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衔接结硕果 乡村振兴开新篇
文章字数:4150
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
洛南县城关街道王塬村村民在覆盖地膜
山阳县户家塬镇桃园村改造提升后的民居院落
△丹凤县恩典服饰社区工厂吸纳脱贫户就业
◁商洛市乡村经营管理人才(乡村CEO)专题培训班实地教学
本报通讯员 徐志顺
苏阳
浩浩丹江奏凯歌,巍巍秦岭续华章。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紧盯短板、精准发力,创新机制、攻坚克难,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再创佳绩。市乡村振兴局先后荣获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全省定点帮扶先进集体。
坚持高点站位 传导压力夯责任
坚持把巩固衔接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建立党政齐抓、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经常现场办公、深入一线督导,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分析研判工作形势、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实行一周一研判、一月一调度、一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三个一”工作推进机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协调推进各项工作。落实领导联系包抓责任制,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包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市委常委、副市长分别包抓7个县区、7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31名市级领导包抓31个脱贫村,以上率下,层层夯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
健全工作机制 做实监测防返贫
成立市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专班,制定印发《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导则》,全面落实防返贫监测“2244”工作机制,每周组织基层网格员对农户开展全覆盖入户排查,委托第三方开展电话抽查。每月组织行业部门开展筛查预警,及时研判风险、核查处置。广泛宣传防返贫监测帮扶政策,印发申报政策、帮扶政策“明白纸”62万份,确保家喻户晓、应知尽知。探索推行“一卡一簿六清单”信息化监测帮扶,在监测户和脱贫户家中张贴帮联责任卡,按时填写帮联纪实簿,如实填报家庭收入、政策享受、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动态变化,及时掌握风险隐患,精准落实帮扶措施,不断提升监测帮扶工作实效,这一举措得到省乡村振兴局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10486户34092人,已消除风险7299户24723人,风险消除率72.5%,无一户返贫致贫。
紧盯基本保障 提升水平固成果
严格落实控辍保学措施,精准资助农村困难学生18.99万人次、发放资金1.01亿元,全市24.9万名义务教育段学生无一人失学辍学。全面落实医疗保障政策,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达100%,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84.03%。严守“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底线,共排查鉴定农房18.99万户,实施危房改造1435户,完成抗震改造351户,建设宜居示范农房1596户,农房品质和抗灾能力持续提升。大力实施农村供水水质、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水平专项提升行动,建设供水工程110处,受益群众18.82万人,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72%,全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范围,全市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6.7万户14.78万人,发放资金6.96亿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1.74万人,发放资金1.2亿元,临时救助7.28万人次,发放资金7059.61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扩大产业就业 拓宽渠道稳增收
持续壮大“菌果药畜茶酒”特色产业,成立木耳、食用菌、茶叶等产业协会9个,发展食用菌种植5.15亿袋、木耳种植1.75亿袋,新改建茶园5.1万亩,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分别达17.5万吨、10.5万吨、7300吨,食用菌、核桃、板栗、中药材、肉鸡、冷水鱼规模产量居全省第一,商洛发展木耳产业的做法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开展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增加到33个。实施“品牌”点亮工程,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85个,我市被授予“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称号,成为全国首家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全面落实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十二条措施,做大做强“镇安月嫂”“丹凤厨工”“柞水耳农”等劳务品牌,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4.17万人,组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外出务工27.34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5.7%。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5205元,较去年增长15.5%,位居全省第三位。创新“四抓四带”机制,全力促进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多渠道增收,这一做法在全国脱贫县加快发展案例交流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
立足全市大局 创新载体促发展
