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为商洛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伟力
——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文章字数:4745
  本报记者 李小龙 王江波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过去五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工作总基调,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为奋力打造“一都四区”、谱写陕西现代化建设商洛新篇章提供了有力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回望这五年,一个个高光时刻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1+3+N”宣讲深入商洛城乡,走进田间院落、社区机关,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正森被中宣部评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走向我们的小康”“一带一路”中外媒体调研行、“高质量发展看商洛”“海外华文媒体商洛行”等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商洛,《陕西商洛市柞水县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商洛花鼓《情怀》荣获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特别推荐剧目奖”。电影《远山花开》斩获第四届北京国际儿童电影展金花奖。柞水县朱家湾村荣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为全省唯一;
  邵新江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张淑珍荣膺全省重大先进典型最高荣誉——“三秦楷模”称号,98人荣获“中国好人”“陕西好人”、省级道德模范称号,“文明商洛·好人之城”的城市底色更加鲜明;
  秦岭·商洛博物馆主体建成,商洛剧院完成提升改造对外开放,丹凤县文化艺术产业园建成开园,群众在家门口便能享受文化盛宴;
  全市规上文化企业51家,新增20家,文化产业总产值增长至9.26亿元,增长约156%。
  ……
  五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基调更加鲜明、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奏响了新时代商洛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高举伟大旗帜
  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
  过去五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凝聚党心民心,筑牢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市委常委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4·23”学习日制度,扎实开展集体学习、交流研讨、实践研学,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深化内化转化上求实效。
  通过实施思想理论“铸魂工程”,以抓好中心组学习、基层理论宣讲和“学习强国”平台学习应用为龙头,不断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
  推动基层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县区、市级单位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理论学习在基层一线不断走深走实。各级党委(党组)通过中心组学习研讨、专题辅导讲座、现场教学等方式,对标对表学、突出重点学、灵活方式学,学出了忠诚信仰,学出了使命担当,也学出了本领素养。
  建立集中宣讲与常态化宣讲、专业化宣讲与社会力量宣讲、线上宣讲与线下宣讲相结合的宣讲模式,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五年来,举办“商洛大讲堂”报告会33场次,组织各类主题宣讲3.8万多场次、受众350万多人次。
  办好用好“学习强国”商洛学习平台。上线两年来,商洛平台紧扣主题主线,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讲好新时代商洛故事,订阅量1200多万,共发稿1.4万多篇,全国及省级平台采用4500多篇,阅读量“10万+”“100万+”稿件100多篇。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对标“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以学在深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贯通落实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各项重点举措,用心用情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倾力倾情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
  奏响奋进鼓点
  主流声音更加强劲高昂
  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五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中心工作到哪里、受众在哪里,舆论阵地就在哪里,统筹对内对外、网上网下,实施主流舆论“强音”工程,讲好商洛故事,唱响商洛声音,多角度、广覆盖展现商洛儿女风雨同舟、攻坚克难的英雄群像,凝聚了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
  “二十大精神在商洛”“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 谱写商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市、县区媒体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节点和重大活动,联动报、刊、台、网、端各类平台阵地,策划开设专题专栏50多个。围绕打造“一都四区”、西商融合、“3+N”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累计刊发稿件超过10万条。
  建立健全对外宣传联席会议、选题策划、联通融合、宣传小分队等“四项机制”,积极拓展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联动宣传新空间。《商洛“一都四区”描绘高质量发展新画卷》等8000多篇重点稿件在中央和省级媒体刊发播出,更多商洛故事、商洛声音通过主流媒体走出陕西、唱响全国。
  一篇篇稿件、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诉说着商洛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了商洛人民拼搏奋斗的身影,映射出商洛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近些年,商洛围绕中国康养之都发展定位,依托“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双茅一鲁”的故乡、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等重大外宣品牌,举办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全国纪实散文征文大赛暨散文名家采风活动、陕西丹凤首届红酒节等文化活动40多场次,举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98场次,商洛对外形象更加全面、立体、鲜活。
  加快构建市域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成达标全市7县区融媒体中心,形成了多元发声、融合传播的新格局。高质高效推进纪录小康工程,柞水县入选全国“纪录小康工程”试点县,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市级媒体融合改革开局起步、加快推进,初步形成了符合媒体融合发展规律、贴合商洛发展实际的市级媒体融合改革思路和实施路径。
