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老手艺 编出新生活
文章字数:1709
路人购买敏锋的手工编织篮
敏锋展示她的心形果盘
手工编织品,用途广泛,可以盛放物品,还可以做家居装饰等,携带方便还环保。最常见的编织篮曾经是家家户户买菜盛物必不可少的工具。近年来,随着经济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各式各样的编织品又悄悄流行起来。
商州城区就有这样一位制作编织品的手艺人——敏锋。她从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变成在网络平台拥有4万名粉丝的手艺人,不但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还带动别人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她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最重要的是,她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适应市场需求,为自己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回乡创业学习编织
1月7日,记者在市区惠民东路街边见到手艺人敏锋时,她正热情地向顾客介绍自己的手工编织篮,不一会儿她带来的篮子便销售了一半。
敏锋是商州区金陵寺镇熊耳山村人,为了生计,早年间与丈夫在外打工。2017年,由于孩子在城区上学需要照顾,她便辞职回到商州城区照顾家庭。
“我有两个孩子,加上租房、上学、吃喝,开销很大,只能自己打点零工,但又不长久。刚好想到家里老人有编织的手艺,我就想学好了自己创业补贴家用。”敏锋说。
原来敏锋的爷爷和父亲都会编织席子,过去常靠给别人打席子谋生。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也想通过打席子来赚钱。于是,她特意回到老家向长辈学习。一开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选藤、洗藤、削藤、编缠等繁杂的工序让敏锋望而生畏,她经常被刀具、藤条割破手指,但在努力编织出一套完整的作品时,她爱上了这门手艺。学成后,敏锋带着做好的席子回到城区试着去售卖,却发现市民对席子的需求量并不大,购买的人寥寥无几。
积极创新打开销路
虽然多次碰壁,但敏锋并没有放弃,她转变思路开始创新作品,自己构思编织竹篮,竹篮材料有限,她就将材料换成塑料编织条,做起彩色编织篮。
“那个时候我只有一台手机,还不会上网,对图案、编法一无所知,只能靠以前的编织手法摸索。”敏锋说。2018年开始,为了节省成本,她经常在花店门口的垃圾桶旁寻找路人扔掉的花篮、装饰盒,将它们带回家拆掉,反复研究编织手法。遇到电视里跟篮子有关的图片,她还会画到图纸上。以前一起打工的朋友得知她要做手工艺品,常常帮忙在工地上捡拾废旧塑料绳,让她练手。
“有次无意间看到网上卖彩色塑料编织条,我咬咬牙花了70块钱,买了编织条、镊子、铁丝、剪刀。”敏锋说,“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先从简单的花型着手,按照花篮的形状进行编织,没想到编织出来的篮子色彩绚丽,非常美观,拿到市面上很受欢迎。”
接触网络收获粉丝
“走进网络,有这么多粉丝是我没有想到的,多亏了家人朋友的支持。”2021年,敏锋经过身边人的鼓励,自学视频剪辑,注册抖音账号“米红手工”,将自己手工编织的过程一一分享到网络上,短短几年时间,收获了4万多名粉丝。她不但分享自己的编织经验,还免费教学,带出广西、广东、江苏、河南等地的10来名学徒。商州城区有3名学徒经常去敏锋家学习,一名宝妈学成后已经在城区开始售卖自己做的编织篮。
“我的学徒有男有女,他们都跟我一样,为了生计也为了热爱。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残疾人,他们白天在工厂打工,晚上做手工,他们对生活失望的时候,我多次鼓励,让他们对生活重拾了信心。”敏锋说。
她在网络上结交了很多朋友,许多人会私信请教她编织的方法,怕一个一个回复太慢,她会通过微信添加对方为好友,通过视频对话或者录制视频手把手教学。在教学交流中,敏锋和这些素不相识的网友变成了朋友。她希望这门传统手工技艺被更多人传承,也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困难人群挣钱谋生。
篮子打底、锁边、固定铁丝、收口……在与记者聊天时,敏锋没有闲着,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灵活地把编织条使劲缠绕在铁丝上,确保篮身平整不松散,整套动作游刃有余。
“快过年了,在我这定制篮子的人很多,还有出嫁女儿的定制了大红色篮子和果盘,1个篮子一般9个小时可以做完,接单多了就会忙一些。”敏锋说。
最近,她加班加点做了许多果盘、小背篓、大型手提篮,准备春节前后赶往夜村镇、沙河子镇进行售卖。她还打算学习一些新的编织技巧,把篮子做得更加精美,在网络上拓展销售渠道。
6年来,从不会到精通,从无人问津到受欢迎,敏锋积攒了经验、积累了人气,更收获了自信。她通过一双巧手养活了儿女,在她的努力下,如今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敏锋展示她的心形果盘
