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里笑声多
文章字数:1508
11月中旬,已是初冬农闲时节,可在商南县金丝峡镇二郎庙村食用菌产业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排排香菇大棚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鲜菇;不远处,烘烤车间正在加紧生产。人们的阵阵说笑声,给繁忙的劳作带来了几多轻舒欢快的气氛。
“玲娃子,在家门口挣钱跟出门打工挣钱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还不少挣呀。”“表婶,我从6月就在这儿干活,一天都在100元左右,有收入又照顾了孩子,挺好的。”一号棚里,两名妇女边叙家常边摘菇,不一会儿,便是满满一筐。
年龄大的叫章玉芳,年轻的叫夏玲。出菇高峰期,村里不少妇女像她俩一样,都来产业园上班了。章玉芳介绍,摘一筐香菇6块钱,手脚麻利的一天能摘20多筐,收入过百元。
“大家上午抓紧摘啊,凑满这一炉又能烘烤了。”棚头前,老赵一声大嗓门打断棚里的说笑,几名妇女赶忙抬着筐子过去。
老赵叫赵兴文。今年村里改变香菇园的经营方式,他经营了11个大棚12万袋香菇。香菇的长势,让老赵脸上一直挂着笑,他说:“今年菇价好,鲜菇一斤5元,干菇一斤31元,头茬收入12万元,二茬有望卖30万,我的银行卡上再进10万不成问题。”
二郎庙村有种植香菇的传统,脱贫攻坚期间,在相关部门扶持下,村上建起占地35亩、拥有40个标准化香菇大棚的产业基地,不少家庭依靠在产业园务工增加了收入,脱了贫。去年,受香菇市场价格下滑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产业园闲置了一年,村民又不得不外出打工。今年3月,村上试行村经济股份合作社、第三方公司和种植大户三方合作入股的经营模式,由合作社提供设施设备,第三方公司提供菌料和技术保障,种植大户负责生产经营管理,形成了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全村香菇种植恢复到60万袋。
“今年香菇丰收了,销路也好,和村上合作感觉种香菇压力小了,越种越有奔头了。”老赵说。他种了十几年香菇,以前都是自己做袋料,管理也不讲科学,连个喷淋降温设备都不愿安装,高温天经常出现烧袋烂棒现象。那时,他把一切归结于运气,总以为成功是运气好,失败是运气背。现在,老赵的菇棚有技术员上门服务指导,这让他看到了科学种植的好处。
老菇农邱族银也不用自己琢磨着加工香菇菌棒了,用上有质量保障的公司供应的菌袋后,他又投资安装了自动喷淋降温设备,今年8万袋香菇头茬就卖了4.5万元,比以往多收入1万元。
离香菇产业园不远的地方,是形随山走的茶园。茶山云雾缭绕,墨绿色的茶园若隐若现。初冬的茶园并不寂静,与香菇园相映成趣,不时传来说笑声。这个季节,给茶园除草、施肥,是村民们的一大活儿。
刘孝华正在为自家的茶树施农家肥,见到我们,便坐在石坎边,和我们攀谈起来。他说,以前茶叶不值钱,他对茶园也没好好管理,春天采点够一家人用就行了。现在大家都重视茶园,除草、施肥、培土,一个环节都不能少,茶叶品质更好了。他说他今年春天茶叶卖了1万多元,科管跟上之后,明年茶叶肯定好,能卖个好价钱。
村委会副主任兼村茶叶加工厂负责人嵇文君介绍道,全村现有茶园1000亩,生产的都是高山有机绿茶,市场很走俏。明年,村茶叶加工厂会继续提高炒茶工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茶农收入。
做好当下的事,又着眼未来,二郎庙村已制定了百万袋香菇种植和千亩茶园改造计划,经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和商洛日报社的牵线搭桥,村上与客商签订了香菇、茶叶等农特产品长期销售合作协议,打通了销售渠道。
站在茶山上,村党支部书记王书晶向我们展示这个村子的今后的发展路径和前景:“村上将加大现有产业的升级改造步子,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产业,让更多人回乡创业就业,更多人来二郎庙村观光休闲,实现更高层面的村美人富。”