聚焦打造“一都四区”和“双对标、双50”战略目标,创新开展“两改两转三促进”行动,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意见》《村容村貌提升导则》《农村公厕及旅游公厕建设图集》《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支持乡村民宿发展十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推进巩固衔接工作提质量、上水平。全市共改造农村户厕75832座、土坯(石板)房10245户,建设农村公厕902座、旅游厕所352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7.8%。新成立镇级新业态发展公司98个,培育农村景区47个,打造产业景点59个,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01个,规划野奢帐篷民宿10处,建成民宿70家,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76万人次。10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被省农业农村厅推介,5条茶旅融合线路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宣传。
打造和美家园 塑形铸魂展新颜
持续推行“3456”秦岭山水乡村建设模式,制定印发《商洛市2023年乡村建设任务清单》,细化落实15类181项建设任务,启动实施项目686个,总投资49.35亿元,有效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三百”示范工程,新建康养、旅游、宜居秦岭山水乡村300个,在西安举办“醉美秦岭山水乡村游”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商洛秦岭山水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县镇村三级联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有效遏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问题,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涵育文明乡风。商洛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示范县全覆盖。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经验先后两次在全省乡村建设现场观摩会和工作会上交流经验。
突出重点区域 倾斜支持补短板
坚持项目安排优先布局、资源投放重点保障、政策措施倾斜支持,在重点帮扶县实施补短板促振兴项目1141个,总投资63.21亿元。组织编制7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214个重点帮扶村实施方案,建立“专班推进、联系包抓、资金投入、督帮督查、宣传调研”5项工作机制,调优配强帮扶力量,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99亿元进行支持帮扶,努力实现后队变前队。围绕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持续深化拓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三五”机制,扎实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和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新改建公共服务设施134个,设立公共服务岗位1589个,配套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261个,推动搬迁社区向就业基地、搬迁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全市搬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8.91万人,4.49万户有劳动能力搬迁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
严管资金项目 规范运营保增值
紧扣年度巩固衔接工作任务,精准谋划项目,科学编制计划,定期组织评审,精准谋划入库项目5662个,预算投资122.83亿元。严格执行资金使用负面清单和比例要求,合理安排项目,精准使用资金,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9.09亿元,实施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1854个,其中用于产业发展10.45亿元,占比64.95%。全力推行项目资产“易权到村”农村公共设施管理“3335”模式,扎实做好项目资产确权移交和后续管理,按照“谁所有、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对已完工且验收合格的项目在3个月内完成资产确权移交,明确管护责任,严格收益分配,规范运营管理,有效解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问题。坚持常态化开展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回头看”,确保移交确权的28544个扶贫(衔接)项目资产保值增值。
统筹多方资源 强化帮扶聚合力
积极配合开展国家部委“组团式”帮扶国家重点县和定点帮扶、对口帮扶,累计投入资金2.27亿元、实施项目1280个。不断深化宁商协作,争取专项帮扶资金6.2亿元,招引南京企业22家、投入资金9.5亿元,开展交流互访975人次。扎实推进万企兴万村、社会组织帮扶等专项行动,协调引进资金1.7亿元,公益募捐资金6109万元,实施项目425个。按时完成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到期轮换和持续选派工作,全市共派驻第一书记883名、工作队队长135名、工作队队员2084名,实现“五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派驻全覆盖。深化校地合作,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分期分批举办商洛乡村CEO专题培训班,为全市各村(社区)至少培训1名乡村CEO,目前已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干部500名。这一做法被新华社、《半月谈》、《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持续报道。
开展常态督帮 整改问题提质效
建立常态化推进巩固衔接工作机制,坚持日常督帮、季度督帮、集中督帮与重点督帮相结合,以督代训、以帮促改,全年组织各类督帮8次,通报整改问题742个。深入开展巩固衔接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紧盯群众关切和“风”“腐”易发环节,实行“拉网式”排查,整改问题512个,受理办结群众信访举报106件。聚焦脱贫攻坚以来中央和省级反馈、市县自查自纠、舆情信访反映巩固衔接领域的问题,紧扣基本保障、资产管护、帮扶产业、资金绩效、信访矛盾、干部作风能力6个重点,扎实开展巩固衔接问题整改“回头看”和排查整改提升专项行动,实行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一周一推进,抽调129名干部成立8个督帮组,深入14个市直行业部门和7个县区交叉督帮,共排查村(社区)1283个、农户53.52万户、项目309个,访谈干部1088人,发现并整改问题7896个,通过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风险隐患基本消除,工作质效全面提升。
立足新起点,迈步新征程。2024年,全市上下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紧扣“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聚焦“一都四区”建设,始终保持攻坚状态、争先姿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洛南县城关街道王塬村村民在覆盖地膜
