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桌
文章字数:2298
父亲上中学的时候,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中午在校的那顿饭从来就没有吃过。后殿西厦房旁边是老师食堂,饭堂和灶房间一道白灰抹过的土墙,有两个洞,安着小门。老师们开饭的时候,墙上小门儿就开了。最早来饭堂的老师都是最后一节没课,趴在洞儿前拿筷子敲小木门。洞上小木门,腥汤油水溅的日子多了,就有了油渍,黑黢黢极不雅,却没觉得脏。开始敲的时候会有一个肥头大耳的厨头把自己夹在两扇门中间,几分和气地说:“莫急,还得一会儿。”敲的那谁浅浅一笑离开墙洞口。再进来的老师不知道,怀着喜悦的期待,哼着《一文钱》戏文,用一双筷子打着小木门,节奏和他打的点儿很好听,脆响中带着油腻。这会儿小门全开了,本以为是要出饭了,不料露出的是一张银盆大脸,极不耐烦地扔出一句:“出丧嘿,敲敲敲。”“嘭”一声又关了小木门。
另一个洞口是放红辣椒碟儿和酱醋瓶儿的。出饭时,两个洞口都开了。不等最后几个老师洗净碗,酱油醋罐儿瓶儿、辣椒盐碟儿被收了回去,每遇上这样了,父亲手上用一个“炼乳”瓶儿做的水杯里只能是少盐无酱醋的白开水。他说:“太寡淡了。”老师吃的酱油醋是不掏钱的。
父亲给我说那段日子的时候,家里日子早已好过。父亲说有时候厨子忘了拾酱醋盐什么的,他会调着盐,滴上酱醋,喝两瓶子,抵饭嘞。
父亲他那一代学的是俄语,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坐着眼前冒金星,只盼着下课。用铅笔刀在桌斗的木框档上刻“饿饿饿,曲项向天歌”,歪歪扭扭一行字还不解饿,把俄语练习本写成“饿语”。被爷爷看见了,追打父亲时,才知道了原委。爷爷的舐犊之心,就是让父亲退学,跟他学木匠。其实父亲还想上学。他替爷爷肩挎小锯儿,手提墨斗兜儿,给人打家具,做棺材。父亲是心灵手巧的人,不挨饿就满足了。那一天,爷爷把那家人的一条大板柜上镂成莲荷仙鹤的半成品交给父亲,说他去街上办点事就回来。按理说这不是什么太高技术的活儿。乡下木匠混生活,也不讲什么艺术的。可父亲照着样儿却把两只仙鹤用小锉儿给做成了两只没进过食的瘦鹅,曲项向天,只喊“饿”的样儿,被爷爷一阵数落、责骂。“肥改瘦”让爷爷发了脾气了。“瘦改肥”,他没那本事。他顶了爷爷一句。爷爷给我说这话的时候,父亲早已是国有木器厂的车间主任了,这是后话。
爷爷赔了人家一块柜板。
我上中学,也是父亲曾经的学校。吃饭已不是问题,当然更不是父亲上学的那个年代的生活状态了。我并没有珍惜感,由于课外书读得多了,常常给老师纠正错误。班主任被我惹恼了,班会上,突然宣布要收缴课外书,这一行动当然我首当其冲,在我的桌斗里没有翻到什么课外书,却说我破坏公物,竟用刀子在桌斗档上刻“饿饿饿,曲项向天……”我简直有点气急败坏了。“不是我刻的。”我几乎愤怒地吼着。
那时虽然条件好了,但课桌、课凳仍是“脚坏修脚”还在用。谁知道父亲读书的桌子排给了我。我冲乔老师说了粗话,还诅咒了刻字的人是“猪”。
鲁迅在绍兴老家早年读书的桌子上刻着一个“早”字,他成了文学巨匠。父亲成了木匠。
乔老师还是家访了。我家就在州河边麻河村,那是星期天的下午,州河湿地绿茵如毯,村子的牛羊基本上不大去坡塬、沟壑,我替哥哥去河滩放牛了。也许是一种怪癖,我特别喜欢牛吃草的“噌噌”声,还有牛们正忙着吃草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总是抬头向远处张望一阵,又低头吃草。永远那么讷厚和“沉默寡言”,似乎还有思考状。