  扎实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主动回应网民关切,核查疏通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一系列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特别是在三年疫情防控中,线上线下联动开展热点问题引导,有力配合了全市工作大局。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全市网络安全屏障更加坚固。扎实开展“网剑”“清朗”“网络水军”等专项整治,网络生态持续净化优化。
  涵养新风正气
  文明之风泽润商山洛水
  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立身之本。
  五年来,商洛举全市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全面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全市上下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全市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持续优化“网格化、精细化、智慧化、法治化”创文工作机制,开展“爱我商洛”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广大市民主人翁意识,全市动员、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力推进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县级以上文明镇、村达到89.7%和52.6%。建设市、县、镇家风馆、家风小区、家风园17个,开展各类家风、家训传承活动2000多次,城乡群众守望相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中心城区大中型餐饮行业全面使用公勺公筷,扎实开展“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实践行动,文明之风在日常滴灌、见言见行中日益融入城市血脉。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组建志愿服务组织1600多支,常态化了解党政所需、群众所盼,面向基层开展“理论宣讲”“一老一小”等文明实践宣讲受众10多万人次。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持续开展道德典型培树学习宣传活动,累计评选“商洛好人”、市级道德模范689人。定期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户”“五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用身边榜样激励带动广大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常态化开展未成年人教育,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全市镇办全覆盖,每年30多万中小学生参与各类主题活动。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商洛再续华章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雄秦秀楚、商於古道、仓颉造字、商山四皓、商鞅变法……一个个特有的文化符号,无不彰显出商洛历史文化的厚重与灿烂。
  依托贾平凹、陈彦、陈仓等商洛籍文学名家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和遍布城乡的文学爱好者队伍,商洛以实施文化提升“强根”工程为抓手,持续繁荣文艺创作和宣传推介,推动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欣欣向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以名家大家、文学大咖引流,以精品创作、大型活动牵引,不断放大“双茅一鲁”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文学商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国作协、省作协首批中国作家“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陕西文艺家创作基地”、西影集团影视基地相继落户商洛。在今年的第六届柳青文学奖评选中,商洛籍作家陈仓的长篇小说《止痛药》、芦芙荭的中篇小说《目击证人》、李育善的长篇散文《走过丹江》3部作品喜获殊荣,获奖作品数量居全省第一方阵。
  先后组织开展陕西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采访采风和“在希望的田野上”全国纪实散文征文大赛暨散文名家采风活动,中央和省上100多名文学名家齐聚秦岭,感受商洛魅力,寻找创作灵感。收到全国各地作家来稿1500多篇,20多篇文学名家作品登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艺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商洛市获评“中国散文之乡”称号。
  商洛花鼓现代戏《若河》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柞水渔鼓山歌剧《红色谷子沟》入选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纪实文学《千里洛河》《商洛作家群探究》、长篇小说《履道》《就这一把黄土》《泥峪川》等10多部作品成功入选全省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以“三秦楷模”张淑珍先进事迹为原型的商洛花鼓剧本《张淑珍》完成大纲编写,唱商洛、演商洛、话商洛、写商洛等民间文风之胜更如负氧离子浸润商洛的山山水水。2026年,第十一届陕西省艺术节将在商洛举办。这些,都为商洛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提供了范本,为铸就商洛文化新辉煌增添了无限底气和信心。
  在持续推出文艺精品的同时,先后举办首届商洛原生态民歌民谣戏曲大赛、群众书画摄影展、清廉剧目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2100多场次,“三下乡”“文化进万家”“周周有戏看”等文化惠民活动常有、常新、常在乡,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
  扎实推进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前已建成项目6个,13个在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洛南夜塬遗址考古发掘获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评定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命名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3人,洛南草编入选国家级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软实力。制定出台《商洛市文化产业发展量化管理工作指南》。2019年以来,先后实施各类文化产业项目120个,争取省级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项目34个,重点打造了丹凤棣花文创小镇、洛南音乐小镇、商南金丝峡文化旅游产业园等8家文化园区,其中洛南音乐小镇等3家园区入选省级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征途不已,奋斗不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满怀光荣梦想、肩负使命重任,焕新出发、闯出新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奋力为打造“一都四区”、加快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商洛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