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茶(外三篇)
文章字数:3245
武夷山采茶在每年的四月底,大约需两个星期。之后做茶两个月,其余时间就是喝茶、卖茶。当地人找对象的第一标准,是看对方家里有多少茶山。
这时,最好不过是看茶了。朋友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桐木村开了一间色选厂。色选,不是挑选茶的颜色,而是将茶梗、茶的脆片挑出来。
那天早上八点半出发,高速三十分钟,就是乡道了,大多只够两部小车交错而过,路多是坑坑洼洼,景致却非常好。瀑布从近五六十米的高空直泻而下,水流并不太大。路边,就是小溪,小溪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光溜溜的砾石。一路前行,一路看茶。有的山其实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头,树木长在石上。
茶有两种,外面大面积种植的是大红袍,山里面种在菜地里,房前屋后的,只能做正山小种红茶了。家家户户都做茶,交通方便的村子,整个村办的都是茶厂。
中午,见到了老朋友。他的厂房也是临时租的,住在这山里三四个月之久。
看茶,其实是为了圆一段往事之梦。前年六月,一个人去看茶,顺便到武夷山一家寺院拜访女主持。她是东北人,到武夷山时认识的。问她当时为啥出家,有没有想过还俗。她说,出家,还俗,就不能再出家了。我很好奇,十几年过去了,听说她还在寺院,真的想去见一面。
山脚下的那些老枞水仙,倒是高大了不少,足有两人高。见到了女主持,人变得我差点认不出来,毕竟十几年了。她把山上自家做得最好的茶拿出来招待。
生在茶的故乡,长在茶的故乡,茶看得实在太多了。可是,看到一大片茶,碧绿的一片,心头还是会扬起一阵莫名的兴奋。去年采茶季,一位老友带我参观他的茶园,里面有好多的品种,肉桂、水仙、水金龟……仔细观察,每一种茶树都不同。同样的一片山,越靠近树林的品质越好,卖出的价格也不一样。生长环境,决定了茶的品质。
看茶的心境与年纪也是有关系的。少年看茶,只顾着茶长势如何,枝繁叶茂,茶就好;中年看茶,经历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会深层次思考,更注重茶叶的品质。
去年,表弟从外地寄来了两包茶,他说是自己做的,一包是白茶,一包是正山小种,但没有经过揉捻。收到茶叶,我一看,茶叶一片片的,还带着青绿,甚是可爱,我很喜欢,这是他亲手做的,它们的味道都是原生态。泡一壶,带着微涩的清香,这其实就是人生的味道,没有经过苦,哪知甜。
看茶,随着太阳的升起落下,也是不同的风景。早上,一片大雾,半山腰的茶在云雾之中,叶片上还淌着露珠。苍翠的茶山吮吸着甘露,展现出生命活力一面;中午看茶,烈日照耀,茶显得懒洋洋的,多了一份安详。
看 雪
在南方,下雪是稀奇事,像是过节,让人莫名的兴奋。有些时候下雪,不是每个地方都会下,都能下,那要在高处,才见得到雪。为了看雪,大家不惜驱车上百公里,翻山越岭,爬到最高峰,就是为了与雪面对面,亲手摸一摸雪,嘴里吃一块雪。
有一年,传言下雪,在微信朋友圈马上爆炸了。我看到一位朋友晒的照片,武夷山玉女峰一片银装素裹。当天晚上,就有去看雪景的冲动。
第二天一早,北风仍呼呼刮着,一个人开着车出发了。不见太阳,天一直阴沉沉的,没有看到一丁点雪。到了武夷山度假区,顺便去一位朋友的茶庄泡了两壶茶,问起雪的事,他说与江西省交界的分水关与桐木海拔高的地方有雪,看的人太多,堵车很厉害。我只好打消了念头。原来玉女峰下雪是一个谎言,相片是往年的。
这次没有看到雪,想起了那一年的大雪。头一天晚上开始是暴雨,后来下着雪米,这些都是下雪的征兆。第二天起床,外面银白色的一片,雪终于来了。大家非常高兴,特别是孩子。看雪,早早开着车到郊外。树木、竹子都被雪压弯了腰,有的伸到公路上了,折断的也不少,横在马路中间,开车还真要慢些,多留点神。远处山里,树木被雪压断的挺多,叶子、枝干上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特别是毛竹,有十来米高,本身枝干细长,富有弹性,经雪一压,马上低下了头,枝干垂到地上。路过了一两个村子,有的村民已围在火堆边烤火,而他们身后的田野,也是白茫茫的一片,往日绿色的菜地也看不见了。返回时,一路都能听到“滴滴嗒嗒”融雪的声音。
在南方,能看到一场雪是幸福的事。
看 山
去年,偶然在朋友的微信圈里,看到栈道建设者们在悬崖峭壁上修建栈道,他们踏入云端,不畏山势险峻,劈岩开道,如履平地。
