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31年坚守,只为那些孩子们
本报记者 马泽平
文章字数:2139

  9月7日,商洛市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王亚丽在给队员们讲红色故事。(本报通讯员 李 欢 摄)

  9月8日,丹凤县第五幼儿园举行主题活动,庆祝教师节。(本报通讯员 何 亚 摄)
  9月1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稀薄的云雾,越过高耸的塔云山,洒在清澈的旬河上,波光粼粼。河边不远处的龙胜小学又迎来了每学期最忙碌的一天——开学,校长柯善玺笑容满面地迎接每一位家长和学生。
  龙胜小学距镇安县城60多公里,这里山大沟深,一拨拨教师来了又走,而柯善玺选择了坚守,一干就是31年。柯善玺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龙胜人,从龙胜小学走出去的,选择坚守,只为家乡的那些孩子们。”
  室外“罚站”,生出梦想之根
  在柯善玺的记忆里,儿时在龙胜小学上学场景是破烂不堪:十二间石板房是教室,中午太阳透过石板缝可以照到室内,中间操场上,全校学生的快乐就是奔跑着争抢一个补了又补的篮球。学校艰苦,家里贫困,他都不怕,最怕的是离校远,往往赶到学校课都上半节了,老师不让进教室,就罚他站在门外。这样下来,他在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还好,读三年级时,柯善玺遇到了人生第一位贵人,也改变了他的一生。一天清早,柯善玺气喘吁吁地跑到学校,看到语文老师芦芙荭正在讲课,他便像往常一样自觉地在门口“罚站”。芦老师看见后,拉他进了教室,并说都已经迟到了,还不赶紧进来上课。“那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的眼泪唰地流出来了,那种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回忆45年前发生的那一幕,柯善玺依然动情。他说,事后芦老师还经常给他补课,并在生活上给他很大帮助,使他在学习上才有了一些兴趣,他也梦想着长大当老师,像芦老师一样去理解学生、帮助学生。
  那时农村娃上师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刚上初中,柯善玺学习并不好,心中梦想也在一点点熄灭。每当夜深人静同学们酣然入睡,他就溜出宿舍,在教室里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偷偷学习,买不起课外辅导书,他就手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柯善玺顺利考上丹凤师范学校,1992年如愿当上了教师,回到家乡任教。后来看到那些家庭贫困或学习吃力的孩子,他感同身受,总给孩子们洗衣、做饭、补课。
  一条信息,盛开坚守之花
  “父亲节快乐!”2017年6月18日,柯善玺的微信收到这样一条信息。他以为儿子发的,仔细一看发现是学生小垚发的。他马上回了一句,“发错了吧,小垚?”“在我心中,您就是。”“我当时看到微信,心里一颤,回了一句‘言重了’,我哪能领受得起这么大的尊崇。”柯善玺告诉记者。
  发信息时,小垚正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学,他父母都是残疾人,家里非常贫困。在龙胜小学上学时,柯善玺经常为小垚排忧解难。小学毕业,柯善玺告诉小垚:“你只管念书,一切有我。”柯善玺介绍,他当时对孩子说这话,心里也没底,因为他的负担也很重,妻子、儿子和瘫痪在床的母亲都需要照顾,但他的承诺,给孩子吃了一颗定心丸。
  初中阶段,开支不大,柯善玺时不时给点零花钱。高中时,花销渐大,柯善玺就联系社会爱心人士给予资助,好在孩子非常争气,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
  高考前三天,小垚母亲病危。为了不影响他高考,柯善玺背着小垚的母亲走了2公里山路到县医院抢救。2015年,小垚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录取,在柯善玺的持续帮助下顺利毕业,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教育的力量,改变了小垚的命运,也让他一家顺利脱贫,这让柯善玺找到了实现人生的价值和追求,更坚定了坚守大山的决心。
  角色转变,收获教育之果
  2002年,柯善玺担任龙胜小学校长,作为龙胜人、教师、校长,多重身份于一身,他深感责任在肩。
  生于斯,长于斯,忠于斯。
  在柯善玺的努力下,学校开始巨变:破旧的土木危房变成现在漂亮稳固的框架结构楼房;从前教学设施的一无所有,而今计算机教室、图书室、活动室一一具备;以前的土操场也早已硬化,被人工草坪所取代。短短几年间,学校成了大山沟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柯善玺高兴地说:“和我当初在这上学相比,能让家乡孩子们在这么好的环境里读书,我很自豪。”
  在教学中,柯善玺校长要求教师要立足于农村小班化的实际,转变教学方式,注重个性化教学与因材施教,鼓励教师开放教室、开放校园,让学生在
  实验室、在操场、在田野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教师家庭有困难,他总是尽心解决,就连外县骨干教师因家庭困难需要调动,他也亲自去找领导说情。而80多岁的老母亲瘫痪在病床需要照顾时,他由于操心学校工作,只好请护工。“有天晚上7点,我在县城开会结束,顺便到医院看望母亲,她哭诉说护工力气小,抱不动,结果大便拉到床上了,我听后愧疚不已,但为了家乡的孩子,母亲能理解我。”柯善玺感慨道。
  居住在龙胜沟垴上的思语姐妹俩家离学校20公里,母亲离家出走后父亲患精神疾病,爷爷奶奶70多岁,无法送学生到校上学。柯善玺知道后就把两个孩子接到学校上学,免除所有费用,还安排两个女教师作为她们的“临时妈妈”,照顾姐妹俩。每当周末,接送孩子上学的任务自然落在了柯善玺身上。
  前不久,柯善玺做了个统计,他在家乡教书31年间,九成学生都考上了大学,并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柯善玺说:“这几年家乡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建设中,龙胜小学走出的孩子们都为老家积极捐款捐物,仅为龙胜小学校建捐款就达10万多元。”
  如今,学生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而柯善玺却已两鬓斑白,他还将继续扎根在龙胜小学,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启迪家乡的每一个孩子,去寻找他们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