山阳县户家塬镇桃园村改造提升后的民居院落
△丹凤县恩典服饰社区工厂吸纳脱贫户就业
◁商洛市乡村经营管理人才(乡村CEO)专题培训班实地教学
本报通讯员 徐志顺
苏阳
浩浩丹江奏凯歌,巍巍秦岭续华章。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紧盯短板、精准发力,创新机制、攻坚克难,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再创佳绩。市乡村振兴局先后荣获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全省定点帮扶先进集体。
坚持高点站位 传导压力夯责任
坚持把巩固衔接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建立党政齐抓、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经常现场办公、深入一线督导,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分析研判工作形势、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实行一周一研判、一月一调度、一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三个一”工作推进机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协调推进各项工作。落实领导联系包抓责任制,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包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市委常委、副市长分别包抓7个县区、7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31名市级领导包抓31个脱贫村,以上率下,层层夯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
健全工作机制 做实监测防返贫
成立市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专班,制定印发《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导则》,全面落实防返贫监测“2244”工作机制,每周组织基层网格员对农户开展全覆盖入户排查,委托第三方开展电话抽查。每月组织行业部门开展筛查预警,及时研判风险、核查处置。广泛宣传防返贫监测帮扶政策,印发申报政策、帮扶政策“明白纸”62万份,确保家喻户晓、应知尽知。探索推行“一卡一簿六清单”信息化监测帮扶,在监测户和脱贫户家中张贴帮联责任卡,按时填写帮联纪实簿,如实填报家庭收入、政策享受、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动态变化,及时掌握风险隐患,精准落实帮扶措施,不断提升监测帮扶工作实效,这一举措得到省乡村振兴局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10486户34092人,已消除风险7299户24723人,风险消除率72.5%,无一户返贫致贫。
紧盯基本保障 提升水平固成果
严格落实控辍保学措施,精准资助农村困难学生18.99万人次、发放资金1.01亿元,全市24.9万名义务教育段学生无一人失学辍学。全面落实医疗保障政策,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达100%,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84.03%。严守“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底线,共排查鉴定农房18.99万户,实施危房改造1435户,完成抗震改造351户,建设宜居示范农房1596户,农房品质和抗灾能力持续提升。大力实施农村供水水质、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水平专项提升行动,建设供水工程110处,受益群众18.82万人,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72%,全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范围,全市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6.7万户14.78万人,发放资金6.96亿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1.74万人,发放资金1.2亿元,临时救助7.28万人次,发放资金7059.61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扩大产业就业 拓宽渠道稳增收
持续壮大“菌果药畜茶酒”特色产业,成立木耳、食用菌、茶叶等产业协会9个,发展食用菌种植5.15亿袋、木耳种植1.75亿袋,新改建茶园5.1万亩,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分别达17.5万吨、10.5万吨、7300吨,食用菌、核桃、板栗、中药材、肉鸡、冷水鱼规模产量居全省第一,商洛发展木耳产业的做法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开展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增加到33个。实施“品牌”点亮工程,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85个,我市被授予“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称号,成为全国首家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全面落实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十二条措施,做大做强“镇安月嫂”“丹凤厨工”“柞水耳农”等劳务品牌,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4.17万人,组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外出务工27.34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5.7%。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5205元,较去年增长15.5%,位居全省第三位。创新“四抓四带”机制,全力促进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多渠道增收,这一做法在全国脱贫县加快发展案例交流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
立足全市大局 创新载体促发展
