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坚持守正创新 讲好商洛故事
——商洛市庆祝第二十四个记者节座谈会发言摘编
文章字数:5664

   编者按
  今天是第二十四个中国记者节。回首这一年,我市广大新闻工作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谆谆教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确新闻志向,用镜头和笔墨传播党的声音、记录时代精神、反映群众心声、讲好商洛故事,为社会增添向善向上的正能量。
  今天,本报特刊发全市庆祝记者节座谈会上5位记者代表的发言,向党和人民汇报,向全市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展现时代精神 履行时代使命
  商洛日报记者 侯 彬
  从事新闻工作6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记得大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告诉我们,记者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当时这句话就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可当我真正从事采编工作,成为一名记者后,才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也明白了自己身为记者的使命和担当。新闻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以客观、公正、真实的态度,记录时代的发展,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挖掘出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好新闻。
  回顾6年时光,我在前辈的指导和与同事的协作中不断成长,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认知,同时努力地去扛起这份责任。我们采访过60多年如一日坚守为民服务初心,扎根山区,致力于南茶北移工作的“三秦楷模”张淑珍;对话过在昏暗的矿灯下写出“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的矿工诗人陈年喜;目睹了商山洛水之间,一个个秦岭美丽乡村的蝶变和发展,记录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故事;也见证着全市上下凝心聚力,不断推动商洛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篇章……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一员,我有幸参与了商洛近年来蓬勃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有幸成为记录者和传播者,为家乡的发展变化鼓与呼。我们用笔记录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着的每一点变化,用心感受着“大美商洛”所奏出的每一篇动人乐章。以这样的方式与时代同频共振、紧密同行,我感到光荣和自豪。
  路漫漫其修远兮。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记者这个行业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笔杆子上见真章,还需要我们从全媒体角度以更高标准去要求自己。因此,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锻炼自己的业务水平,不仅要做到夯实采、写、编、评的能力,更要能出镜、能拍摄、能后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性,防范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报道新闻事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同时,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就要站稳脚跟,立在坚实的大地上,把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用脚力丈量、用眼力观察、用脑力思索、用笔力书写,创作更多更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真正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

  记着热爱 记着使命和担当
  商洛广播电视台记者 张 莉
  又是一年记者节。这一天,记者大多会和往常一样,或者奔波采访,或者奋笔疾书,或者拍摄剪辑,或者连线直播,把新闻做好,就是我们庆祝节日的最好方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的背后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2022年8月10日,张淑珍同志被陕西省委宣传部授予“三秦楷模”荣誉称号,陕西省委、商洛市委先后作出向“三秦楷模”张淑珍同志学习的决定。为充分发挥重大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商洛市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商洛广播电视台联合省台记者站多次深入商南县进行采访,张淑珍6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无怨无悔,一心务茶、为民致富的骄人业绩和奋斗精神深深打动着记者,先后创作了多篇广播、电视新闻和专题报道,迅速在全省全市掀起了宣传报道高潮,广播新闻专题《茶山无悔写春秋》就是其中的一篇。
  最美的语言是群众的心声。采访中,商南县富水镇油坊岭村村民陈桂华说,茶叶基地搬到我们这里来,路也修好了,把地都租出去了,有地租钱。说着说着,她开始爽朗地笑起来:“我做梦都想不到。”这幸福的笑声被录音机记录下来,在稿件录制时,瞬间引领我的心绪去到了茶园,我要带大家探究茶园的变迁,听一听人们诉说张淑珍奋斗的历程,分享村民的幸福生活。
  张淑珍60多年的奋斗历程,记者用文字带我一次次走进当时的情境,得到支持满怀热心、遭遇天灾万分痛心、研究探讨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勇于创新。60多年来,张淑珍在许党报国中定位人生坐标,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以“不服输”“不言弃”的精神执着于“南茶北移”,成为商南茶叶产业的“拓荒者”“奠基人”,成为商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开路先锋”。故事的背后是张淑珍坚定不移带领群众改变贫穷的执着,当梦想成为现实,当荣誉加身,张淑珍说:“到茶园看茶树的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比我得了奖都高兴,茶农致富是对我最高的奖赏。”一代代人,一年一年的期盼,商南茶香飘四方,我们读到了热爱可抵岁月,初心可越山海。60年,她用无怨无悔的信念坚守,把人生理想化作漫山茶青。60年,她用无愧于时代的绿色答卷,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听懂了,采茶人在张奶奶的心上。
  主创人员以实际行动践行楷模精神,字斟句酌、八易其稿,精心剪辑、呕心沥血,充分挖掘张淑珍同志先进事迹蕴含的时代性、典型性、代表性,向受众呈现一个可信、可敬、可学的“三秦楷模”形象。这篇作品获2022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被陕西省记协报送参评第33届中国新闻奖并入围参评作品。
  新闻从哪里来?新闻为谁报道?新闻怎样报道?这是记者心底的尺子。选择了当记者,就是选择了“一头汗、两腿泥”;选择了当记者,就是选择了心中有梦想,眼中有光亮;选择了当记者,就是选择了肩上有担子、笔下有力量。

