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解读《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
文章字数:3427
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市科技局负责同志对《建设方案》的出台背景和意义、基本考虑、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以及如何保障落地等进行解读。
《建设方案》出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提出“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秦创原“一总多区”发展格局,更好发挥秦创原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各市区差异化发展的协同创新格局。
区域创新布局是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支撑。西安是全省经济基础最厚实、科技资源最富集、发展活力最强劲的城市,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商洛建设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就是要全面融入秦创原“一总多区”发展格局,主动承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政策外溢和功能延伸,务实推进西商融合协同发展,规避西安都市圈的“虹吸效应”,加速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商洛流动,着力破解我市各类创新资源总量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引进转化不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全面提升创新链、产业链水平,为构建独具商洛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建设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具体行动,是顺应西商融合协同发展大趋势,坚持“双对标、双50”战略,共建西商“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的有效途径,旨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对一体推进创新提效、开放提级、产业提质,助推商洛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方案》提出“三个示范”的基本考虑是什么?
我市全域地处秦岭腹地,生态资源丰富,是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方案》紧扣“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要求,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升级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创新条件,厚植绿色优势,积极探索融通创新的路径模式。
一是在企业引领的绿色技术融通创新上做示范。推进矿业“五化”(规模化、绿色化、延链化、数字化、安全化)转型发展,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深化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创建,着力解决矿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支撑不足问题,当好生态优先绿色升级的“排头兵”。
二是在企业主导的县域经济融通创新上做示范。发挥好柞水国家创新型县示范带动作用,统筹科技资源,加强示范推广,吸引创新要素向县域聚集,做强做优“菌果药畜茶酒”等“土特产”文章,打造特色产业和功能优势,培育县域发展新动能,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特色农业强市建设和特色经济发展“双路径”。
三是在企业支撑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上做示范。深度挖掘22℃商洛生态气候资源优势,探索推进“生态+康养+科技+N”模式,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攻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培育形成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秦岭模式”与“商洛样板”。
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的空间布局是什么?
各类开发区是秦创原建设的主阵地。《建设方案》围绕市域产业平台,按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念,坚持市区共建、县区共建原则,坚持需求牵引、企业主体、园区承载、融合畅通,立足各县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各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承载,构建“3+1+3”融通创新差异化发展新格局。第一个“3”即以高新区为主阵地,加快商洛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山阳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提速丹凤省级高新区创建,打造以3个高新区为主体的科技企业融通创新核心引领区;“1”即扩大柞水“一县一区”的溢出效应(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强用好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科技示范镇、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等创新载体,强化科技赋能“菌果药畜茶酒”扩量提质,建成秦岭特色农业强市;第二个“3”即以经开区为承载区,支持商洛经开区、商南经开区创新提升,加快镇安经开区创建,一区一策培育做强创新型产业链,打造以3个经开区为主体的科技企业融通创新辐射带动区,形成市、县区协同一体、多区多园整体联动的融通创新差异化发展新格局。
《建设方案》部署了哪些重点任务?
围绕融通创新主题,《建设方案》把“亩均论英雄”贯穿始终,以康养之都建设吸引人才、聚集资源,部署了“六大工程”15项重点任务,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不断增强、企业科技成果吸纳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实施创新主体培育提升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型企业扩量提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链主”企业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联动、大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发挥总部经济企业的外溢效应,促进总部企业融通创新,带动产业链大中小企业开放性创新。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78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0家以上,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突破7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0家,新增科技型上市企业1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现新突破。
二是实施科技融通创新提升工程。加强创新孵化载体建设,做强做优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整合创新资源,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政产学研金介云”全要素、全链条、市场化科创服务体系,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到2025年,创新平台数量达到11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3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3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5亿元。
三是实施产业融通创新提升工程。探索“科创+产业”融合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对接、研发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常态化开展科技“双进”行动,实施一批秦创原“两链”融合示范项目,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升重点产业创新能力。
四是实施区域融通创新提升工程。构建协同创新发展体系,促进资源共享,务实推进西商科技合作交流,加快西商融合协同发展,承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政策外溢和功能延伸,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立企业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相互融通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扩面提质增效。
五是实施创新人才引育提升工程。优化提升人才服务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科学家+工程师”、科技经纪人、新双创等“三支队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到2025年,“三支队伍”规模达到130个。
六是实施融通创新生态提升工程。优化融资环境,创新融资方式,推进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鼓励科技型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常态化开展应用场景挖掘、策划、发布、对接,强化技术应用场景供给。
如何保障《建设方案》落地见效?
