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上大学的意义
赵 娟
文章字数:1261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年轻人的梦想之地,都承载着万千家庭的诸多期盼。上大学,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标志性起点。古代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虽然屡遭非议,但也改变了无数贫寒子弟的人生轨迹。进入现代社会,大学更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众多人才,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就业难逐渐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在巷间闾里和网络空间流布,尽管放弃上大学的只是少数个例,但其中牵连的问题值得深思。
  以短视的、功利的眼光看待上大学,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流布的根本原因。一些具有传统认知的父母,认为孩子考上了大学,就可以端“金饭碗”,潜意识中把上大学取得大学文凭看作是就业的“通关文碟”,想当然地觉得孩子大学毕业了,就应该有份体面的工作。但这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的今天,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虽然父母的情感愿望能够理解,但其教育理念却是比较狭隘和功利的。随着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上大学与现实中的个人理想就业,与过去相比,正相关关系已有所减弱。大学的功能和使命,并不只是让年轻人理想地就业那么简单。大学的使命,在于塑造一个人格健全、思想独立、价值观正向的个体。大学教育注重的是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拓展,眼界的开阔和判断力的增强;大学教育培养人的见识,使人对事物具有深刻的分析力和洞察力,让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此外,上大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优秀者同行、与知识者为伍的过程。通过大学教育,读千卷书,行万里路,锻炼“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为日后就业和创业打下扎实根基。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见识的培养,固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但大学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途径。即使一些研究型大学偏重理论和探索,但在其学术研究的历练中,系统知识的获取、治学方法的领悟、研究精神的养成等,最终都导向了能力、识见、胆魄与判断力。如果一个人在应该读大学时选择了放弃,在应该深入而广博地读书时没能潜心研读,留下的只能是终生的遗憾。可以说,年轻时的大学教育,是社会教育等其他途径的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一些新的“读书无用论”者往往枚举中外许多不上大学而成功者的个案,想力证不上大学同样可以成才、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须知,这是“幸运者偏差”形成的认知陷阱,那些不上大学的成功者,相较于众多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功者,只是极少数、是特例。
  既使你没能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被一般院校或职业技术院校录取,也应该继续深造。好大学和一般院校的差别,在教育资源等方面有所不同,能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今天,高度发达的资讯和交通,为大学间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便利。高等院校的激烈竞争,也促使一些地方院校谋求发展时千方百计吸纳更多人才、聚拢更多资源,这在客观上都极大地压缩了不同层次院校间资源占有方面的差距,也为一般院校的学子提供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总之,大学是学者乃至大师等人才荟萃之地,是知识汇聚之所,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发源地,是人才培养的中心,是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更高远境界的圣地。年轻人就应该上大学,这点不必怀疑,也不能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