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洛以生态资源潜能发展“气候康养经济”
文章字数:4397
    商州金凤山云海 (本报记者杨鑫摄于2023年9月)

    商州仙娥湖晨雾 (本报记者杨鑫摄于2023年6月)

    商州熊耳山日出 (本报记者杨鑫摄于2023年6月)

    山阳天蓬山寨 (本报记者杨鑫摄于2022年10月)

  编者按 12月13日,“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发布,由商洛市委改革办总结推送的《商洛以生态资源潜能发展“气候康养经济”》改革案例成功入选全国典型。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改革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评选,已连续举办15届。此次入选的200个年度典型案例,是从29个省(区、市)各级改革部门推荐的2000多个改革案例中遴选。案例征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等为主题,涉及经济、民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今日,本报全文刊发《商洛以生态资源潜能发展“气候康养经济”》改革案例,敬请关注。
  商洛位于秦岭南麓鄂豫陕三省接合部,辖1区6县,总面积1.9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5万人,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位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资源富集,被誉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是全国首个“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美丽中国·深呼吸之都”。近年来,商洛市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两山”理念,聚焦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总目标,以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为契机,将独特的气象气候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培育生态经济新动能,激发气候康养新引擎,力争把商洛打造成人居环境样板地、生态休闲最佳地、避暑度假首选地和健康养生示范地。
  立足资源禀赋 厚植发展新优势
  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对陕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升级”及商洛打造“生态康养之都”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持续擦亮商山洛水“高颜值”,不断涵养气候生态“好价值”。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强化“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项措施,连续6年进入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夏季平均气温22℃,气象指数、温湿指数“最舒适期”居全国第一,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康养建设试点市。森林覆盖率69.56%,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5577个,超过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5倍,空气优良天数340天以上,“商洛蓝”成为全省生态名片。
  加强气候资源保护。进一步规范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印发了《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实施细则》。将气候资源保护作为重要立法内容,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气候领域的监测评估、科学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展《商洛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管理办法》立法各项工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建设104套北斗通信区域站、87处天气气候景观观测站、48套旅游景区气象监测站、30个负氧离子站、2个综合生态观测站、2个温室气体站、2个水域和农田生态监测站,新建升级8部雷达,气候生态站网布局不断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交通、旅游、城市内涝等重点领域的气象监测预警设施,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
  健全体制机制 激发发展新活力
  我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气象牵头、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全力破解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难题,有效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
  构建气候监测体系。聘请专业团队,编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地方标准和《森林生态气象定位观测指标体系》气象行业标准。建立秦岭生态监测网络和基础数据库,形成卫星遥感、无人机、雷达和地面生态观测相结合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加快建设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平台、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秦岭气候博物馆和商洛气候生态综合观测站网等项目,实现一张图、一张网和移动端、PC端、户外大屏等终端同步展示,构建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
  强化部门联动机制。市、县均成立气候康养经济工作专班,建立“气象牵头、部门协作”机制,联合文旅、发改等16个市级部门和7个县区编制《康养产业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加强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森林康养等专班对接联系,实现监测站网共建、信息共享、融合发展,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初步建成城市生态公园、生态旅游景区、气候生态关键区、天气气候景观区、气候宜居示范创建小区等五大系统,整合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人盯人”防抢撤智慧管控平台和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构建起“8+1”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平台。
  推行上下协同机制。我市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合作,建立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和评估。聘请中国气象局、陕西省气象局和相关院所专家,组建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研究团队,对全市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所涉及的生态产品核算标准、价值化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解决技术瓶颈。
