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春节将至,农家手工红薯粉条走俏
本报通讯员 何 霜 崔海飞 方 健
文章字数:1499
    晾晒粉条

    手工锤瓢漏制粉条

    晾晒的粉条成为乡村一道风景

  气温骤降,正是手工粉条制作的黄金季节。2023年12月19日,笔者走进商南县城关街道捉马沟村下河组的金裕丰薯业粉条加工厂,只见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制作、晾晒粉条。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一排排整齐的红薯粉条悬挂在竹竿上,成为乡间一道特色的风景线。
  走进制作粉条的车间,只见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上空,一位师傅一只手高高举起粉瓢,另一只手均匀地敲打粉瓢边缘,细长的粉条就从粉瓢的孔洞中漏出,缓缓地落入下方的大锅里,经沸水的“改造”、定型,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细长的黄褐色粉条。
  “我们的粉条采用12号红薯品种为原料,淀粉含量少,经过沸水煮、手工塑形、低温放置、日光晾晒、自然风干等十几道复杂的手工漏粉工序,产出的粉条纯度高、口感爽滑、柔韧筋道。”金裕丰薯业负责人石圭斌说,“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却都有严格的要求。就拿漏粉环节来说,装好粉团的粉瓢约有7斤重,漏粉的师傅要长时间举着粉瓢,均匀反复敲打,抖动敲打的快慢节奏、力度大小,都会影响粉条的质量,因此产出的粉条粗细不匀称,但只有这样,手工捶瓢才能保证手工粉条的原始口感。”
  3年前,石圭斌还在湖南的一个新能源企业的车间上班,由于长期和家人两地分居,加之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也没法陪伴孩子成长,他一直想回家乡工作。后来,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后,石圭斌就从外地聘请懂技术的老师傅上门指导,开始在家制作手工粉条。加上有多年漏制粉条经验的父亲把关,石圭斌很快就建起了自己的加工车间。
  据石圭斌介绍,刚开始时,他使用的是其他品种红薯,制作出来的粉条发白、易断,经过自己和师傅、父亲的不断摸索,在保证无添加剂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不同品种红薯粉的配比,一锅一锅地品尝对比,最终改良成了现在广受消费者青睐的口味。在村“两委”的帮助下,他们于2021年11月份注册成立了商南县城关街道金裕丰薯业经营部,后期又增建了冷库,进一步延长了粉条制作时限。同时,为了推广品牌知名度,他在捉马沟村党群服务中心马路对面成立了传统手工粉条直销点。
  从红薯丰收时节开始,石圭斌就忙着在当地及周边收购红薯,然后集中进行清洗、打浆、沉淀……为后期制作手工粉条储备材料。农历10月份,天气逐渐变冷,他就组织工人着手制作手工粉条。天气好的时候,他一天的用工量达25人,这些工人大部分都是附近的村民,人均月收入大约有3000元。一天能产出350多公斤的粉条,一个冬季两个月的时间,收入有30万元。他制作的纯手工粉条口感纯正,特别受欢迎,前来购买的很多人都是当地的回头客。农历年底前,他制作的粉条都能全部销出去。
  现年58岁的捉马沟村村民何秀芳一边将粉条分散开一边笑着说:“冬月天气变冷,地里也没啥农活要干,我就来这帮忙晾晒和收粉条。从3年前粉条厂成立到现在,我一直在这儿帮忙,一个冬天能干40多天,一天能挣到百十块钱,活儿也不重,家门口赚钱很知足了。”
  目前,红薯粉条加工产业已逐步成为当地农民冬闲增收的重要途径。
  “他们家粉条口感非常好,每年都来他家买,做粉条汤、腊肉炒粉条、粉条包子味道都极佳,煮不糊汤、炒不粘锅,我的亲戚朋友都知道他们家。这不,熟人都让我帮着捎带,今年又是了装了满满一大车。”前来购买粉条的王先生说。
  捉马沟村党支部书记罗镰威说:“我们村上的手工粉条,现在实行的是食品安全干部包保责任制。我们将进一步规范生产运营,督促提升粉条品质,让捉马沟村粉条产业做大做强。捉马沟村将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围绕梅花鹿产业,把特色做出来,一年内提升数量、两年内扩大规模、三年内做到延链补链,逐步形成以梅花鹿为主的观光、旅游体验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一个综合体,逐步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