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多面手” 邻里的“暖心人”
文章字数:1837
“我们张敏知书达理,里里外外,啥都会干,绝对是个好媳妇!”家住商南县城关街道文明路社区的王新平逢人就夸自己有个好儿媳,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文明路社区,提起张敏这个名字,街坊邻居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她十几年如一日,勤劳淳朴、孝老敬亲,凭借一颗质朴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践行着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高贵品质。
“我对‘孝顺’的理解,‘孝’就是子女尽心尽力奉养父母,‘顺’就是不让老人生气和担心。”1月10日,文明路社区居委会的办事大厅里,张敏一边说话一边麻利操作着电脑为社区群众办理高龄年检。
张敏今年34岁,是城关街道文明路社区一名普通的“90后”社区干部,平时主要负责社区的文明创建、安全隐患排查、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工作。
公婆眼中的好儿媳
俗话说“要想家庭和,媳妇熬成婆”,张敏却认为“要想家庭和,媳妇先要孝敬公婆”。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敏的公婆都是实打实的庄稼人,在缺衣少食的年代,拉扯着包括张敏丈夫在内的3个孩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二位老人却因为大半生的穷苦光景落下了一身的病根。2017年,对张敏来说是难熬的一年,那年冬天,自己二胎即将临盆,婆婆却因脑梗住进了医院,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她挺着大肚子和丈夫日夜轮番守护在病床前,喂药、洗脚、梳头、擦身,忙里忙外。为了婆婆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她每天按照婆婆的口味儿做好饭送到医院,在夫妻二人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
除了生活上的关怀和照顾,张敏还经常陪伴老人聊天散步,使老人保持身心愉悦。公公袁爱民为人直爽,心里不装事,生活中遇到不称心的地方就会直接指出来,但有时也难免话多唠叨,时不时地因为一些琐事和妻子拌嘴,有时是好几天互不理睬,有时甚至闹着要“分家”。每当这个时候,心细如发的张敏就充当起了“和事佬”,想方设法逗公婆开心,能很快调和好老人之间的矛盾。结婚10多年,她从未和家人“红过脸”,周围邻居常说这对婆媳好得就跟娘儿俩似的。
丈夫心中的好妻子
张敏家是一个拥有7口人的大家庭,上有双亲要孝敬,下有3孩得抚养,这些重担都压在了张敏身上。面对沉重的生活负担,她和丈夫互相支持、乐观面对。
“作为一名‘90后’,我深知接受知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娃多了自然要考虑教育问题。”张敏在社区工作之前,还曾在城关小学做过代课老师,明白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每天,她天不亮就会起来为孩子们准备丰富的营养早餐,再送孩子们去上学,下班也是早早回到家里陪孩子们阅读、绘画、做手工,努力不让孩子们的学习掉队。公公袁爱民和朋友聊起天来总是说:“我们张敏好得很,一早上要给3个娃安排早饭,督促上学跟打仗一样!”
除了教育辅导自己的孩子,每逢周末,张敏还会将姐姐家的两个孩子和周围邻居家父母在外打工的几名留守儿童接到家里来,一起辅导功课,每当这个时候,家里就像开了个“幼儿园”!
身教胜于言传,现如今,他们的大儿子8岁,二女儿刚满6岁,小女儿仅3岁,都是乖巧懂事、与人有礼,在学校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在外面是人人必夸的好孩子。
邻里口中的好干部
“张敏作为社区干部,友善和乐于助人是她最显著的优点。她时刻关注着社区居民的需求,尽全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文明路社区党总支书记赵爱焕满眼笑意地告诉笔者,张敏对社区工作充满了激情,对待每项工作都尽职尽责,既要养育孩子又要赡养老人,但从未因为私事而耽误社区工作。
2022年疫情最为严重时期,张敏负责社区所有外来人员核查和高危人群排查,曾连续工作4个昼夜,繁忙时,就索性和其他防疫人员一起吃住在社区。疫情管控期间社区人员紧张,张敏便将3个孩子交由公婆照看,自己全身心投入社区防疫工作中。“公婆看着心疼,每逢回家的时候,都会为我准备喜欢的食物,在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下,再艰难的工作我从没有怕过。”回忆起那段时光,张敏眼里闪烁着感激的泪光,家人之间相互的支持,成了这个7口之家温馨和谐的不竭源泉。
日常工作中,张敏也与邻为善,常常去社区的几户孤寡老人家里,陪他们聊聊天,给他们剪指甲。每次回娘家摘的蔬菜水果,张敏都会给周围的邻居分上一些,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有些群众购买蔬菜比较困难,张敏便挨家都分一点自家种的蔬菜。防汛期间遇到暴雨天气更是提前打电话叮嘱,情况紧急时,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家人的支持加上张敏的热心勤快,使得她们家和街坊四邻的关系相当融洽,邻居们见面都说这是“自家女子”!