  聚焦特色产业 探索发展新路径
  我市将优质气候资源融入各个行业领域,促进气候、生态、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地产民宿、农业、绿色金融、抽水蓄能等气候康养产业,着力培育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通过气候赋能助力地方产业发展,不断擦亮“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底色。
  发展气候旅游产业。将气象要素、气候资源与地方文化、风俗习惯、养生药膳、特色美食、乡村风光等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形成种类丰富、层次齐全的气候旅游产品体系,实现生态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将5A级景区金丝峡、18家4A级景区、27家3A级景区串珠成线,成功创建4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包装4条精品气候康养旅游线路、打造5个国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旅游示范县区全覆盖。我市被评为全国首批“气象旅游研学营地”,荣登全国旅游城市百强榜,荣获“全国旅游百强市”“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市”荣誉称号。
  发展气候康养产业。以气候医学先进理念为引领,以打造国内一流的康养产业发展高地和中国秦岭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为目标,以“六大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气候康养产业,培育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探索开展水岸疗法、高山疗法、森林疗法、芳香疗法、地形疗法等多种治疗方式,丰富商洛气候康养产业品种。推出春季赏花品茶、夏季消暑戏水、秋季品果养生、冬季赏雪避霾等康养产品,发展银发经济、露营经济、研学经济、亲子经济等康养经济,形成全季节、全循环、全生命周期的康养产业链条。投资375.44亿元打造22个市级康养产业标杆项目,投资420.73亿元建设云山湖、抚龙湖、乾坤湾等一大批重点康养项目。7个镇被命名为陕西省“特色气候小镇”,柞水县朱家湾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发展气候旅居产业。充分发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气候景观,以人体舒适度等气候指数吸引都市人来商洛旅居。积极发展高端民宿和康养地产,建设一批山地酒店,打造“中国野奢帐篷之都”,构建特色民宿“123建设体系”(即三年到五年建设一千家民宿、两万个房间、三万张床位),蓝天、白云、土房子、22℃,成为吸引游客、造福百姓的宝贵资源,让“城里人”来乡野“享清凉、看星星、观云海、赏日出、听蛙鸣”。
  发展气候生态农业。立足商洛独特的立体山地气候特点,编制农业产业发展区划,推进生态茶园、养生菌园、道地药园等基地建设,持续放大“小木耳、大产业”效益,大力发展“菌果药畜茶酒”特色农业产业,让“好山好水”为有机农产品溢价增值。成功创建国家级核桃产业示范园区,“商洛核桃”成功获欧盟商标注册,“洛味缘”公用品牌获评全国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榜第63名。我市拥有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累计达到85个,居全国地级市之首。食用菌、核桃、板栗、中药材、肉鸡、冷水鱼6个特色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被授予全国首个“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称号。
  发展气候绿色工业。依托秦岭“中央水塔”丰富水力资源,大力发展抽水蓄能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抽水蓄能产业基地,投资过百亿元的镇安月河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柞水曹坪电站已开工,山阳色河、镇安米粮两座电站即将动工建设。同时,结合气候、气象资源,将抽水蓄能电站及库区打造成高A级生态旅游景区,进一步放大经济效益,推进绿色发展。
  发展气候金融产业。联合银保监等部门探索制定气候友好型企业信贷政策,出台《金融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一条措施》《创新推行“生态贷”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拓展绿色信贷、生态保险、绿色担保等多元绿色金融渠道,开发出“气候贷”“生态贷”“两山贷”等新产品,镇安县累计发放“生态贷”3.55亿元,丹凤县累计发放“两山贷”1.14亿元。开展“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项目,稳步推进林业碳汇开发,第一批9万亩碳汇开发项目与瑞士摩科瑞能源集团签订意向购买协议,已在VCS平台开户。
  突出开放创新 打造发展新品牌
  我市紧紧围绕“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县”等金字招牌,深入挖掘气候资源优势,加强与本地群众、外地游客、线上线下、国内国外“互动”,开展气候营销,助推商洛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形成全市品牌矩阵,把气候资源变现。
  打造特色品牌矩阵。商洛成功创建“中国气候康养之都”,柞水、商南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县,塔云山云海、金丝峡红叶景观等获评全国“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核桃、茶叶、金银花完成气候品质认证。7个中国气候宜居县、7个避暑旅游目的地、45处气候景观观赏地、29个特色气候小镇和13个气候好产品已完成申报。同时,以气候生态品牌为基础,协同推进文旅、森林、康养等品牌创建,不断丰富气候生态品牌种类,释放生态红利、丰富地方绿色经济发展路径,壮大气候康养产业链,形成气候生态城市品牌矩阵。
  创新开展气候营销。充分挖掘拓展气候资源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气候康养资源聚合创新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举办中国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商洛市康养产业信息发布会等大型活动13场次,“保护大秦岭·助力碳中和”生态文明高端科技智库论坛、首届秦岭康养旅游发展论坛等高端论坛10场次。承接2023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马拉松赛、自行车赛等精品赛事21场次。以商洛气候生态品牌招商推介房产旅游,赴西安“卖清凉”和推介地产、气候康养旅游等,共签约60多个项目;签约房产227套,面积达29065.98平方米,金额16146.19万元。同时,已争取到2024国际排联沙滩排球U19世界锦标赛承办权和第六届“中国天然氧吧”产业发展大会举办权。
  塑造城市靓丽形象。以气候为媒展示商洛发展活力、文化魅力,搭建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商洛与国内大中城市、与外国对话交流,加强与韩国首尔、南京、温州、武汉等国内外城市的招商合作,签约项目116个,总投资436亿元,以气候经济引领城市开放风气、扮靓城市对外形象。商洛城市品牌形象影响力不断提升,获得“全域森林康养示范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各县区中心城区土地不断升值,老百姓财富不断增值,实现了将气候资源落地变现,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目标。
  (市委改革办、市气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