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上的丰碑
文章字数:3874
张淑珍的大学毕业照
首批茶叶种植成功后,张淑珍(左三)带领群众采茶。
张淑珍(右二)在山上查看茶叶生长情况
张淑珍(右一)在公司查看茶叶炒制情况
张淑珍(左一)与茶农交流
本报记者 马泽平 南 玺 见习记者 杨若阳
张淑珍同志生平简介
1937年4月,生于河南省太康县;
1951年,就读于河南省开封市女子中学;
1957年9月至1961年7月,就读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
1961年7月至1976年3月,任商洛市商南县林业站干部;
1976年3月至2012年4月,任商洛市商南县茶业站站长、茶叶联营公司经理,其间,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8年7月在商洛市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心退休,任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
2024年1月1日18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6周岁。
北移嘉木,六十年初心不改,茶满商山君仙逝;情系百姓,八十载不辍耕耘,鞠躬尽瘁铸丰碑。
1月5日上午,商山悲戚,茶园呜咽。商南县殡仪馆二号厅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挽幛上“沉痛悼念张淑珍同志”九个大字格外醒目。大厅中间,张淑珍同志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400多名群众自发前来,作最后的送别;省、市、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赶来,向张淑珍同志遗体三鞠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薛小荣专程赶来,送校友张淑珍最后一程;祖孙三代靠种茶致富的赵力本带着孩子赶来,再次瞻仰张淑珍同志的遗容,含泪说:“茶奶奶,一路走好。”
连日来,张淑珍同志逝世消息一经发布,引发全国各地网友关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一则《痛别!“茶奶奶”走了……》文章下,江苏网友阿林留言:为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贡献了自己所有的枝干芽叶,让自己的一生成了最醇厚清润、香韵悠长的一杯茶。
秦岭深山里一个老人的离去,何以悲伤了秦岭南北,哀恸了丹江两岸?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怎么办?是到基层去,一线去?还是在省城坐机关?”“你说呢?”“我是农民的女儿,报考农学院,就是为了服务农民,回报农民,不到农村去,不到森林中去,怎么回报?我想好了,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深山去。”
1961年,关中平原的仲夏之夜,在学校试验田通往村庄大田的小路上,张淑珍和恋人焦永才畅谈着即将面对的人生选择。其实,由于二人才华出众,早已被省林业厅和省委农村工作部门所选中。
焦永才说:“前些日子,分配到商洛山中的往届同学捎话说,进了商洛山,两眼泪不干,要出商洛山,难似上青天。”没想到因这句顺口溜,一对恋人同时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申请到商洛山中去工作。在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山路上,张淑珍和焦永才搭乘拖拉机走了一天半,才走进商南县。
来到商南县之后,张淑珍承担的第一项工作,是林业普查。穿上草鞋,走遍商南的山山水水,其间,她一边整理普查资料,撰写普查报告,一边认真梳理商南经济树种线索,并尝试种植经济树种,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次突发洪水,张淑珍在农民家暂避时看见乡亲用吊壶烧水,喝着外地粗茶,头一次萌生了“南茶北移”的念头。
1962年春节,老红军梅光华来看望张淑珍,并讲述了他在安康打游击时,看到农民种茶、卖茶的故事,张淑珍“南茶北移”的想法愈加强烈。安康、汉中种茶的地方在北纬31°、北纬32°,而商南在北纬33°,地理位置相差不大,是不是也可以成功种植茶树?说干就干,没过几天,张淑珍自费从安康买回10公斤茶籽开始种植试验。历时5年,她连续4次从苗圃把育好的茶苗精心移栽,但茶苗一次都没能成活。
张淑珍知道,教科书中载明我国北纬30°以上不能种植茶叶,而商南在北纬33°。但这个刚出校门、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明知不可为却敢于去为,这在外人看来无疑是探险。
1967年,张淑珍在水沟乡普查时意外发现几株野茶树,重燃了她种茶的希望,她就地开始育苗,经过3年精心呵护,终于采到第一批春茶,她对照着书本将其炒制成茶叶,这一刻,“南茶北移”终于成功。
