家搬到县城后就很少回来,今年村上实施土坯房改造,把我这老宅子修好了,院子和入户路都铺了青石板,周边还修建了漂亮的小花园和小公园,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很舒适,现在乡村游这么火热,我和媳妇儿要是在这里发展民宿或农家乐准没错!”一位正在村口古树公园纳凉的返乡青年若有思索地说道。
“环境变好了,如何更好地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村的发展路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更是村上的头等大事。”王永亮笑着说道。为推动产业转型和业态转型,南院村全面摸清村里土地、林地等资源底数,实施撂荒地整治、荒坡治理工程,治理撂荒土地600亩用于发展生态林,流转土地1200亩用于种植中药材,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该村还积极探索“院子文化+”新业态,对王塬组18户土旧院落、闲置房屋等资源进行连片开发,以农户家庭副业自主经营、吸引社会资本租赁进行商业化运营等方式,致力于打造集吃、住、游、娱、购于一体的乡野休闲圣地,增强闲置资源“造血”功能。
该村更加注重对本地传统特色文化的挖掘,通过重塑古酒酿造文化、古梯田农耕文化、古院落“八德”院子文化、百年古药树根文化等“四古”传统特色文化,建成酒文化广场、梯田农事体验园、邻里公园、药树公园等特色园区,实现乡村建设塑形和铸魂同频共振。
群众增收持续稳定
尚未走进桃花仙酒厂,就已闻到了一股清酒香,作坊里,工人正将高粱、玉米、小麦、糯米等酿酒材料放进酒甑蒸煮,一股股热气喷涌而出酒香四溢。酒作坊老板王书堂介绍说:“我们酿酒用的高粱、玉米和小麦主要从本村农户家收购,酿酒产生的酒糟又供给其他村的养鸡大户,形成了一个全链条生态经济循环利用体系”。“酿酒作坊”依托自家庭院,在院内建酒厂、修酒窖,酿造的酒销往周边乡镇及县内外其他地方,目前年利润已达到400万元以上。
该村坚持一村多业发展思路,结合“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宏强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设施蔬菜大棚33个,带动560户群众实现分红。积极发展高粱酒特色产业,建成酿酒作坊和酒文化广场,引导群众种植高粱200亩、小麦230亩、玉米500亩,实现“农业+酿酒工业+酒文化旅游体验”融合发展。
为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该村充分利用农户庭院、房前屋后零碎土地,引导群众发展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为主的多种庭院经济模式,目前全村利用庭院发展黄芩100亩、香菇8万袋,养羊200头、土鸡2万只,建成豆腐手工作坊1个、酒作坊1个,让农家的“方寸之地”变成“增收宝地”。
村民王荣在房前屋后的院子里种植了3个小菜园的蔬菜,菜园子里规划合理,用羊粪作肥料生长出来的蔬菜长势喜人,成为本镇超市和餐馆的蔬菜供应地。他说:“我种的菜都是用的农家肥,靠这个园子,一年能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村子的民宿也在紧锣密鼓地规划设计中。镇党委书记杨富滨说:“依托南院村古朴靓丽的乡村风貌,竹林关镇将把南院村打造成‘院子文化+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的典型样板,吸引更多村民就地就近发展创业,真正把美丽小庭院建成群众增收致富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