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文章字数:2631
山与山相连的低洼处形成村民聚集的村落,田凹由此得名。
背着背篓、扛着锄头上山挖药成为罗村人的日常。
黄芩开花时,远看很像薰衣草,美丽动人。
黄芩的叶子能制茶,清凉下火。
▷田福民说,黄芩生长的年头久了,根部就成了空心,也叫苦芩、烂根芩,药性更高、品质更好。
田福民的仿野生种植看似一片荒草,实则遍地是宝。
黄芩的根粗壮交错,外表棕色,断裂处却呈现出嫩生 生的黄绿色,凑近闻一下,清甜的气息直钻鼻孔。
入冬后,好天气难得地持续着,阳光不吝惜地洒向罗村的山梁沟峁,熨帖着挖药人的身和心。最近正是黄芩的采挖季,在商州区大赵峪街道罗村,随处可见背着背篓上山挖药的村民,57岁的田福民就是其中一员。
12月4日一早,吃罢早饭,送孙子去了学校,田福民便扛起锄头往屋背后的山上走去。那里他种着上百亩药材,有黄芩、桔梗、丹参、黄精、柴胡等20多个品种。20多年前,田福民还是个精壮小伙,在西安打工谋生,不想父亲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为了尽孝,他回了老家,这么多年再没有外出过。
在田福民的记忆里,20世纪90年代末,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成片的土地撂荒,他就租了20多亩地种粮食。罗村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山坡上,粮食收获后不好往山下运,遇到一场疾雨,一年的心血就糟蹋了,再加上粮价低,效益不好,就寻思种点别的。
“小时候,罗村漫山遍野都是野黄芩,我经常上山挖黄芩,换些学习用品。”田福民说,罗村的气候、土壤很适合黄芩生长,但种黄芩的人寥寥无几。
那个年代,人们还没发现药材的经济价值,药价不高,不兴种药。田福民成了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从山上采集来黄芩的种子,试种很成功,虽然产量低,但比种粮食的收益要高,就一年一年种了下来,不知不觉竟蔓延到整个村都开始种药了。
迎着朝阳,田福民在山间小路上穿行,上坡下坡,如履平地。这里山势低缓,一面面山坡安详地沐浴在阳光下,天空格外瓦蓝、澄澈。“这儿叫桐树嘴,那里叫山岭梁,这儿叫庄沟,那里叫王凹……”田福民指着四周的山和沟说,“这里种满了中药材,以黄芩、桔梗为主。”
罗村以前也叫田凹,村民多姓田。同样姓田的田建余比田福民来得还早,他已经把黄芩干枯的枝子折了,捆成一捆扔在坡边,地里光秃秃的,稀拉地长着些许杂草,看不到一点药材的影子。然而,一锄头下去,潮湿的土疙瘩滚落下来,露出黄芩粗壮交错的根。泥土色的根,断裂处却呈现出嫩生生的黄绿色,凑近闻一下,清甜的气息直钻鼻孔。
田建余在土里扒拉着,小心捡拾出黄芩的根,扔进面前的背篓里。田建余的儿子是农村红白喜事的大厨,孙子也上大学了,一家六口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可他闲不住,还是年复一年地种药、挖药,尽管都73岁了,但他腿脚灵活,干活并不吃力。他说:“黄芩在我们这儿吃香,人种这成了习惯,丢不掉。”
40来岁的田卜良也在地里忙活着,平时,地都是妻子种,他在城里打工。田卜良说:“为了不让地荒,就种上了药材,有工打工,没工种药,落个自在。”最近,他连挖了4天黄芩,贩子上门收,昨儿一共卖了4000块钱。
说着走着,就到了田福民的药材地,地里长满了类似芦苇的野草,足有半人高,风一吹,轻轻摇曳着,煞是好看。田福民说这叫白茅草。说是草,其实也是一味中药,它的根有止血功效。近几年,田福民研究出了一种新的种药方式——仿野生种植,“就是地里长啥是啥,啥都有,既能省下劳力,又不用打药,保障了药材的品质。”
经过长期观察,田福民发现,有些草与药材之间存在相生作用。例如白茅草和黄芩,白茅草根系深,不好清除,一除过几天又长上来了,但它却有吸水性强的特点;而黄芩喜阳,怕积水,雨水一多根就容易烂,这就与白茅草有了互补的效用。
有些不懂的人问他:“你把地咋荒成这样了。”
田福民解释,这种看似随性的种植方式并非完全不管,对于一般的杂草,他的经验是在药材种下的头一两年勤除草,等药材的生长旺季一到,草也长不上来了。
种药的过程中,随着市场对药材质量和农药残留监管越来越严,罗村人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思路。
“以前以为黄芩是在春天种,后来发现春、夏、秋三季都能种。以前种得深,种下后还要用铁锨拍一拍,让土更结实,其实没必要,反而导致出苗率低,浪费人力。”田福民说。
黄芩的采挖季在10月到来年2月,一般3年一挖,现在的人都是种4年才挖。同时,为了提高产量,实行轮作倒茬,同一块地,这几年种黄芩,过几年就改种别的。
“挖早了,产量低、药性低,客商不愿意要。”说着,他挖出一串硕大的黄芩根,捧给记者看,“黄芩生长年头一久,根就成空心了,也叫苦芩、烂心芩,这种品质更高。有时市场价不行,有时又顾不上收,这片黄芩就在地里一直长了6年,要不是有白茅草,说不定根都烂掉了。”
田福民说,黄芩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夏天感觉眼睛粘,或者上火牙疼,用黄芩泡水喝着很管用,黄芩、桔梗、柴胡一起熬煮,也能治感冒发烧。除了黄芩根,黄芩的叶子可做茶,清凉下火,可惜以前人不懂,都给扔了,另外,黄芩的种子也很值钱,一斤种子能卖100块钱。
时至中午,挖药人陆续下山吃饭,田福民的手机也频繁响起,“是药贩子打来的。”他颇为自豪地说,“最近收药的贩子多太太,成天这个寻那个寻,一天要来10多个收药的车,在村里上下跑着喊,‘收各种药材,啥都收’。多数是张村、夜村、孝义的人来收,药随时挖随时就能卖。”他说完,又强调了一句:“只要有东西,只要保证质量,就不愁卖。”
这一番感慨不免又将记忆拉回到20多年前。田福民还记得,2002年他采收的第一批黄芩卖不出去。
“为啥呢?”