为了把茶叶发展成富民产业,从1970年开始,张淑珍大力推进茶叶规模化种植。但随之而来的打击也更大,茶粮争地、春季低温死苗、茶贱群众毁茶……一系列的残酷现实,让她不断跌倒,但她跌倒一次爬起一次。即使经历癌症的折磨和爱人去世的悲痛,她都没屈服,硬是凭着“种一片茶,富一方百姓”的决心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首创商南茶叶联营公司,走出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让商南茶产业发展壮大。
在秦岭大山里,张淑珍60年如一日,只择一事,终一生,成功将中国茶叶产地向北推移了300多公里,使北纬33°44'的商南山区成为中国西部最北端新兴茶区,将茶产业发展成为商南的主导产业,创造了“商南自古不产茶,如今茶青漫山坡”的奇迹。
一棵树,一辈子,不舍初心得始终
深冬时节的商南县富水镇茶海公园,洁白的茶花正散发着淡淡的芳香。这个由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等13家企业投资建设,总投资8.5亿元,集生态、生产、旅游、康养等于一体的茶旅康养融合示范园,成为商南打造生态茶城、产业新城、旅游名城、康养慢城“四大名城”的标杆性项目。
如今,茶海公园万亩茶园还装上了“智慧大脑”,成为智慧茶园。走进基地,高高矗立的摄像头、匀速旋转的气象设备和虫情监测系统等新鲜“面孔”引人注目,处处展现“数字科技”的力量。借助中国联通先进的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依托现代农业科技,让古老的茶园从茶叶种植、管理、生产到旅游,处处闪现数字化身影。
“去年,‘茶奶奶’张淑珍到园区指导项目建设时说,这个项目建成后,能解决更多茶农就业,那是她多年前的梦想所在。”商南县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指导中心主任党琳介绍,“整个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综合产值20亿元,实现税收2000万元左右,直接带动就业1000多人,辐射带动周边2000多户群众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商南县富水镇茶坊村香露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力本告诉记者,他们祖孙三代通过张淑珍的帮助,才走上了以茶致富的小康路子。去年,在张淑珍的指导下,他又开辟了160亩无性系茶园,正计划将自己的茶园也参与到茶旅融合产业项目中。“我会按照‘茶奶奶’张淑珍给我们规划的蓝图,发展好、传承好茶产业,让下一代踏着我们祖孙三代的足迹走下去。”
吃水不忘挖井人。商南人民说,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
60年间,为把茶叶变“金枝绿叶”,把茶山变“金山”,张淑珍和同事们研制出“商南泉茗”,荣获全国茶叶最高奖项“陆羽杯”奖,被评为中国西部名茶,商南县先后获得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等殊荣。张淑珍把前半生的心血凝结成“晶”,将一片茶叶发展为12亿元的茶产业,再用后半生传播茶道、茶艺,打造茶品牌,使得茶产业发展为茶文化。
商洛市特产中心主任王凌云说:“在张淑珍的带动下,商洛的茶产业由商南推广到山阳、丹凤、镇安等地,商洛茶叶也由此走向全国,走出国门。预计到2025年,商洛茶园总面积将稳定在60万亩,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届时,我市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将实现更好的融合。”
嘉木满山绿,竞放茶花香。回望张淑珍所走过的路,所留下的脚印,她是茶人,但她更是顽强生长在商洛土石山区的一棵常青茶树,用毕生的心血与心智,诠释茶之神、茶之律、茶之韵……
一面旗,一丰碑,不负嘱托勇前行
“在秦岭大山里,张淑珍同志种的是茶,献的是心,留的是情,她把荒山岭变为聚宝盆,把小茶叶做成了大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商南老百姓尊称为‘商南茶母’。”1月5日8时许,在张淑珍同志遗体送别仪式上,中共商南县委书记徐江博深情地说。
5日9时,张淑珍同志遗体送别仪式都结束了,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总经理刘保柱还伫立在那里,眼含泪水,久久不愿离去。“我和老站长一块儿工作了40年,是她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发展茶叶产业。”刘保柱哽咽着说,前不久,他去看望老站长张淑珍时,老人还挂念茶园长势和新茶叶基地建设情况,叮嘱他要做好茶叶基地品种更新。“我一定要继承好老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敢于担当、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精神,走好茶旅融合发展之路,为商洛‘一都四区’建设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从小我就跟在奶奶身后,走遍了商南茶园的角角落落,奶奶是我们家里的骄傲,她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一生是我人生中的精神食粮。”