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酿的甜酒
文章字数:1343
过去母亲在世时,每年到了腊月,她都会酿一坛甜酒。
在老家商州,人们常把甜酒叫作醪糟。
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做醪糟,而做醪糟必须要用到甜酒曲。那年代,不像现在超市和网购这么方便,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母亲是做甜酒曲的高手,从我记事起,母亲年年夏天都做甜酒曲。一进入腊月,天寒地冻,就到了该做醪糟准备过年的时节。这时候,父亲也推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卖甜酒曲。醪糟的好坏,全看甜酒曲的质量。母亲爱干净,做的甜酒曲做出来的醪糟香醇可口,在十里八乡口碑很好,当然销量也不错。父亲为人厚道,秤上从不作假,每到一个村子,很快就被大家围住,乡亲们根据自己的需求,你一两他二两的,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卖完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正是这一元两元的小买卖,让我家原本拮据的日子活络起来,也使得我们的年过得有了滋味。
做甜酒曲一般都在伏天。刚入伏,母亲早早就张罗着磨些玉米面。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早上,母亲把从街上调料摊子配的一大包香料放在锅里用文火煮水。再把生长在山里水渠边阴凉处的一种名叫“亮秆草”的草药采回来,摘掉叶子把秆洗净控干水分,砸烂捣汁,滤去杂质只留下碧绿的汁液备用。碧绿的草药水和棕色的大料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用它来把玉米面和成淡灰色的面团,太阳刚露出头时,把当年收获的新麦草挑细软干净点的晾晒在苇席上,晒得发烫干燥时,用木棍捶打使它变得更软和些。中午,一家人围坐在铺着热乎乎麦草的箔子边,用手揪着散发着淡淡清香的面团,揉搓成大小均匀鹌鹑蛋似的面丸,一个个摆放在麦草上。麦草上均匀地放满一层后,给上边再铺盖一层麦草,厚度以看不见下面那层面丸即可,然后继续摆放面丸,如此反复四五次,最后,在上边一层盖上厚厚的热麦草后,再给捂床被子在上边。第二天中午,母亲会让我们把箔子抬到门外晒晒太阳,也会时不时伸进手探探温度。就这样四五天过去后,把箔子上盖的被子和麦草揭开,最上层的“曲蛋蛋”就暴露在外边,像蚕宝宝结成的茧子,体积比我们揉时大了近一倍,且颜色白得耀眼。甜酒曲经过高温发酵后,体积比原来膨大了一倍,表面长的酶子像柿饼上的白霜一样。拿一颗曲蛋蛋放在手心,掰开里边颜色呈青白色,满是蜂窝状的小孔隙。拿到鼻尖儿去闻,浓郁的酵母香味和着香料味,还有亮秆草那淡淡的草药味混杂在一起,共同酝酿成熟悉的淡淡的醪糟香味。把一个个“曲蛋蛋”小心翼翼从麦草上拣出来,晒到干透后,装入布袋子里收拾起来,待到腊月里做醪糟时才出售。
卖甜酒曲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腊月初也是人们做醪糟的高峰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秦岭山区,农作物都是自家种的,人们做醪糟主要用玉米糁,把玉米糁用小火慢慢蒸到香软可口,再放进盆子里晾凉,取适量“曲蛋蛋”碾碎成粉末,加入凉开水拌到糁子里,反复搅拌均匀呈糊状,然后装进一个肚大口小的瓷坛子里封口,放在连锅炕的火眼头上,上边再覆盖两条麻袋。十来天后,揭开坛口,一股浓郁的酒香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傍晚,在泥炉子上烧半锅开水,舀两大勺醪糟,加上几粒糖精,甜甜香香的碗里漂着星星点点已经发空的白糁子,便是一家人可口的夜宵。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打几个荷包蛋,舀一勺醪糟,加两勺红糖,那扑鼻的香味便会勾起人肚里的馋虫,这也是当年山里人招待亲朋好友的标配。