中国地大物博,有山、有海、有草原、有沙漠……可以这样说,世界上的景色,基本在中国都能找得到。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幸福的,不出国门,就能看到想看到的景色。每一种景色都有各自分明的特点。
纵观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风景,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峰,唐诗宋词,晋尚韵、唐尚法……前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与支柱。做学问研究,站的高度不同,看法一定也不一样。为人处世,因为身居的位置不同,对同一件事,看法一定会有不同的。杜甫的诗《望岳》有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众山显得极为渺小。反之,则不尽然。所以,生活很多时候还要互相体谅、包容,才会更和谐,多从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对大家都有好处。
对于书法,普通人与专业人士看一件书法作品,角度不一样,专业素养不一样,得到的答案肯定不同。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微信上曾经读到一篇文章,大意是沈鹏给扬州晚报题写报刊名,结果一片哗然,大家都认为怎么这么难看,实则学书法的人都懂,草书有大小欹侧变化,这是一种艺术的处理,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真正的大家,有自己显著的风格,烙上了自己鲜明的特征。过了一段时间,大家习惯了,沈鹏的题字越看越美。这正像在山上修建栈道,让我们到一个新的地点、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欣赏不同的美景。书法也不例外,作为个体的我们,更不能置之度外,作为一个书法家,更应有家国情怀、有慈悲的心怀,关心世间众生之疾苦。
看 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喜欢这首诗里的八个字。故乡其实没有大海,只有山,还是山。城里的四周都被青山包围着,河水看上去浅绿浅绿的。因此,自小对于大海充满期待,也有着一种神秘感。
看见大海已是二十多岁时的事了,第一次看到的是东山岛,确实是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海风拂过脸庞,无限清爽,激动的心情,久久藏于心底。海浪翻滚,拍打着礁石,一阵一阵的,充满着力量。真的喜欢一个人坐在海边的亭子边,静静的,偶尔看见几只海鸟飞过天际,让人心胸豁然开阔。大海,是让我心驰神往的,大海有如品读一首诗般美好。
再后来,外出见到大海的机会自然多了,心里没有了澎湃与激动,但大海还是那么美。那一张海边的留影,风吹起了我的头发,我珍藏着,这是我最喜欢的相片。每一段有大海的旅程,对于我,还是那么令我着迷。
农村播种最忙,也最美。田里都是耕种的人,一湾湾还略带着寒意的春水,准备迎接农人来插上秧苗。虽说有农业机械,还是有人使用耕牛。父亲就是一把使牛的老手,指挥牛犁田、平整,像是艺术,全部一气呵成,是一片田野的海洋,非常完美。
田里的油菜花开了,山上的桃花开了,粉红粉红的,屋后高大的老梨树开的花则是雪白一片,经过一夜春雨,第二天早上花铺满了地,地上一片雪白。灌木丛里的杜鹃花开了,艳艳的,一片鲜红。蜜蜂最多,四处“嗡嗡”飞着,到处寻找有花的地方。老家也成了花海。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里要计划好种田多少,育种多少,买肥料多少,全都是配套的。父亲是比较有经验的资深人士,经常有村民来请教,父亲也以此为荣,毫不保留将经验传授给别人。
几年前,村里人都搬到城里生活工作,全都散了,走不到一块。原本过年过节时,外出的游子总会回家,大家聚在一块,有聊不完的话题,乡情浓浓不改。
遇到结婚等大喜事,全村人都会来帮忙,各自分工做事,不用人督促,全当作自家的事。吃酒要吃三大餐,全村男女老少会聚于一堂,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了,第二天中午是正餐,晚餐还有一餐。那些记忆,早已深深融于我的脑海,此生怎能忘记。时常发呆想起了少年时的玩伴,各自成家立业,四海为家。
前尘隔海,浮生若梦。偶尔翻到北京朋友刻的一方“后窠山人”。童年的后窠山,那里是我的出生地。现在,已变成了高等级公路,真的只能去梦里找寻了。这方印章,则寄托着我缕缕的无限乡愁。思乡的情海在心头潮起潮落。