晚霞映着西天,州河被余晖抹上了一层金粉,我的心情好极了。可刚刚把牛赶到圈里,父亲气势汹汹走过来揪着我的后领,捉小鸡似的提我到空中,吼道:“你乔老师家访了。”乔老师家访并不是什么稀奇事。父亲把我摔到地上又说:“你破坏公物,在桌上刻字了。”
“没有!”我极不服气地答着,并往地上啐了一口。父亲没有再提领子,而是做出了要踹我的样子,而脚始终在空中。我说,不知是谁刻了一行狗扎扎字,我看见都好几周了。当我把那几个字背给父亲时,他有几分愕然,睁大眼自语说:“饿饿饿,曲项……”他收回了想踹我的那只脚,重重地踏在地上,恶狠狠地说了一句“不想上学了回来放牛”。
他的话像晴天霹雳。“放牛”意味着失学,我心里怕了。
再去学校的时候,我一下子变了一个人。“放牛”两个字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破坏公物的错误我认了。
这一天父亲去学校找乔老师,乔老师把父亲领到我座位跟前。
本以为父亲会把我踹死在教室,不由得心惊肉跳。他只是弯下腰把头凑近我的桌斗仔细地䁖了䁖,说:“就是,就是。”父亲在“就是”什么?全班同学都听见了他在连连说“就是”,无不疑窦顿生。
乔老师脸上说不清是歉疚还是释然,自语般地说:“巧,咋就这么巧……”
我在完成学业前,教室的桌凳全换成父亲在木器厂做的带着油漆味的新桌凳,感觉好多了。那一张旧课桌最后是什么结局,不得而知,但总是有时代烙印的记忆。我已成人了,还常常记着这个事。
乔老师已是耄耋老人,眼睛尚好,我每有作品发表都要告诉他期刊名和期数,过不了几天,他总会和我在电话里讨论一番作品,并提到那次课桌上刻字的误会也是个素材,有机会了也写出来,我不置可否。
为写一篇追忆性文章,前个日子我专程回到学校旧址。端详许久,总觉得没有当年陈旧斑驳的样儿亲切。读书时的教室、灶房都不见了,金碧辉煌的样儿,阻断了我的记忆。挂着钟的树还在,枝干苍劲了许多,当年的一条系儿飘在空中,清脆的铃声从校园传出,回荡在老城。冬日的静夜里,寒风呼号中还能听见铁钟“嘤嘤嗡嗡”细小的声音。回廊榆木立柱上被历届学兄学姊用小刀划拉过的痕迹,被油漆涂过数遍,只有当年台阶上的青石条,还是静静地卧在那时的地方。
那天正好有其他学校和母校共同举办《将进酒》诗歌朗诵活动,我看到了我女儿的身影。多么幸福的一代啊!我深信,发生在她爷爷身上刻桌斗的故事,今后绝不会再发生。
另一个洞口是放红辣椒碟儿和酱醋瓶儿的。出饭时,两个洞口都开了。不等最后几个老师洗净碗,酱油醋罐儿瓶儿、辣椒盐碟儿被收了回去,每遇上这样了,父亲手上用一个“炼乳”瓶儿做的水杯里只能是少盐无酱醋的白开水。他说:“太寡淡了。”老师吃的酱油醋是不掏钱的。
父亲给我说那段日子的时候,家里日子早已好过。父亲说有时候厨子忘了拾酱醋盐什么的,他会调着盐,滴上酱醋,喝两瓶子,抵饭嘞。
父亲他那一代学的是俄语,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坐着眼前冒金星,只盼着下课。用铅笔刀在桌斗的木框档上刻“饿饿饿,曲项向天歌”,歪歪扭扭一行字还不解饿,把俄语练习本写成“饿语”。被爷爷看见了,追打父亲时,才知道了原委。爷爷的舐犊之心,就是让父亲退学,跟他学木匠。其实父亲还想上学。他替爷爷肩挎小锯儿,手提墨斗兜儿,给人打家具,做棺材。父亲是心灵手巧的人,不挨饿就满足了。那一天,爷爷把那家人的一条大板柜上镂成莲荷仙鹤的半成品交给父亲,说他去街上办点事就回来。按理说这不是什么太高技术的活儿。乡下木匠混生活,也不讲什么艺术的。可父亲照着样儿却把两只仙鹤用小锉儿给做成了两只没进过食的瘦鹅,曲项向天,只喊“饿”的样儿,被爷爷一阵数落、责骂。“肥改瘦”让爷爷发了脾气了。“瘦改肥”,他没那本事。他顶了爷爷一句。爷爷给我说这话的时候,父亲早已是国有木器厂的车间主任了,这是后话。
