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天竺山
舒添宇
文章字数:1794
  在山阳人心里,天竺山一定是大秦岭山脉的女儿,嫁在秦岭南坡。一个温润如玉的大家闺秀,在时光里妩媚着。
  其有华山之雄奇和青城之神幽,又有黄山之灵秀。而它既不是华山也不是青城和黄山,天竺山就是天竺山。这里气候宜人,四季风光旖旎,堪称天然画廊,不愧是人们休闲观光、回归自然的上好去处。这里林秀峰峻,洞壑幽冥,珍禽异兽,蔚为大观。春来山花烂漫,五彩叠翠;夏至绿意汪洋,凉爽宜人;金秋万山红遍,山果飘香;严冬银装素裹,玉树琼枝。每个季节都能让人陶醉于一帧帧连绵不绝的水墨画卷中乐而忘返。天竺日出,云海雾瀑,彩虹蜃楼,古刹钟声,夜月风铃,松林听涛,美不胜收。
  大自然造化之神功与人类非凡创造力融为一体,造就了天竺山旖旎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登山的栈道,依山势而变化,斗折蛇行,若隐若现。有的凌空于绝壁之上,有的掩映在参天古木中。时而陡立如云梯,时而坦荡如湖面。美轮美奂的凉亭或置于平台上,或踞于突兀处,或隐于褶皱中,有说不出的韵味。行至陡峭处,游人如同在云雾中穿行,顿生羽化成仙之感。俄而,长烟一空,豁然开朗。俯瞰四周,山峦起伏犹如黛青波浪滚滚欲来,亦如无数巨蟒裹挟着绿色雾霭呼啸将至,摄魂夺魄。极目远眺,古老的秦头楚尾漫川大地像铺开的巨幅画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游客们尽情领略自然美景,亲身体悟着人生哲理。
  登临天竺山,你可以远离滚滚红尘的喧嚣,绕过名利场的纠缠角逐。安静的古刹、苍劲的老松、潺潺的清泉、婀娜的浣女、吟啸的松涛、壮观的云海、穿林的长风……完全是一个化外之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身在此山,灵魂随风起舞,精神得以绿化,囿于欲望的疲惫一下子化为乌有。
  隋唐时的罗公远、吕洞宾、慧远禅师先后隐居此地,播下了宗教的种子。北宋大儒邵雍一来到这里就不想走了,他被这里如画的美景深深迷住了,留下来潜心修为。仔细谛听,似乎有古人隐隐的诵读声从林子里传来。相传北药王孙思邈和南药王韦善运曾来此采过草药,在药王寨和百草谷,放慢脚步,静静感受两位药王的慈悲情怀。这些高士视名利如草芥,远离浮华,幽居老林,传经修道,悬壶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实在是天竺山的大幸啊。
  这是一座亦佛亦道的仙山。阴晴雨雪、朝晖夕阴的山色变幻,把酒临风、赋诗邀月的率性所为,弥散着丝丝缕缕的仙气。北宋间呼啸山林的八百铁陀僧已然灰飞烟灭,道教文化却得天独厚,发扬光大。佛教僧众不理佛事,最终被剿灭殆尽。遥想当年,一队正义之师为民众谋求解放,穿越敌人的重重封锁,拖着疲惫之身,辗转来到铁钟坪双峰观。伤员们得到监院和道友们的冒死救助并被掩护着艰难突围,为新中国的诞生保存了弥足珍贵的革命力量。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伫立在逼仄幽暗的将军洞里,时光倒流,恍然回到了烽火连天的光辉岁月。
  攀缘至刀背梁揽月亭,有些累了,坐下来歇息片刻。清风徐来,飘飘欲仙。方才出发的地方,一切都成了微缩之物。我一直想着,生命不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上至高居庙堂的达官显贵,下至行走草莽的布衣村夫,都朝着生命制高点攀爬。我身边的同行者,操着不同的口音,有的雍容华贵,有的素面朝天,神情都平静而自在。没有喧哗,没有纠葛,是一种市声全无的默契。鸟唱蝉鸣,松涛轻荡,清露滴落,花开花谢,似乎都成了常人难以破解的言语。登临此山,听松涛回响,饮幽涧清泉,沐清风仙露,修身养性,岂不美哉。难怪吕洞宾云游到此,盘桓流连,竟不愿返回仙界,这里到底有多大的魔力?连神仙也被迷住了。
  踏越一万多级登山台阶,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考验啊。有的人吃不消了,中途换乘了缆车。轻松了许多,却少了登临之乐。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栈道,忽而平坦,忽而崎岖,忽而费力攀登,忽而轻松着陆。险要处如临深渊,坦荡处如履平地。心情或舒缓惬意或紧绷欲裂,或喜悦万分或惊惧不已,情绪起起落落。不经意回头看,惊险之处都已经有惊无险地走过了。我在想,世上所有的怕都是来自内心,而非他者。
  几年前,一次登山游乐,和友人在朝阳洞吃了一回真正的斋饭。用料简约之极,道姑们用餐完毕,用清水把剩余的残汁荡涤一番,若无其事地喝了下去。在大顶云盖寺吃饭,道士们不让一粒米浪费,对粮食的敬畏到了惜之如命的地步。我最敬佩的是他们身上那种超然物外的淡定素朴。利来利往的红尘中,做到与世不争,委实难啊。
  一个俗人在天竺山上,面对大自然,自身何其渺小不堪,敬畏之意尤甚。还要可笑地发问:“世间真有神圣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