《建设方案》从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宣传引导、监测考核四个方面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市、县区一体联动工作推进机制,创新资源统筹共享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督促《建设方案》各项举措落实。各县区、商洛高新区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推动重要工作、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落细落实。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建立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每年增幅不低于公共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综合运用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保费补助等方式,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联动机制。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结合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广泛宣传促进科技创新各项优惠政策,及时总结宣传创新发展的新情况、新动态、新亮点,积极营造鼓励竞争、宽容失败、崇尚科学、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着力打造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创新雨林,鼓励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开源创新。
四是强化监测考核。建立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将其作为秦创原专项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重点项目、重点任务清单台账管理,分类做好监测、评价与考核,建立健全中期、终期评估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建设方案》出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提出“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秦创原“一总多区”发展格局,更好发挥秦创原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各市区差异化发展的协同创新格局。
区域创新布局是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支撑。西安是全省经济基础最厚实、科技资源最富集、发展活力最强劲的城市,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商洛建设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就是要全面融入秦创原“一总多区”发展格局,主动承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政策外溢和功能延伸,务实推进西商融合协同发展,规避西安都市圈的“虹吸效应”,加速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商洛流动,着力破解我市各类创新资源总量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引进转化不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全面提升创新链、产业链水平,为构建独具商洛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建设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具体行动,是顺应西商融合协同发展大趋势,坚持“双对标、双50”战略,共建西商“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的有效途径,旨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对一体推进创新提效、开放提级、产业提质,助推商洛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方案》提出“三个示范”的基本考虑是什么?
我市全域地处秦岭腹地,生态资源丰富,是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方案》紧扣“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要求,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升级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创新条件,厚植绿色优势,积极探索融通创新的路径模式。
一是在企业引领的绿色技术融通创新上做示范。推进矿业“五化”(规模化、绿色化、延链化、数字化、安全化)转型发展,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深化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创建,着力解决矿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支撑不足问题,当好生态优先绿色升级的“排头兵”。
二是在企业主导的县域经济融通创新上做示范。发挥好柞水国家创新型县示范带动作用,统筹科技资源,加强示范推广,吸引创新要素向县域聚集,做强做优“菌果药畜茶酒”等“土特产”文章,打造特色产业和功能优势,培育县域发展新动能,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特色农业强市建设和特色经济发展“双路径”。
三是在企业支撑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上做示范。深度挖掘22℃商洛生态气候资源优势,探索推进“生态+康养+科技+N”模式,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攻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培育形成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秦岭模式”与“商洛样板”。
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的空间布局是什么?
各类开发区是秦创原建设的主阵地。《建设方案》围绕市域产业平台,按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念,坚持市区共建、县区共建原则,坚持需求牵引、企业主体、园区承载、融合畅通,立足各县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各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承载,构建“3+1+3”融通创新差异化发展新格局。第一个“3”即以高新区为主阵地,加快商洛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山阳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提速丹凤省级高新区创建,打造以3个高新区为主体的科技企业融通创新核心引领区;“1”即扩大柞水“一县一区”的溢出效应(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强用好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科技示范镇、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等创新载体,强化科技赋能“菌果药畜茶酒”扩量提质,建成秦岭特色农业强市;第二个“3”即以经开区为承载区,支持商洛经开区、商南经开区创新提升,加快镇安经开区创建,一区一策培育做强创新型产业链,打造以3个经开区为主体的科技企业融通创新辐射带动区,形成市、县区协同一体、多区多园整体联动的融通创新差异化发展新格局。
《建设方案》部署了哪些重点任务?
围绕融通创新主题,《建设方案》把“亩均论英雄”贯穿始终,以康养之都建设吸引人才、聚集资源,部署了“六大工程”15项重点任务,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不断增强、企业科技成果吸纳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实施创新主体培育提升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型企业扩量提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链主”企业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联动、大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发挥总部经济企业的外溢效应,促进总部企业融通创新,带动产业链大中小企业开放性创新。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78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0家以上,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突破7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0家,新增科技型上市企业1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现新突破。
二是实施科技融通创新提升工程。加强创新孵化载体建设,做强做优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整合创新资源,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政产学研金介云”全要素、全链条、市场化科创服务体系,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到2025年,创新平台数量达到11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3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3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5亿元。
三是实施产业融通创新提升工程。探索“科创+产业”融合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对接、研发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常态化开展科技“双进”行动,实施一批秦创原“两链”融合示范项目,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升重点产业创新能力。
四是实施区域融通创新提升工程。构建协同创新发展体系,促进资源共享,务实推进西商科技合作交流,加快西商融合协同发展,承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政策外溢和功能延伸,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立企业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相互融通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扩面提质增效。
五是实施创新人才引育提升工程。优化提升人才服务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科学家+工程师”、科技经纪人、新双创等“三支队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到2025年,“三支队伍”规模达到130个。
六是实施融通创新生态提升工程。优化融资环境,创新融资方式,推进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鼓励科技型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常态化开展应用场景挖掘、策划、发布、对接,强化技术应用场景供给。
如何保障《建设方案》落地见效?
《建设方案》从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宣传引导、监测考核四个方面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市、县区一体联动工作推进机制,创新资源统筹共享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督促《建设方案》各项举措落实。各县区、商洛高新区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推动重要工作、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落细落实。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建立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每年增幅不低于公共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综合运用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保费补助等方式,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联动机制。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结合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广泛宣传促进科技创新各项优惠政策,及时总结宣传创新发展的新情况、新动态、新亮点,积极营造鼓励竞争、宽容失败、崇尚科学、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着力打造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创新雨林,鼓励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开源创新。
四是强化监测考核。建立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将其作为秦创原专项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重点项目、重点任务清单台账管理,分类做好监测、评价与考核,建立健全中期、终期评估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