  新闻人永远在路上
  商洛新闻网记者 齐国础
  每一年的记者节来临之际,有许多其他行业的朋友问我,儿童节儿童们会享受假期的欢愉,教师节教师们收获的是鲜花与掌声,你们记者放几天假?是啊,属于我们记者行业的节日,大家却从未停下脚步。作为记者,职业所在要求我们必须前行。新闻就是命令,突发事件随时随刻都有可能发生,新闻的定义已经不再是“就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而是对“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到达新闻一线。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哪里有记者,哪里就有最新情况的发布,记者节我们不放假,我们永远在路上。
  年初,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召开,同事在积极报道会议的同时,设计发布图解《全会报告:2023商洛准备这样干》,让受众们对今年全市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更加直观。春运期间,我们时刻与气象、交警部门对接,及时发布气象和交通信息,让返乡群众提前做好准备。两会期间,我们提前制定报道方案,发布一批以短视频采访、图解政府工作报告、H5海报展示为主的融媒体作品,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今年夏天,围绕“三个年”活动,我们策划“重点项目一线行”和“飞跃新商洛”专题报道,发布了140多条短视频作品和30多条图文报道。摄制组累计行程6000多公里,用脚力对商洛六县一区进行丈量。白天顶着烈日拍摄,晚上熬夜剪辑写稿,相比于辛苦,更让我们铭记的是商洛全境的新变化。我们看到,各个县区城区建设焕然一新,公园绿地花团锦簇,条条道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里座座新房拔地而起,人居环境大幅提升,产业发展欣欣向荣。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现代化标准厂房鳞次栉比,生产车间繁忙有序,处处都涌动着奋勇争先的澎湃动力。
  记者,可以很坚强。无论是风霜雪雨还是烈日当头,都无法阻挡我们拍摄采访的脚步。记者也可以很脆弱,写稿卡住时,耳边同事的聊天变得极其有趣,手边的零食也是那么诱人。当记者时没有交稿,最怕编辑的电话和信息轰炸,交稿后,又怕编辑“逻辑不通”“是否准确”“重新梳理”的灵魂三问。当编辑时,把精心编辑的信息预览推送给领导审阅时,领导的那句“可以群发”甚至比朋友的一句“请你吃饭”更加让人开心。从大学时第一堂新闻学概论课开始算起,我与新闻已经并肩走过11个年头。今年也是我在商洛新闻网工作的第5个年头,5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而过,回想当初,我是一个连在EDUIS里不会建工程的小白,成长到如今“采访、写稿、编辑、摄影、出镜、剪辑”的六边形战士,回首望去,虽然有汗水,有艰辛,但更多的是满足和踏实。有人劝我说:“你一个新闻民工折腾个什么劲儿啊,工字永远出不了头。”我想的却是,只要将手中的笔和镜头面向基层、向下扎根,把“工”变成“干”字,就一定能获得领导肯定、业界认可、同行称赞。