这时,最好不过是看茶了。朋友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桐木村开了一间色选厂。色选,不是挑选茶的颜色,而是将茶梗、茶的脆片挑出来。
那天早上八点半出发,高速三十分钟,就是乡道了,大多只够两部小车交错而过,路多是坑坑洼洼,景致却非常好。瀑布从近五六十米的高空直泻而下,水流并不太大。路边,就是小溪,小溪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光溜溜的砾石。一路前行,一路看茶。有的山其实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头,树木长在石上。
茶有两种,外面大面积种植的是大红袍,山里面种在菜地里,房前屋后的,只能做正山小种红茶了。家家户户都做茶,交通方便的村子,整个村办的都是茶厂。
中午,见到了老朋友。他的厂房也是临时租的,住在这山里三四个月之久。
看茶,其实是为了圆一段往事之梦。前年六月,一个人去看茶,顺便到武夷山一家寺院拜访女主持。她是东北人,到武夷山时认识的。问她当时为啥出家,有没有想过还俗。她说,出家,还俗,就不能再出家了。我很好奇,十几年过去了,听说她还在寺院,真的想去见一面。
山脚下的那些老枞水仙,倒是高大了不少,足有两人高。见到了女主持,人变得我差点认不出来,毕竟十几年了。她把山上自家做得最好的茶拿出来招待。
生在茶的故乡,长在茶的故乡,茶看得实在太多了。可是,看到一大片茶,碧绿的一片,心头还是会扬起一阵莫名的兴奋。去年采茶季,一位老友带我参观他的茶园,里面有好多的品种,肉桂、水仙、水金龟……仔细观察,每一种茶树都不同。同样的一片山,越靠近树林的品质越好,卖出的价格也不一样。生长环境,决定了茶的品质。
看茶的心境与年纪也是有关系的。少年看茶,只顾着茶长势如何,枝繁叶茂,茶就好;中年看茶,经历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会深层次思考,更注重茶叶的品质。
去年,表弟从外地寄来了两包茶,他说是自己做的,一包是白茶,一包是正山小种,但没有经过揉捻。收到茶叶,我一看,茶叶一片片的,还带着青绿,甚是可爱,我很喜欢,这是他亲手做的,它们的味道都是原生态。泡一壶,带着微涩的清香,这其实就是人生的味道,没有经过苦,哪知甜。
看茶,随着太阳的升起落下,也是不同的风景。早上,一片大雾,半山腰的茶在云雾之中,叶片上还淌着露珠。苍翠的茶山吮吸着甘露,展现出生命活力一面;中午看茶,烈日照耀,茶显得懒洋洋的,多了一份安详。
看 雪
在南方,下雪是稀奇事,像是过节,让人莫名的兴奋。有些时候下雪,不是每个地方都会下,都能下,那要在高处,才见得到雪。为了看雪,大家不惜驱车上百公里,翻山越岭,爬到最高峰,就是为了与雪面对面,亲手摸一摸雪,嘴里吃一块雪。
有一年,传言下雪,在微信朋友圈马上爆炸了。我看到一位朋友晒的照片,武夷山玉女峰一片银装素裹。当天晚上,就有去看雪景的冲动。
第二天一早,北风仍呼呼刮着,一个人开着车出发了。不见太阳,天一直阴沉沉的,没有看到一丁点雪。到了武夷山度假区,顺便去一位朋友的茶庄泡了两壶茶,问起雪的事,他说与江西省交界的分水关与桐木海拔高的地方有雪,看的人太多,堵车很厉害。我只好打消了念头。原来玉女峰下雪是一个谎言,相片是往年的。
这次没有看到雪,想起了那一年的大雪。头一天晚上开始是暴雨,后来下着雪米,这些都是下雪的征兆。第二天起床,外面银白色的一片,雪终于来了。大家非常高兴,特别是孩子。看雪,早早开着车到郊外。树木、竹子都被雪压弯了腰,有的伸到公路上了,折断的也不少,横在马路中间,开车还真要慢些,多留点神。远处山里,树木被雪压断的挺多,叶子、枝干上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特别是毛竹,有十来米高,本身枝干细长,富有弹性,经雪一压,马上低下了头,枝干垂到地上。路过了一两个村子,有的村民已围在火堆边烤火,而他们身后的田野,也是白茫茫的一片,往日绿色的菜地也看不见了。返回时,一路都能听到“滴滴嗒嗒”融雪的声音。
在南方,能看到一场雪是幸福的事。
看 山
去年,偶然在朋友的微信圈里,看到栈道建设者们在悬崖峭壁上修建栈道,他们踏入云端,不畏山势险峻,劈岩开道,如履平地。
中国地大物博,有山、有海、有草原、有沙漠……可以这样说,世界上的景色,基本在中国都能找得到。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幸福的,不出国门,就能看到想看到的景色。每一种景色都有各自分明的特点。