“因为那一批黄芩品质高,定价也高,当地药贩接受不了。”田福民说。
最后,在沙河子镇张村驻扎的几个安徽亳州客商,他们听说后,上门看了货,对这批黄芩十分满意,情愿比市场价一斤多出几毛钱,收购了他家3吨多的黄芩。
这件事给了田福民极大的信心,在此后的种植中,他不断探索科学的种植方式,始终将药材的品质放在第一位。相比于其他的药农,他更像个土专家,致力于对原生态中药材的研究、试验,种出的药材少而精,吸引了全国各地知名药厂、中药材研究院的关注,不少教授、专家慕名前来买他的药材苗回去作研究。
在田福民的带动下,罗村成立了商州区田园富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为周边群众提供信息,比如种子多钱、市场是啥行情等。目前,罗村有160多户村民在种植黄芩,面积达800多亩,主要集中在五组、六组、七组。
疫情之后,黄芩价格涨得厉害,以前鲜货卖3块多钱一斤,现在翻了倍。黄芩,已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一个宝贝。
下山途中,山坳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坡边的柿子树挂满了火红的果实,不知从哪儿传来了鸡的叫声,为这个村庄平添了一分盎然生机。
背着背篓、扛着锄头上山挖药成为罗村人的日常。
黄芩开花时,远看很像薰衣草,美丽动人。
黄芩的叶子能制茶,清凉下火。
▷田福民说,黄芩生长的年头久了,根部就成了空心,也叫苦芩、烂根芩,药性更高、品质更好。
田福民的仿野生种植看似一片荒草,实则遍地是宝。
黄芩的根粗壮交错,外表棕色,断裂处却呈现出嫩生 生的黄绿色,凑近闻一下,清甜的气息直钻鼻孔。
入冬后,好天气难得地持续着,阳光不吝惜地洒向罗村的山梁沟峁,熨帖着挖药人的身和心。最近正是黄芩的采挖季,在商州区大赵峪街道罗村,随处可见背着背篓上山挖药的村民,57岁的田福民就是其中一员。
12月4日一早,吃罢早饭,送孙子去了学校,田福民便扛起锄头往屋背后的山上走去。那里他种着上百亩药材,有黄芩、桔梗、丹参、黄精、柴胡等20多个品种。20多年前,田福民还是个精壮小伙,在西安打工谋生,不想父亲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为了尽孝,他回了老家,这么多年再没有外出过。
在田福民的记忆里,20世纪90年代末,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成片的土地撂荒,他就租了20多亩地种粮食。罗村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山坡上,粮食收获后不好往山下运,遇到一场疾雨,一年的心血就糟蹋了,再加上粮价低,效益不好,就寻思种点别的。
“小时候,罗村漫山遍野都是野黄芩,我经常上山挖黄芩,换些学习用品。”田福民说,罗村的气候、土壤很适合黄芩生长,但种黄芩的人寥寥无几。
那个年代,人们还没发现药材的经济价值,药价不高,不兴种药。田福民成了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从山上采集来黄芩的种子,试种很成功,虽然产量低,但比种粮食的收益要高,就一年一年种了下来,不知不觉竟蔓延到整个村都开始种药了。
迎着朝阳,田福民在山间小路上穿行,上坡下坡,如履平地。这里山势低缓,一面面山坡安详地沐浴在阳光下,天空格外瓦蓝、澄澈。“这儿叫桐树嘴,那里叫山岭梁,这儿叫庄沟,那里叫王凹……”田福民指着四周的山和沟说,“这里种满了中药材,以黄芩、桔梗为主。”
罗村以前也叫田凹,村民多姓田。同样姓田的田建余比田福民来得还早,他已经把黄芩干枯的枝子折了,捆成一捆扔在坡边,地里光秃秃的,稀拉地长着些许杂草,看不到一点药材的影子。然而,一锄头下去,潮湿的土疙瘩滚落下来,露出黄芩粗壮交错的根。泥土色的根,断裂处却呈现出嫩生生的黄绿色,凑近闻一下,清甜的气息直钻鼻孔。
田建余在土里扒拉着,小心捡拾出黄芩的根,扔进面前的背篓里。田建余的儿子是农村红白喜事的大厨,孙子也上大学了,一家六口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可他闲不住,还是年复一年地种药、挖药,尽管都73岁了,但他腿脚灵活,干活并不吃力。他说:“黄芩在我们这儿吃香,人种这成了习惯,丢不掉。”