  做新时代合格新闻人
  洛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晓锋
  学生时代,我眼中的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是神圣、自由、个性、自信的代名词。而当1995年自己真正跨入这一行业,我才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切身的体会,才发现这个职业鲜亮的外衣下最真实的内涵,用一个最通俗的词语概括,就是“责任”。
  1999年7月上旬,正是洛南县西红柿的盛果期,然而,城关镇种植西红柿的菜农却高兴不起来,大量已经成熟的西红柿无人问津,烂在菜棚内,菜农心急如焚,他们找到电视台,希望媒体帮助解决销售难题。了解这一情况后,我多次深入一线采访拍摄,连续推出系列报道《关注洛南西红柿销售难》,并及时向上级新闻媒体送稿。随着新闻报道陆续播出后,外地客商纷纷前来洛南县收购西红柿。短短一周时间,成熟的西红柿销售一空。
  经历了这件事后,我对记者这份工作的理解更深了。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时刻牢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不断校正职业态度、职业追求,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28年来,每当遇到危难险重的采访任务时,自己总是冲在最前方。2003年3月的一天晚上,洛南县保安镇某林场发生特大火灾。闻讯后,我立即主动请求前往采访。来到现场,疯狂的火魔仿佛要把天空吞下去,人们纷纷逃离火场,不敢靠近。为了拍摄到更清晰更逼真的画面,我扛着摄像机离火源越来越近,就在紧张的拍摄过程中,忽然间,火焰被一阵狂风压低了,好像海里卷起了浪潮一样朝我猛扑过来,顿感热浪灼人,吓得我扭头就跑。可是,丈余高的火舌借风势迎面扑来,自己哪里跑得过火魔。千钧一发之际,身边一人猛地将我推倒在沟槽里,熊熊烈焰从我身上越沟而过。至今回想起此事,我依然心有余悸。
  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2020年8月6日凌晨,洛南县石门镇突降暴雨,山洪肆虐,造成太白岔等村基础设施严重损毁,通信中断,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当天早晨5时许,接到任务后,我跟随县上主要领导紧急赶往重灾区。滂沱大雨使石门镇多处变为一片汪洋,经过太白岔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路段时,湍急的洪水几次差点将我冲倒。我和同事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拿着摄像机,蹚着齐腰深的洪水采访拍摄,中午顾不上吃饭,整理赶写灾情稿件,让外界第一时间了解到洛南灾情。
  记录新闻、传播新闻要有高度。新闻工作者要把讲政治摆在首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记录新闻、传播新闻要有深度。新闻工作者要锻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深度的精品力作,让受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基层一线最生动的场景、最鲜活的事实,是新闻素材集聚的“富矿”。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田间地头、火热一线,才能言入、心入、情入,文字才会有生气、接地气、冒热气。
  记录新闻、传播新闻要有温度。新闻工作者要真切感受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说群众内心的话、说群众想说的话,真正做到和群众心贴心、情连情。

  求索前行 守望耕耘
  商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秦禹
  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26年的新闻工作者,回首走过的路,从一路求索、慎思前行到挚诚守望、默默耕耘,我经历过激情成长、奋斗磨砺,也面临过困惑彷徨、破茧蜕变,但最终对那份媒体责任的坚守让我收获了这段有温度、有担当、有情怀的职业生涯。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责任、公平正义的坚守者。记者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是人民心中高尚的职业,在笔触下守望道义,在不断前行中彰显正义,是社会的观察者、记录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见证者。更重要的是,记者是社会的良心,这不仅是职业的要求,更是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寄予的一份厚望。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到新兴媒体互联网、手机,传播媒介不断丰富、发展、变化,但新闻工作的那份责任与担当却是永远不变的,而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也应是永远的坚守者。
  新闻工作者是传播正能量、讲好故事的坚守者。商南县是一个茶叶之乡,而这背后的奠基人、创始人、开拓人正是今年已86岁的“三秦楷模”张淑珍,她扎根秦岭深山60多年,就为了心中的那片绿。而我作为一个媒体传播者,从当初踏入新闻宣传这个行业就开始关注报道这位就在身边的楷模。可以说,张淑珍老人从“茶姑娘”到“茶奶奶”致力于商南的南茶北移60年,用满头银丝换来了商南茶山的满目葱翠,而我用了近30年的职业历程去领悟、传播她的精神,她的信念,也由当初一个懵懂的小记者成长为一名媒体总编。“我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就为了那棵茶树。”采访中她的这句话深深影响着我,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句话,才有了后来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的专题报道《一辈子、一棵树》和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三等奖的新媒体作品《身边的楷模——张淑珍》。张淑珍老人用她的坚守成就了引茶种树让绿水青山富百姓的毕生追求,而我从多年的跟踪采访中也领悟到了作为一名媒体人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应该有的追求、担当与坚守。
  新闻工作者是媒体阵地的坚守者。我从1997年进入新闻宣传行业,先后从事一线记者、新闻编辑、栏目策划、节目编导,从2010年参与创办报纸平面媒体到2017年开始接触新媒体,直到2018年主导筹建融媒体中心,可以说从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到网络手机新媒体,既是各个时期的参与者,又是媒体不同阶段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这期间,我也有一些同事先后离开这个行业去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而我始终以一种对新闻事业的执念坚守在这块阵地上,无怨无悔。一路走来,我感触颇深,也有了一些收获,其中国家级奖项有8件,被评为2022年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这些成绩鼓励和鞭策我,今后将一如既往在求索中前行,在耕耘中坚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