纵观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风景,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峰,唐诗宋词,晋尚韵、唐尚法……前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与支柱。做学问研究,站的高度不同,看法一定也不一样。为人处世,因为身居的位置不同,对同一件事,看法一定会有不同的。杜甫的诗《望岳》有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众山显得极为渺小。反之,则不尽然。所以,生活很多时候还要互相体谅、包容,才会更和谐,多从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对大家都有好处。
对于书法,普通人与专业人士看一件书法作品,角度不一样,专业素养不一样,得到的答案肯定不同。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微信上曾经读到一篇文章,大意是沈鹏给扬州晚报题写报刊名,结果一片哗然,大家都认为怎么这么难看,实则学书法的人都懂,草书有大小欹侧变化,这是一种艺术的处理,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真正的大家,有自己显著的风格,烙上了自己鲜明的特征。过了一段时间,大家习惯了,沈鹏的题字越看越美。这正像在山上修建栈道,让我们到一个新的地点、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欣赏不同的美景。书法也不例外,作为个体的我们,更不能置之度外,作为一个书法家,更应有家国情怀、有慈悲的心怀,关心世间众生之疾苦。
看 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喜欢这首诗里的八个字。故乡其实没有大海,只有山,还是山。城里的四周都被青山包围着,河水看上去浅绿浅绿的。因此,自小对于大海充满期待,也有着一种神秘感。
看见大海已是二十多岁时的事了,第一次看到的是东山岛,确实是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海风拂过脸庞,无限清爽,激动的心情,久久藏于心底。海浪翻滚,拍打着礁石,一阵一阵的,充满着力量。真的喜欢一个人坐在海边的亭子边,静静的,偶尔看见几只海鸟飞过天际,让人心胸豁然开阔。大海,是让我心驰神往的,大海有如品读一首诗般美好。
再后来,外出见到大海的机会自然多了,心里没有了澎湃与激动,但大海还是那么美。那一张海边的留影,风吹起了我的头发,我珍藏着,这是我最喜欢的相片。每一段有大海的旅程,对于我,还是那么令我着迷。
农村播种最忙,也最美。田里都是耕种的人,一湾湾还略带着寒意的春水,准备迎接农人来插上秧苗。虽说有农业机械,还是有人使用耕牛。父亲就是一把使牛的老手,指挥牛犁田、平整,像是艺术,全部一气呵成,是一片田野的海洋,非常完美。
田里的油菜花开了,山上的桃花开了,粉红粉红的,屋后高大的老梨树开的花则是雪白一片,经过一夜春雨,第二天早上花铺满了地,地上一片雪白。灌木丛里的杜鹃花开了,艳艳的,一片鲜红。蜜蜂最多,四处“嗡嗡”飞着,到处寻找有花的地方。老家也成了花海。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里要计划好种田多少,育种多少,买肥料多少,全都是配套的。父亲是比较有经验的资深人士,经常有村民来请教,父亲也以此为荣,毫不保留将经验传授给别人。
几年前,村里人都搬到城里生活工作,全都散了,走不到一块。原本过年过节时,外出的游子总会回家,大家聚在一块,有聊不完的话题,乡情浓浓不改。
遇到结婚等大喜事,全村人都会来帮忙,各自分工做事,不用人督促,全当作自家的事。吃酒要吃三大餐,全村男女老少会聚于一堂,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了,第二天中午是正餐,晚餐还有一餐。那些记忆,早已深深融于我的脑海,此生怎能忘记。时常发呆想起了少年时的玩伴,各自成家立业,四海为家。
前尘隔海,浮生若梦。偶尔翻到北京朋友刻的一方“后窠山人”。童年的后窠山,那里是我的出生地。现在,已变成了高等级公路,真的只能去梦里找寻了。这方印章,则寄托着我缕缕的无限乡愁。思乡的情海在心头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