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读屏不如读书
郝心语
文章字数:1005
  三年前,我从三门峡来到美丽的商洛读大学。
  刚入学老师就说,大学乃大人之学,必须像大人那样沉下心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止于至善”。当初没能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误以为在读屏时代“读屏”也是学习,也很时髦,没有什么不对的。三年过去了,读屏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并没有使我学业进步,反而因此吃了大亏。现实告诉我,读屏不能替代读书。
  不可否认,数字时代的到来引发了阅读的变革。纸质书籍的电子化,也使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更为便捷。数字阅读在利用碎片化时间方面具有优势,从宿舍到操场,从食堂到教室,从学校到街道,从城镇到农村,阅屏之人几乎无所不在。从读书到读屏,给人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严重干扰,出现了精神依赖和假学习的现象,读屏成为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借口。
  对于在校求知的青年学子而言,读屏是替代不了读书的。读屏,难以达到深度的阅读,无法体验书香的浓郁。点燃思想火花、塑造价值观念、提升素质能力,这是需要深度阅读和实践体悟才能实现的。所以,求学问道,就要与经典为伴,少读屏多读书。
  中国历史上,经典著作汗牛充栋,其艺术魅力数千年历久弥新,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这样评价经典作家及其著作:“试将莎士比亚从英国取走,请看这个国家的光辉一下子就会削弱多少!莎士比亚使英国的容貌变美。”同理,正是因为有孔子、老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曹雪芹和鲁迅、茅盾等许多许多的大思想家和经典作家,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才会如此实力雄厚,魅力无穷。
  经典著作能使一个民族“容貌变美”,与经典为伴也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颜值。常言道,人活一口气。在民间,一个人生理性死亡就被称为“没气了”。这口气,既指气息,也包含精神上的气象。中华民族经典著作中的丰富营养,能够滋养为人处事的浩然之气,干事创业的灵秀之气。如果说,一个没有经典著作的民族,其精神是荒芜的、形象是暗淡的话;那么,一个没有经典滋养的青年,就会缺乏气质,难以超越平庸。相反,与经典为伴,以实践为师,可以让一个人底气深厚、英气勃发,进而成为“高颜值”的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少读屏多读书,在阅读经典、守护经典、传承经典的过程中,使我们个体、我们民族变得更美、更自信,更有力量、更加伟大。
  “少读屏,多读书。父母再疼你也不能替你读书。”这也许是我大学中最受教育的一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