手工编织品,用途广泛,可以盛放物品,还可以做家居装饰等,携带方便还环保。最常见的编织篮曾经是家家户户买菜盛物必不可少的工具。近年来,随着经济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各式各样的编织品又悄悄流行起来。
商州城区就有这样一位制作编织品的手艺人——敏锋。她从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变成在网络平台拥有4万名粉丝的手艺人,不但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还带动别人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她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最重要的是,她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适应市场需求,为自己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回乡创业学习编织
1月7日,记者在市区惠民东路街边见到手艺人敏锋时,她正热情地向顾客介绍自己的手工编织篮,不一会儿她带来的篮子便销售了一半。
敏锋是商州区金陵寺镇熊耳山村人,为了生计,早年间与丈夫在外打工。2017年,由于孩子在城区上学需要照顾,她便辞职回到商州城区照顾家庭。
“我有两个孩子,加上租房、上学、吃喝,开销很大,只能自己打点零工,但又不长久。刚好想到家里老人有编织的手艺,我就想学好了自己创业补贴家用。”敏锋说。
原来敏锋的爷爷和父亲都会编织席子,过去常靠给别人打席子谋生。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也想通过打席子来赚钱。于是,她特意回到老家向长辈学习。一开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选藤、洗藤、削藤、编缠等繁杂的工序让敏锋望而生畏,她经常被刀具、藤条割破手指,但在努力编织出一套完整的作品时,她爱上了这门手艺。学成后,敏锋带着做好的席子回到城区试着去售卖,却发现市民对席子的需求量并不大,购买的人寥寥无几。
积极创新打开销路
虽然多次碰壁,但敏锋并没有放弃,她转变思路开始创新作品,自己构思编织竹篮,竹篮材料有限,她就将材料换成塑料编织条,做起彩色编织篮。
“那个时候我只有一台手机,还不会上网,对图案、编法一无所知,只能靠以前的编织手法摸索。”敏锋说。2018年开始,为了节省成本,她经常在花店门口的垃圾桶旁寻找路人扔掉的花篮、装饰盒,将它们带回家拆掉,反复研究编织手法。遇到电视里跟篮子有关的图片,她还会画到图纸上。以前一起打工的朋友得知她要做手工艺品,常常帮忙在工地上捡拾废旧塑料绳,让她练手。
“有次无意间看到网上卖彩色塑料编织条,我咬咬牙花了70块钱,买了编织条、镊子、铁丝、剪刀。”敏锋说,“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先从简单的花型着手,按照花篮的形状进行编织,没想到编织出来的篮子色彩绚丽,非常美观,拿到市面上很受欢迎。”
接触网络收获粉丝
“走进网络,有这么多粉丝是我没有想到的,多亏了家人朋友的支持。”2021年,敏锋经过身边人的鼓励,自学视频剪辑,注册抖音账号“米红手工”,将自己手工编织的过程一一分享到网络上,短短几年时间,收获了4万多名粉丝。她不但分享自己的编织经验,还免费教学,带出广西、广东、江苏、河南等地的10来名学徒。商州城区有3名学徒经常去敏锋家学习,一名宝妈学成后已经在城区开始售卖自己做的编织篮。
“我的学徒有男有女,他们都跟我一样,为了生计也为了热爱。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残疾人,他们白天在工厂打工,晚上做手工,他们对生活失望的时候,我多次鼓励,让他们对生活重拾了信心。”敏锋说。
她在网络上结交了很多朋友,许多人会私信请教她编织的方法,怕一个一个回复太慢,她会通过微信添加对方为好友,通过视频对话或者录制视频手把手教学。在教学交流中,敏锋和这些素不相识的网友变成了朋友。她希望这门传统手工技艺被更多人传承,也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困难人群挣钱谋生。
篮子打底、锁边、固定铁丝、收口……在与记者聊天时,敏锋没有闲着,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灵活地把编织条使劲缠绕在铁丝上,确保篮身平整不松散,整套动作游刃有余。
“快过年了,在我这定制篮子的人很多,还有出嫁女儿的定制了大红色篮子和果盘,1个篮子一般9个小时可以做完,接单多了就会忙一些。”敏锋说。
最近,她加班加点做了许多果盘、小背篓、大型手提篮,准备春节前后赶往夜村镇、沙河子镇进行售卖。她还打算学习一些新的编织技巧,把篮子做得更加精美,在网络上拓展销售渠道。
6年来,从不会到精通,从无人问津到受欢迎,敏锋积攒了经验、积累了人气,更收获了自信。她通过一双巧手养活了儿女,在她的努力下,如今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