张淑珍20多岁的孙女焦阳说,她将继承好奶奶“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张淑珍同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她艰苦创业、砥砺奋进,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种一片茶苗,富一方百姓”的创业路上勇毅前行,即使罹患癌病和遭遇家庭不幸也矢志不移,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集中彰显了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张淑珍同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她用一生的辛勤耕耘和真情奉献,开创了商南茶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耄耋之年依然奋战在茶产业一线,以跨越世纪的坚守,将青春、追求和忠诚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张淑珍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三秦楷模”等各项荣誉130多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
一颗茶籽,孕育了一座生态茶城的新生;一杯香茶,诉说着从“茶姑娘”到“茶奶奶”无私奉献的光荣岁月;一面党旗,见证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茶奶奶”走了。1月5日下午,伴着冬日暖阳,“茶奶奶”长眠于她深爱的商南茶山上,纯洁无瑕的茶花正散发着淡雅的芳香围绕在“茶奶奶”墓地的周围。但“茶奶奶”没走,她的音容相貌仍停留在商山的茶园里,深深扎根在商洛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心里。
斯人已去,风骨长存。张淑珍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商洛山水间……
(部分图片由商南县委宣传部提供)
首批茶叶种植成功后,张淑珍(左三)带领群众采茶。
张淑珍(右二)在山上查看茶叶生长情况
张淑珍(右一)在公司查看茶叶炒制情况
张淑珍(左一)与茶农交流
本报记者 马泽平 南 玺 见习记者 杨若阳
张淑珍同志生平简介
1937年4月,生于河南省太康县;
1951年,就读于河南省开封市女子中学;
1957年9月至1961年7月,就读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
1961年7月至1976年3月,任商洛市商南县林业站干部;
1976年3月至2012年4月,任商洛市商南县茶业站站长、茶叶联营公司经理,其间,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8年7月在商洛市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心退休,任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
2024年1月1日18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6周岁。
北移嘉木,六十年初心不改,茶满商山君仙逝;情系百姓,八十载不辍耕耘,鞠躬尽瘁铸丰碑。
1月5日上午,商山悲戚,茶园呜咽。商南县殡仪馆二号厅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挽幛上“沉痛悼念张淑珍同志”九个大字格外醒目。大厅中间,张淑珍同志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400多名群众自发前来,作最后的送别;省、市、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赶来,向张淑珍同志遗体三鞠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薛小荣专程赶来,送校友张淑珍最后一程;祖孙三代靠种茶致富的赵力本带着孩子赶来,再次瞻仰张淑珍同志的遗容,含泪说:“茶奶奶,一路走好。”
连日来,张淑珍同志逝世消息一经发布,引发全国各地网友关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一则《痛别!“茶奶奶”走了……》文章下,江苏网友阿林留言:为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贡献了自己所有的枝干芽叶,让自己的一生成了最醇厚清润、香韵悠长的一杯茶。