聚焦打造“一都四区”和“双对标、双50”战略目标,创新开展“两改两转三促进”行动,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意见》《村容村貌提升导则》《农村公厕及旅游公厕建设图集》《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支持乡村民宿发展十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推进巩固衔接工作提质量、上水平。全市共改造农村户厕75832座、土坯(石板)房10245户,建设农村公厕902座、旅游厕所352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7.8%。新成立镇级新业态发展公司98个,培育农村景区47个,打造产业景点59个,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01个,规划野奢帐篷民宿10处,建成民宿70家,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76万人次。10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被省农业农村厅推介,5条茶旅融合线路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宣传。
打造和美家园 塑形铸魂展新颜
持续推行“3456”秦岭山水乡村建设模式,制定印发《商洛市2023年乡村建设任务清单》,细化落实15类181项建设任务,启动实施项目686个,总投资49.35亿元,有效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三百”示范工程,新建康养、旅游、宜居秦岭山水乡村300个,在西安举办“醉美秦岭山水乡村游”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商洛秦岭山水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县镇村三级联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有效遏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问题,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涵育文明乡风。商洛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示范县全覆盖。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经验先后两次在全省乡村建设现场观摩会和工作会上交流经验。
突出重点区域 倾斜支持补短板
坚持项目安排优先布局、资源投放重点保障、政策措施倾斜支持,在重点帮扶县实施补短板促振兴项目1141个,总投资63.21亿元。组织编制7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214个重点帮扶村实施方案,建立“专班推进、联系包抓、资金投入、督帮督查、宣传调研”5项工作机制,调优配强帮扶力量,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99亿元进行支持帮扶,努力实现后队变前队。围绕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持续深化拓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三五”机制,扎实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和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新改建公共服务设施134个,设立公共服务岗位1589个,配套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261个,推动搬迁社区向就业基地、搬迁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全市搬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8.91万人,4.49万户有劳动能力搬迁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
严管资金项目 规范运营保增值
紧扣年度巩固衔接工作任务,精准谋划项目,科学编制计划,定期组织评审,精准谋划入库项目5662个,预算投资122.83亿元。严格执行资金使用负面清单和比例要求,合理安排项目,精准使用资金,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9.09亿元,实施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1854个,其中用于产业发展10.45亿元,占比64.95%。全力推行项目资产“易权到村”农村公共设施管理“3335”模式,扎实做好项目资产确权移交和后续管理,按照“谁所有、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对已完工且验收合格的项目在3个月内完成资产确权移交,明确管护责任,严格收益分配,规范运营管理,有效解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问题。坚持常态化开展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回头看”,确保移交确权的28544个扶贫(衔接)项目资产保值增值。
统筹多方资源 强化帮扶聚合力
积极配合开展国家部委“组团式”帮扶国家重点县和定点帮扶、对口帮扶,累计投入资金2.27亿元、实施项目1280个。不断深化宁商协作,争取专项帮扶资金6.2亿元,招引南京企业22家、投入资金9.5亿元,开展交流互访975人次。扎实推进万企兴万村、社会组织帮扶等专项行动,协调引进资金1.7亿元,公益募捐资金6109万元,实施项目425个。按时完成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到期轮换和持续选派工作,全市共派驻第一书记883名、工作队队长135名、工作队队员2084名,实现“五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派驻全覆盖。深化校地合作,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分期分批举办商洛乡村CEO专题培训班,为全市各村(社区)至少培训1名乡村CEO,目前已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干部500名。这一做法被新华社、《半月谈》、《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持续报道。
开展常态督帮 整改问题提质效
建立常态化推进巩固衔接工作机制,坚持日常督帮、季度督帮、集中督帮与重点督帮相结合,以督代训、以帮促改,全年组织各类督帮8次,通报整改问题742个。深入开展巩固衔接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紧盯群众关切和“风”“腐”易发环节,实行“拉网式”排查,整改问题512个,受理办结群众信访举报106件。聚焦脱贫攻坚以来中央和省级反馈、市县自查自纠、舆情信访反映巩固衔接领域的问题,紧扣基本保障、资产管护、帮扶产业、资金绩效、信访矛盾、干部作风能力6个重点,扎实开展巩固衔接问题整改“回头看”和排查整改提升专项行动,实行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一周一推进,抽调129名干部成立8个督帮组,深入14个市直行业部门和7个县区交叉督帮,共排查村(社区)1283个、农户53.52万户、项目309个,访谈干部1088人,发现并整改问题7896个,通过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风险隐患基本消除,工作质效全面提升。
立足新起点,迈步新征程。2024年,全市上下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紧扣“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聚焦“一都四区”建设,始终保持攻坚状态、争先姿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