如今,每当我端起甜酒碗的时候,便不由自主想起了母亲,想起了那段美好的时光。
在老家商州,人们常把甜酒叫作醪糟。
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做醪糟,而做醪糟必须要用到甜酒曲。那年代,不像现在超市和网购这么方便,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母亲是做甜酒曲的高手,从我记事起,母亲年年夏天都做甜酒曲。一进入腊月,天寒地冻,就到了该做醪糟准备过年的时节。这时候,父亲也推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卖甜酒曲。醪糟的好坏,全看甜酒曲的质量。母亲爱干净,做的甜酒曲做出来的醪糟香醇可口,在十里八乡口碑很好,当然销量也不错。父亲为人厚道,秤上从不作假,每到一个村子,很快就被大家围住,乡亲们根据自己的需求,你一两他二两的,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卖完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正是这一元两元的小买卖,让我家原本拮据的日子活络起来,也使得我们的年过得有了滋味。
做甜酒曲一般都在伏天。刚入伏,母亲早早就张罗着磨些玉米面。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早上,母亲把从街上调料摊子配的一大包香料放在锅里用文火煮水。再把生长在山里水渠边阴凉处的一种名叫“亮秆草”的草药采回来,摘掉叶子把秆洗净控干水分,砸烂捣汁,滤去杂质只留下碧绿的汁液备用。碧绿的草药水和棕色的大料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用它来把玉米面和成淡灰色的面团,太阳刚露出头时,把当年收获的新麦草挑细软干净点的晾晒在苇席上,晒得发烫干燥时,用木棍捶打使它变得更软和些。中午,一家人围坐在铺着热乎乎麦草的箔子边,用手揪着散发着淡淡清香的面团,揉搓成大小均匀鹌鹑蛋似的面丸,一个个摆放在麦草上。麦草上均匀地放满一层后,给上边再铺盖一层麦草,厚度以看不见下面那层面丸即可,然后继续摆放面丸,如此反复四五次,最后,在上边一层盖上厚厚的热麦草后,再给捂床被子在上边。第二天中午,母亲会让我们把箔子抬到门外晒晒太阳,也会时不时伸进手探探温度。就这样四五天过去后,把箔子上盖的被子和麦草揭开,最上层的“曲蛋蛋”就暴露在外边,像蚕宝宝结成的茧子,体积比我们揉时大了近一倍,且颜色白得耀眼。甜酒曲经过高温发酵后,体积比原来膨大了一倍,表面长的酶子像柿饼上的白霜一样。拿一颗曲蛋蛋放在手心,掰开里边颜色呈青白色,满是蜂窝状的小孔隙。拿到鼻尖儿去闻,浓郁的酵母香味和着香料味,还有亮秆草那淡淡的草药味混杂在一起,共同酝酿成熟悉的淡淡的醪糟香味。把一个个“曲蛋蛋”小心翼翼从麦草上拣出来,晒到干透后,装入布袋子里收拾起来,待到腊月里做醪糟时才出售。
卖甜酒曲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腊月初也是人们做醪糟的高峰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秦岭山区,农作物都是自家种的,人们做醪糟主要用玉米糁,把玉米糁用小火慢慢蒸到香软可口,再放进盆子里晾凉,取适量“曲蛋蛋”碾碎成粉末,加入凉开水拌到糁子里,反复搅拌均匀呈糊状,然后装进一个肚大口小的瓷坛子里封口,放在连锅炕的火眼头上,上边再覆盖两条麻袋。十来天后,揭开坛口,一股浓郁的酒香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傍晚,在泥炉子上烧半锅开水,舀两大勺醪糟,加上几粒糖精,甜甜香香的碗里漂着星星点点已经发空的白糁子,便是一家人可口的夜宵。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打几个荷包蛋,舀一勺醪糟,加两勺红糖,那扑鼻的香味便会勾起人肚里的馋虫,这也是当年山里人招待亲朋好友的标配。
如今,每当我端起甜酒碗的时候,便不由自主想起了母亲,想起了那段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