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蚕桑产业“破茧重生”
本报通讯员 邹大鹏
文章字数:918
  时下,进入镇安县达仁镇,村民正忙着摘桑养蚕,一幅热闹繁忙景象。
  根据《镇安县志》记载,达仁镇自清乾隆十八年开始栽桑养蚕,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达仁镇一跃成为镇安县养蚕第一大镇,曾有过年养蚕数量达到3600张的辉煌时期。然而,在“十五”期间,由于茧丝价格起伏不定,新兴产业短期交替崛起,冲击了蚕桑产业的主导地位,养蚕数量一度下降至不足500张。
  让蚕桑产业从低谷再次焕发新活力,得益于达仁镇实施的“四子工程”。
  近年来,达仁镇以党建引领铺路子、宣传发动换脑子、小蚕共育搭台子、生态发展挣票子“四子工程”为抓手,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将达仁镇的“绿水青山”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发展优势,实现蚕桑产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美丽蝶变。
  达仁镇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党建领航·红映栗乡”主题实践活动为主线,凝心聚力打造“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党建品牌,充分挖掘达仁镇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蚕桑一体化经营模式,建立蚕桑产业党小组4个,打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蚕桑产业党建联盟,实现“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帮助群众富”,助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提高群众养蚕积极性,达仁镇以片区为基本单元,层层召开片区会、院落会,持续强化蚕桑产业政策宣传,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养蚕收益,让群众真正认识到蚕桑产业是富民产业,实现观念转变;成立蚕桑产业服务队,开展产前、产中、产后以资金、技术和生产组织为主的协作服务,让群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在蚕桑产业发展中,达仁镇根据各村实际,建立小蚕共育室9处,由小蚕共育室负责从蚕卵孵化、消毒、桑叶喂食、湿度控制等环节全流程服务,等到小蚕生长到抗病能力强、存活率高的三眠期后再分户饲养,大大减少了农户的养殖成本,实现了用更短的时间增加了更多的收益。
  达仁镇还大力实施成立一批蚕桑合作社、配建一批小蚕共育室、配建一批工厂化养蚕、建设一批规模示范桑园“四个一批”工程,不断提升蚕桑产业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目前,全镇有桑园1.35万亩,蚕桑产业专业合作社24个,养蚕户1200多户。2023年,全镇养蚕数量3689张,养蚕数量突破历史极值,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达8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