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
程毅飞
文章字数:56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因而,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就成了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实践中,有些地方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采用“企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村集体经济由原来的“一盘散沙”转向“统一运作”,实现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从而走向“大市场”,村级产业逐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轨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事实证明,只有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劲动能,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画卷才能变成现实。
  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出现干部很卖力、群众不买账的反常情况,细究“出了一身汗,还是不好看”的尴尬,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有的干部虽有为民之心,但没有走出“自我设计”圈子,在民意表达、民声收集、民惑疏导上,功夫下得不多不深,往往导致所干的活“好看不好吃”“中看不中用”。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办什么”上问需于民,“怎么办”上问计于民,“办得咋样”上问效于民,这样,所干的活、所办的事才能“合拍”“对胃口”,干部群众想到一起、干到一块,榫头对上卯,两个巴掌一起拍,“强富美”的乡村愿景才能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