秦岭深山里一个老人的离去,何以悲伤了秦岭南北,哀恸了丹江两岸?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怎么办?是到基层去,一线去?还是在省城坐机关?”“你说呢?”“我是农民的女儿,报考农学院,就是为了服务农民,回报农民,不到农村去,不到森林中去,怎么回报?我想好了,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深山去。”
1961年,关中平原的仲夏之夜,在学校试验田通往村庄大田的小路上,张淑珍和恋人焦永才畅谈着即将面对的人生选择。其实,由于二人才华出众,早已被省林业厅和省委农村工作部门所选中。
焦永才说:“前些日子,分配到商洛山中的往届同学捎话说,进了商洛山,两眼泪不干,要出商洛山,难似上青天。”没想到因这句顺口溜,一对恋人同时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申请到商洛山中去工作。在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山路上,张淑珍和焦永才搭乘拖拉机走了一天半,才走进商南县。
来到商南县之后,张淑珍承担的第一项工作,是林业普查。穿上草鞋,走遍商南的山山水水,其间,她一边整理普查资料,撰写普查报告,一边认真梳理商南经济树种线索,并尝试种植经济树种,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次突发洪水,张淑珍在农民家暂避时看见乡亲用吊壶烧水,喝着外地粗茶,头一次萌生了“南茶北移”的念头。
1962年春节,老红军梅光华来看望张淑珍,并讲述了他在安康打游击时,看到农民种茶、卖茶的故事,张淑珍“南茶北移”的想法愈加强烈。安康、汉中种茶的地方在北纬31°、北纬32°,而商南在北纬33°,地理位置相差不大,是不是也可以成功种植茶树?说干就干,没过几天,张淑珍自费从安康买回10公斤茶籽开始种植试验。历时5年,她连续4次从苗圃把育好的茶苗精心移栽,但茶苗一次都没能成活。
张淑珍知道,教科书中载明我国北纬30°以上不能种植茶叶,而商南在北纬33°。但这个刚出校门、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明知不可为却敢于去为,这在外人看来无疑是探险。
1967年,张淑珍在水沟乡普查时意外发现几株野茶树,重燃了她种茶的希望,她就地开始育苗,经过3年精心呵护,终于采到第一批春茶,她对照着书本将其炒制成茶叶,这一刻,“南茶北移”终于成功。
为了把茶叶发展成富民产业,从1970年开始,张淑珍大力推进茶叶规模化种植。但随之而来的打击也更大,茶粮争地、春季低温死苗、茶贱群众毁茶……一系列的残酷现实,让她不断跌倒,但她跌倒一次爬起一次。即使经历癌症的折磨和爱人去世的悲痛,她都没屈服,硬是凭着“种一片茶,富一方百姓”的决心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首创商南茶叶联营公司,走出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让商南茶产业发展壮大。
在秦岭大山里,张淑珍60年如一日,只择一事,终一生,成功将中国茶叶产地向北推移了300多公里,使北纬33°44'的商南山区成为中国西部最北端新兴茶区,将茶产业发展成为商南的主导产业,创造了“商南自古不产茶,如今茶青漫山坡”的奇迹。
一棵树,一辈子,不舍初心得始终
深冬时节的商南县富水镇茶海公园,洁白的茶花正散发着淡淡的芳香。这个由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等13家企业投资建设,总投资8.5亿元,集生态、生产、旅游、康养等于一体的茶旅康养融合示范园,成为商南打造生态茶城、产业新城、旅游名城、康养慢城“四大名城”的标杆性项目。
如今,茶海公园万亩茶园还装上了“智慧大脑”,成为智慧茶园。走进基地,高高矗立的摄像头、匀速旋转的气象设备和虫情监测系统等新鲜“面孔”引人注目,处处展现“数字科技”的力量。借助中国联通先进的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依托现代农业科技,让古老的茶园从茶叶种植、管理、生产到旅游,处处闪现数字化身影。
“去年,‘茶奶奶’张淑珍到园区指导项目建设时说,这个项目建成后,能解决更多茶农就业,那是她多年前的梦想所在。”商南县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指导中心主任党琳介绍,“整个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综合产值20亿元,实现税收2000万元左右,直接带动就业1000多人,辐射带动周边2000多户群众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商南县富水镇茶坊村香露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力本告诉记者,他们祖孙三代通过张淑珍的帮助,才走上了以茶致富的小康路子。去年,在张淑珍的指导下,他又开辟了160亩无性系茶园,正计划将自己的茶园也参与到茶旅融合产业项目中。“我会按照‘茶奶奶’张淑珍给我们规划的蓝图,发展好、传承好茶产业,让下一代踏着我们祖孙三代的足迹走下去。”
