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联出凝聚力 促进新发展
商洛:“三联三促”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文章字数:2649
游客在丹凤县商镇王塬村草莓大棚采摘新鲜草莓

陕西意发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工人发放工资

  2023年12月20日,寒冷的冬日让大地透着萧瑟,丹凤县商镇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王塬村设施大棚里新鲜的草莓已上市,铁庙村核桃加工基地村民们正对当年的核桃进行粗加工,商山秦乐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厂区施工人员正在晾晒收购的丹参、桔梗等中药材……
  丹凤县商镇党委积极推行村村联建,整合保定、商山、王塬、东峰和铁庙5个村资源,推动强村弱村“抱团”发展,促进村(社区)实现资源共享,有效提升了联建共富成效。目前,共建立产业集群5个,注册农特产品品牌8个,示范带动414户群众脱贫致富,实现户均净增收8000元,保定村更是成为丹凤县首个集体经济收益突破50万元的村。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以组织联建、促功能提升,人才联动、促产业提升,服务联抓、促治理提升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三促”活动,发挥“联”的优势,激发“促”的动力,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高质量发展胜势,为全市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组织联建 特色产业兴起来
  “多亏镇上成立了农牧产业党总支,协调牛耳川附近的村民为我的企业提供玉米秸秆,帮助我解决了肉牛养殖的饲草问题,我养的牛才能顺利过冬。”陕西意发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左可鑫感慨地说。
  过去,牛耳川的群众就有养牛的习惯,但是由于“单兵作战”,没有形成规模。户家塬镇牢牢抓住产业兴旺“牛鼻子”,以“组织联建”为抓手,联合村(社区)党支部和非公企业党支部,成立户家塬镇农牧产业党总支,将党组织嵌入产业链中。在农牧产业党总支的带领下,全镇发展肉牛养殖2300多头、养殖林麝580只,种植中药材2万多亩,解决当地37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带动全县3100多户农户在肉牛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洛南县推行“六联共建”模式,实施村村帮建、村社联建、村企共建、小村合建、龙头领建、机关援建,48对村党支部开展“强带弱”,390对村干部实行“老带新”,同时建设“书记帮带工作室”4个,通过“老带新”“强带弱”“先锋带整体”,带动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
  在商南县,包扶单位与村党支部通过共建联合党支部,建立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联合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共议项目谋划、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重大事项,充分发挥机关组织优势、资金优势、资源优势,推动资源要素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
  我市坚持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积极探索建立产业联合党委、产业链党支部、功能型党小组,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与此同时,组织市县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开展“强村带弱村”活动,实行党建、产业强村“一对一”帮带相对滞后村,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目前,全市共成立产业链联合党委59个、组建产业链党支部217个,全市349家企业、670个机关事业单位与802个村结对共建,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1883个,带动发展木耳、茶叶等特色产业30.9万亩,让17.9万多名群众稳定增收。
  人才联动 发展活力聚起来
  在柞水县下梁镇金盆村,借助李玉院士工作站人才平台,汇集了以“蘑菇院士”李玉为代表的全国顶级食用菌专家,为“小木耳、大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科技动力,带动全县发展木耳3.07亿袋,总产值达15.8亿元,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围绕“3+N”产业集群布局人才链,实施“千名人才创新创业”,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重点支持30个市级人才创新项目,推动创新链和人才链联动融合。同时,抓住教育、医疗和科技特派团“组团式”帮扶机遇,构建“1+3+N”服务保障体系,实行“团队带团队”“师傅带徒弟”,选派本土人才组建跟学团队118个977人,建立科技特派团产业组专家工作站10个,服务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104家。
  “棣花镇在许家塬村建立人才驿站,探索‘1+N’产业链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通过引进专家人才,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培育‘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丹凤县棣花镇党委书记周龙说,镇上通过建立人才驿站,发挥人才作用,全镇已发展核桃建园4万多亩、猕猴桃园800亩、水杂果4000亩、中药材3000亩,年收入达2亿元以上,1.2万人依托特色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针对农村年轻人流失、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等问题,我市大力实施“归雁计划”,吸引外出创业经商人员返乡担任村(社区)干部。目前,全市已动员1100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担任村干部,其中58人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并聘请1325名在外党员人才担任村级发展顾问。据统计,返乡人员共引进项目637个,投资金额达34.5亿元。
   服务联抓 基层治理强起来
  “我们这个小区长年没人管,下水道三天两头堵,住户车辆乱停乱放,想组织又组织不起来。”谈到小区过去的管理,商州区城关街道金泉小区的居民直摇头。
  自市住建局包抓这个小区以来,将其列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外立面粉刷,整修下水管道、硬化小区道路、修建门房、升级改造门禁设施、带动小区居民打扫卫生,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此基础上,小区还组建了红色业主自治委员会,成立了党小组,走上自管自治之路。
  商州区针对“三无”小区,实施改造提升工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同时开发出智慧物管系统,同步接入小区门禁、车辆道闸和视频监控。通过成立老旧“三无”小区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小区志愿服务队等,实行日常“组团服务”、应急“组团作战”,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阳光雅居小区一号楼是我的服务片区,开展政策宣传、矛盾纠纷排查、防汛救灾等工作,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镇安县永乐街道镇城社区党员熊威自担任楼栋长后,肩上的责任可不轻。
  “大片区”连着各社区和街道,“小网格”通到家家户户。在镇安县的社区、农村,解决小事找“片长”、大事难事“两长”(社区干部、片长)联动,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道风景线。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党建引领网格管理提升行动,优化网格设置,建强网格党组织,配好党组织负责人和网格员,健全工作流程,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目前,全市共优化设置“全科网格”2.1万个,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200多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7500多个,推动全市290个“三无”小区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治理规范化。同时,我市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积极发挥“五老”、乡贤等作用,扎实开展志愿服务,让小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享受优质服务,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市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