40来岁的田卜良也在地里忙活着,平时,地都是妻子种,他在城里打工。田卜良说:“为了不让地荒,就种上了药材,有工打工,没工种药,落个自在。”最近,他连挖了4天黄芩,贩子上门收,昨儿一共卖了4000块钱。
说着走着,就到了田福民的药材地,地里长满了类似芦苇的野草,足有半人高,风一吹,轻轻摇曳着,煞是好看。田福民说这叫白茅草。说是草,其实也是一味中药,它的根有止血功效。近几年,田福民研究出了一种新的种药方式——仿野生种植,“就是地里长啥是啥,啥都有,既能省下劳力,又不用打药,保障了药材的品质。”
经过长期观察,田福民发现,有些草与药材之间存在相生作用。例如白茅草和黄芩,白茅草根系深,不好清除,一除过几天又长上来了,但它却有吸水性强的特点;而黄芩喜阳,怕积水,雨水一多根就容易烂,这就与白茅草有了互补的效用。
有些不懂的人问他:“你把地咋荒成这样了。”
田福民解释,这种看似随性的种植方式并非完全不管,对于一般的杂草,他的经验是在药材种下的头一两年勤除草,等药材的生长旺季一到,草也长不上来了。
种药的过程中,随着市场对药材质量和农药残留监管越来越严,罗村人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思路。
“以前以为黄芩是在春天种,后来发现春、夏、秋三季都能种。以前种得深,种下后还要用铁锨拍一拍,让土更结实,其实没必要,反而导致出苗率低,浪费人力。”田福民说。
黄芩的采挖季在10月到来年2月,一般3年一挖,现在的人都是种4年才挖。同时,为了提高产量,实行轮作倒茬,同一块地,这几年种黄芩,过几年就改种别的。
“挖早了,产量低、药性低,客商不愿意要。”说着,他挖出一串硕大的黄芩根,捧给记者看,“黄芩生长年头一久,根就成空心了,也叫苦芩、烂心芩,这种品质更高。有时市场价不行,有时又顾不上收,这片黄芩就在地里一直长了6年,要不是有白茅草,说不定根都烂掉了。”
田福民说,黄芩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夏天感觉眼睛粘,或者上火牙疼,用黄芩泡水喝着很管用,黄芩、桔梗、柴胡一起熬煮,也能治感冒发烧。除了黄芩根,黄芩的叶子可做茶,清凉下火,可惜以前人不懂,都给扔了,另外,黄芩的种子也很值钱,一斤种子能卖100块钱。
时至中午,挖药人陆续下山吃饭,田福民的手机也频繁响起,“是药贩子打来的。”他颇为自豪地说,“最近收药的贩子多太太,成天这个寻那个寻,一天要来10多个收药的车,在村里上下跑着喊,‘收各种药材,啥都收’。多数是张村、夜村、孝义的人来收,药随时挖随时就能卖。”他说完,又强调了一句:“只要有东西,只要保证质量,就不愁卖。”
这一番感慨不免又将记忆拉回到20多年前。田福民还记得,2002年他采收的第一批黄芩卖不出去。
“为啥呢?”
“因为那一批黄芩品质高,定价也高,当地药贩接受不了。”田福民说。
最后,在沙河子镇张村驻扎的几个安徽亳州客商,他们听说后,上门看了货,对这批黄芩十分满意,情愿比市场价一斤多出几毛钱,收购了他家3吨多的黄芩。
这件事给了田福民极大的信心,在此后的种植中,他不断探索科学的种植方式,始终将药材的品质放在第一位。相比于其他的药农,他更像个土专家,致力于对原生态中药材的研究、试验,种出的药材少而精,吸引了全国各地知名药厂、中药材研究院的关注,不少教授、专家慕名前来买他的药材苗回去作研究。
在田福民的带动下,罗村成立了商州区田园富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为周边群众提供信息,比如种子多钱、市场是啥行情等。目前,罗村有160多户村民在种植黄芩,面积达800多亩,主要集中在五组、六组、七组。
疫情之后,黄芩价格涨得厉害,以前鲜货卖3块多钱一斤,现在翻了倍。黄芩,已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一个宝贝。
下山途中,山坳里升起了袅袅炊烟,坡边的柿子树挂满了火红的果实,不知从哪儿传来了鸡的叫声,为这个村庄平添了一分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