爷爷赔了人家一块柜板。
我上中学,也是父亲曾经的学校。吃饭已不是问题,当然更不是父亲上学的那个年代的生活状态了。我并没有珍惜感,由于课外书读得多了,常常给老师纠正错误。班主任被我惹恼了,班会上,突然宣布要收缴课外书,这一行动当然我首当其冲,在我的桌斗里没有翻到什么课外书,却说我破坏公物,竟用刀子在桌斗档上刻“饿饿饿,曲项向天……”我简直有点气急败坏了。“不是我刻的。”我几乎愤怒地吼着。
那时虽然条件好了,但课桌、课凳仍是“脚坏修脚”还在用。谁知道父亲读书的桌子排给了我。我冲乔老师说了粗话,还诅咒了刻字的人是“猪”。
鲁迅在绍兴老家早年读书的桌子上刻着一个“早”字,他成了文学巨匠。父亲成了木匠。
乔老师还是家访了。我家就在州河边麻河村,那是星期天的下午,州河湿地绿茵如毯,村子的牛羊基本上不大去坡塬、沟壑,我替哥哥去河滩放牛了。也许是一种怪癖,我特别喜欢牛吃草的“噌噌”声,还有牛们正忙着吃草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总是抬头向远处张望一阵,又低头吃草。永远那么讷厚和“沉默寡言”,似乎还有思考状。
晚霞映着西天,州河被余晖抹上了一层金粉,我的心情好极了。可刚刚把牛赶到圈里,父亲气势汹汹走过来揪着我的后领,捉小鸡似的提我到空中,吼道:“你乔老师家访了。”乔老师家访并不是什么稀奇事。父亲把我摔到地上又说:“你破坏公物,在桌上刻字了。”
“没有!”我极不服气地答着,并往地上啐了一口。父亲没有再提领子,而是做出了要踹我的样子,而脚始终在空中。我说,不知是谁刻了一行狗扎扎字,我看见都好几周了。当我把那几个字背给父亲时,他有几分愕然,睁大眼自语说:“饿饿饿,曲项……”他收回了想踹我的那只脚,重重地踏在地上,恶狠狠地说了一句“不想上学了回来放牛”。
他的话像晴天霹雳。“放牛”意味着失学,我心里怕了。
再去学校的时候,我一下子变了一个人。“放牛”两个字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破坏公物的错误我认了。
这一天父亲去学校找乔老师,乔老师把父亲领到我座位跟前。
本以为父亲会把我踹死在教室,不由得心惊肉跳。他只是弯下腰把头凑近我的桌斗仔细地䁖了䁖,说:“就是,就是。”父亲在“就是”什么?全班同学都听见了他在连连说“就是”,无不疑窦顿生。
乔老师脸上说不清是歉疚还是释然,自语般地说:“巧,咋就这么巧……”
我在完成学业前,教室的桌凳全换成父亲在木器厂做的带着油漆味的新桌凳,感觉好多了。那一张旧课桌最后是什么结局,不得而知,但总是有时代烙印的记忆。我已成人了,还常常记着这个事。
乔老师已是耄耋老人,眼睛尚好,我每有作品发表都要告诉他期刊名和期数,过不了几天,他总会和我在电话里讨论一番作品,并提到那次课桌上刻字的误会也是个素材,有机会了也写出来,我不置可否。
为写一篇追忆性文章,前个日子我专程回到学校旧址。端详许久,总觉得没有当年陈旧斑驳的样儿亲切。读书时的教室、灶房都不见了,金碧辉煌的样儿,阻断了我的记忆。挂着钟的树还在,枝干苍劲了许多,当年的一条系儿飘在空中,清脆的铃声从校园传出,回荡在老城。冬日的静夜里,寒风呼号中还能听见铁钟“嘤嘤嗡嗡”细小的声音。回廊榆木立柱上被历届学兄学姊用小刀划拉过的痕迹,被油漆涂过数遍,只有当年台阶上的青石条,还是静静地卧在那时的地方。
那天正好有其他学校和母校共同举办《将进酒》诗歌朗诵活动,我看到了我女儿的身影。多么幸福的一代啊!我深信,发生在她爷爷身上刻桌斗的故事,今后绝不会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