家庭幸福、快乐、温馨,老人和蔼可亲、勤俭节约,夫妻举案齐眉、孝敬老人,孩子彬彬有礼、勤奋好学,张敏家庭满满的正能量时刻影响着社区的左邻右舍。
在文明路社区,提起张敏这个名字,街坊邻居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她十几年如一日,勤劳淳朴、孝老敬亲,凭借一颗质朴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践行着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高贵品质。
“我对‘孝顺’的理解,‘孝’就是子女尽心尽力奉养父母,‘顺’就是不让老人生气和担心。”1月10日,文明路社区居委会的办事大厅里,张敏一边说话一边麻利操作着电脑为社区群众办理高龄年检。
张敏今年34岁,是城关街道文明路社区一名普通的“90后”社区干部,平时主要负责社区的文明创建、安全隐患排查、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工作。
公婆眼中的好儿媳
俗话说“要想家庭和,媳妇熬成婆”,张敏却认为“要想家庭和,媳妇先要孝敬公婆”。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敏的公婆都是实打实的庄稼人,在缺衣少食的年代,拉扯着包括张敏丈夫在内的3个孩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二位老人却因为大半生的穷苦光景落下了一身的病根。2017年,对张敏来说是难熬的一年,那年冬天,自己二胎即将临盆,婆婆却因脑梗住进了医院,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她挺着大肚子和丈夫日夜轮番守护在病床前,喂药、洗脚、梳头、擦身,忙里忙外。为了婆婆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她每天按照婆婆的口味儿做好饭送到医院,在夫妻二人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
除了生活上的关怀和照顾,张敏还经常陪伴老人聊天散步,使老人保持身心愉悦。公公袁爱民为人直爽,心里不装事,生活中遇到不称心的地方就会直接指出来,但有时也难免话多唠叨,时不时地因为一些琐事和妻子拌嘴,有时是好几天互不理睬,有时甚至闹着要“分家”。每当这个时候,心细如发的张敏就充当起了“和事佬”,想方设法逗公婆开心,能很快调和好老人之间的矛盾。结婚10多年,她从未和家人“红过脸”,周围邻居常说这对婆媳好得就跟娘儿俩似的。
丈夫心中的好妻子
张敏家是一个拥有7口人的大家庭,上有双亲要孝敬,下有3孩得抚养,这些重担都压在了张敏身上。面对沉重的生活负担,她和丈夫互相支持、乐观面对。
“作为一名‘90后’,我深知接受知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娃多了自然要考虑教育问题。”张敏在社区工作之前,还曾在城关小学做过代课老师,明白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每天,她天不亮就会起来为孩子们准备丰富的营养早餐,再送孩子们去上学,下班也是早早回到家里陪孩子们阅读、绘画、做手工,努力不让孩子们的学习掉队。公公袁爱民和朋友聊起天来总是说:“我们张敏好得很,一早上要给3个娃安排早饭,督促上学跟打仗一样!”
除了教育辅导自己的孩子,每逢周末,张敏还会将姐姐家的两个孩子和周围邻居家父母在外打工的几名留守儿童接到家里来,一起辅导功课,每当这个时候,家里就像开了个“幼儿园”!
身教胜于言传,现如今,他们的大儿子8岁,二女儿刚满6岁,小女儿仅3岁,都是乖巧懂事、与人有礼,在学校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在外面是人人必夸的好孩子。
邻里口中的好干部
“张敏作为社区干部,友善和乐于助人是她最显著的优点。她时刻关注着社区居民的需求,尽全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文明路社区党总支书记赵爱焕满眼笑意地告诉笔者,张敏对社区工作充满了激情,对待每项工作都尽职尽责,既要养育孩子又要赡养老人,但从未因为私事而耽误社区工作。
2022年疫情最为严重时期,张敏负责社区所有外来人员核查和高危人群排查,曾连续工作4个昼夜,繁忙时,就索性和其他防疫人员一起吃住在社区。疫情管控期间社区人员紧张,张敏便将3个孩子交由公婆照看,自己全身心投入社区防疫工作中。“公婆看着心疼,每逢回家的时候,都会为我准备喜欢的食物,在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下,再艰难的工作我从没有怕过。”回忆起那段时光,张敏眼里闪烁着感激的泪光,家人之间相互的支持,成了这个7口之家温馨和谐的不竭源泉。
日常工作中,张敏也与邻为善,常常去社区的几户孤寡老人家里,陪他们聊聊天,给他们剪指甲。每次回娘家摘的蔬菜水果,张敏都会给周围的邻居分上一些,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有些群众购买蔬菜比较困难,张敏便挨家都分一点自家种的蔬菜。防汛期间遇到暴雨天气更是提前打电话叮嘱,情况紧急时,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家人的支持加上张敏的热心勤快,使得她们家和街坊四邻的关系相当融洽,邻居们见面都说这是“自家女子”!
家庭幸福、快乐、温馨,老人和蔼可亲、勤俭节约,夫妻举案齐眉、孝敬老人,孩子彬彬有礼、勤奋好学,张敏家庭满满的正能量时刻影响着社区的左邻右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