吃水不忘挖井人。商南人民说,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
60年间,为把茶叶变“金枝绿叶”,把茶山变“金山”,张淑珍和同事们研制出“商南泉茗”,荣获全国茶叶最高奖项“陆羽杯”奖,被评为中国西部名茶,商南县先后获得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等殊荣。张淑珍把前半生的心血凝结成“晶”,将一片茶叶发展为12亿元的茶产业,再用后半生传播茶道、茶艺,打造茶品牌,使得茶产业发展为茶文化。
商洛市特产中心主任王凌云说:“在张淑珍的带动下,商洛的茶产业由商南推广到山阳、丹凤、镇安等地,商洛茶叶也由此走向全国,走出国门。预计到2025年,商洛茶园总面积将稳定在60万亩,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届时,我市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将实现更好的融合。”
嘉木满山绿,竞放茶花香。回望张淑珍所走过的路,所留下的脚印,她是茶人,但她更是顽强生长在商洛土石山区的一棵常青茶树,用毕生的心血与心智,诠释茶之神、茶之律、茶之韵……
一面旗,一丰碑,不负嘱托勇前行
“在秦岭大山里,张淑珍同志种的是茶,献的是心,留的是情,她把荒山岭变为聚宝盆,把小茶叶做成了大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商南老百姓尊称为‘商南茶母’。”1月5日8时许,在张淑珍同志遗体送别仪式上,中共商南县委书记徐江博深情地说。
5日9时,张淑珍同志遗体送别仪式都结束了,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总经理刘保柱还伫立在那里,眼含泪水,久久不愿离去。“我和老站长一块儿工作了40年,是她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发展茶叶产业。”刘保柱哽咽着说,前不久,他去看望老站长张淑珍时,老人还挂念茶园长势和新茶叶基地建设情况,叮嘱他要做好茶叶基地品种更新。“我一定要继承好老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敢于担当、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精神,走好茶旅融合发展之路,为商洛‘一都四区’建设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从小我就跟在奶奶身后,走遍了商南茶园的角角落落,奶奶是我们家里的骄傲,她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一生是我人生中的精神食粮。”张淑珍20多岁的孙女焦阳说,她将继承好奶奶“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张淑珍同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她艰苦创业、砥砺奋进,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种一片茶苗,富一方百姓”的创业路上勇毅前行,即使罹患癌病和遭遇家庭不幸也矢志不移,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集中彰显了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张淑珍同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她用一生的辛勤耕耘和真情奉献,开创了商南茶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耄耋之年依然奋战在茶产业一线,以跨越世纪的坚守,将青春、追求和忠诚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张淑珍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三秦楷模”等各项荣誉130多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
一颗茶籽,孕育了一座生态茶城的新生;一杯香茶,诉说着从“茶姑娘”到“茶奶奶”无私奉献的光荣岁月;一面党旗,见证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茶奶奶”走了。1月5日下午,伴着冬日暖阳,“茶奶奶”长眠于她深爱的商南茶山上,纯洁无瑕的茶花正散发着淡雅的芳香围绕在“茶奶奶”墓地的周围。但“茶奶奶”没走,她的音容相貌仍停留在商山的茶园里,深深扎根在商洛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心里。
斯人已去,风骨长存。张淑珍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商洛山水间……
(部分图片由商南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