“王支书,你说的这些都能实现吧?”不知谁问了一句。
“能,肯定能。只要大家好好干。”王书晶高声说。
“对,咱们好好干!”山上又是一阵笑声。
“玲娃子,在家门口挣钱跟出门打工挣钱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还不少挣呀。”“表婶,我从6月就在这儿干活,一天都在100元左右,有收入又照顾了孩子,挺好的。”一号棚里,两名妇女边叙家常边摘菇,不一会儿,便是满满一筐。
年龄大的叫章玉芳,年轻的叫夏玲。出菇高峰期,村里不少妇女像她俩一样,都来产业园上班了。章玉芳介绍,摘一筐香菇6块钱,手脚麻利的一天能摘20多筐,收入过百元。
“大家上午抓紧摘啊,凑满这一炉又能烘烤了。”棚头前,老赵一声大嗓门打断棚里的说笑,几名妇女赶忙抬着筐子过去。
老赵叫赵兴文。今年村里改变香菇园的经营方式,他经营了11个大棚12万袋香菇。香菇的长势,让老赵脸上一直挂着笑,他说:“今年菇价好,鲜菇一斤5元,干菇一斤31元,头茬收入12万元,二茬有望卖30万,我的银行卡上再进10万不成问题。”
二郎庙村有种植香菇的传统,脱贫攻坚期间,在相关部门扶持下,村上建起占地35亩、拥有40个标准化香菇大棚的产业基地,不少家庭依靠在产业园务工增加了收入,脱了贫。去年,受香菇市场价格下滑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产业园闲置了一年,村民又不得不外出打工。今年3月,村上试行村经济股份合作社、第三方公司和种植大户三方合作入股的经营模式,由合作社提供设施设备,第三方公司提供菌料和技术保障,种植大户负责生产经营管理,形成了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全村香菇种植恢复到60万袋。
“今年香菇丰收了,销路也好,和村上合作感觉种香菇压力小了,越种越有奔头了。”老赵说。他种了十几年香菇,以前都是自己做袋料,管理也不讲科学,连个喷淋降温设备都不愿安装,高温天经常出现烧袋烂棒现象。那时,他把一切归结于运气,总以为成功是运气好,失败是运气背。现在,老赵的菇棚有技术员上门服务指导,这让他看到了科学种植的好处。
老菇农邱族银也不用自己琢磨着加工香菇菌棒了,用上有质量保障的公司供应的菌袋后,他又投资安装了自动喷淋降温设备,今年8万袋香菇头茬就卖了4.5万元,比以往多收入1万元。
离香菇产业园不远的地方,是形随山走的茶园。茶山云雾缭绕,墨绿色的茶园若隐若现。初冬的茶园并不寂静,与香菇园相映成趣,不时传来说笑声。这个季节,给茶园除草、施肥,是村民们的一大活儿。
刘孝华正在为自家的茶树施农家肥,见到我们,便坐在石坎边,和我们攀谈起来。他说,以前茶叶不值钱,他对茶园也没好好管理,春天采点够一家人用就行了。现在大家都重视茶园,除草、施肥、培土,一个环节都不能少,茶叶品质更好了。他说他今年春天茶叶卖了1万多元,科管跟上之后,明年茶叶肯定好,能卖个好价钱。
村委会副主任兼村茶叶加工厂负责人嵇文君介绍道,全村现有茶园1000亩,生产的都是高山有机绿茶,市场很走俏。明年,村茶叶加工厂会继续提高炒茶工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茶农收入。
做好当下的事,又着眼未来,二郎庙村已制定了百万袋香菇种植和千亩茶园改造计划,经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和商洛日报社的牵线搭桥,村上与客商签订了香菇、茶叶等农特产品长期销售合作协议,打通了销售渠道。
站在茶山上,村党支部书记王书晶向我们展示这个村子的今后的发展路径和前景:“村上将加大现有产业的升级改造步子,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产业,让更多人回乡创业就业,更多人来二郎庙村观光休闲,实现更高层面的村美人富。”
“王支书,你说的这些都能实现吧?”不知谁问了一句。
“能,肯定能。只要大家好好干。”王书晶高声说。
“对,咱们好好干!”山上又是一阵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