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电商赋能 小山村纸灯笼远销28个国家和地区
本报记者 李小龙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红中
文章字数:1437
    龙山村“灯笼隧道”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村民杨英展示她制作的灯笼

  农历腊月廿五,地处洛南县三要镇的龙山脚下格外寒冷。村道两边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在阳光下很是鲜艳。“这是镇上新打造的‘灯笼沟’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呢。”三要镇宣传干部李蕊说。
  走过“灯笼隧道”,沿着挂满各种各样灯笼的村道前行,道路尽头就是龙山村的宏达工艺品合作社。厂房内异常红火与繁忙,二三十个工人正在忙着制作纸灯笼,一个个色彩艳丽、形态迥异的灯笼把合作社装饰得分外喜庆。
  “我们村偏僻闭塞,距离县城45公里,全村456户1617口人,由于资源匮乏,以前也没有挣钱的门路。但现在好了,村里做的灯笼都卖到国外去了。”龙山村党支部书记常安心高兴地说。
  常安心介绍,早在清末民初,龙山村就有一部分村民从事手工艺品制作,用竹子编斗笠,用竹篾制作孔明灯,用纸和纱布制作灯笼……特别是村民手工制作的十二生肖纸灯笼,做工精细、形象逼真,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以前我们做的灯笼多是自产自销,也有自己建立小作坊的,但因为生产条件简陋,加之灯笼制作靠纯手工,生产效率低,就算有大订单村民也不敢接,生产能力跟不上呀!”他说。
  为了继承和发展壮大这一传统产业,2008年4月,龙山村村“两委”研究决定在村民杨增寿家的闲置房制作灯笼。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村“两委”干部发现,虽然有了灯笼的制作场地,但是场地小、规模小、工人少、订单量不稳定等因素始终让灯笼这一产业难以发展壮大,无法成为村民稳定的收入来源。
  怎样让这一产业发展壮大,为周边群众铺就一条家门口的就业路,成为龙山村的头等大事。通过几年的生产探索、市场调研和招商引资,2014年,龙山村重新选定灯笼厂生产厂房,成立了制作、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宏达工艺品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以后,我们在零售的同时还开了网店,产品远销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28个国家和地区。”合作社负责人常高攀告诉记者,目前国外客商已经成了最大的客源,最多时一次能接到上百万个灯笼的订单。
  “这些灯笼主要用于节日和活动现场布置,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印制出各种图案和样式的灯笼,有西方人喜欢的南瓜灯、圣诞老人灯、风琴灯,还有各种中国传统图案的灯笼,销量都很不错。”常高攀介绍,除了外观精美、种类多样以外,龙山灯笼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灯笼主打“绿色生态”牌,糊制灯笼的原材料都是彩纸、竹签等材料,环保无污染,很受消费者欢迎。
  龙山村的纸灯笼销售到了国外,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增收的新路子。自宏达工艺品合作社成立以来,年加工灯笼500多万只、收入500多万元,开展灯笼制作技术培训180余次1300余人,先后吸收龙山村及周边剩余劳动力510余人,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我在这上了十几年班啦,闲了就做,不耽误在家做饭,照顾孩子,时间很自由,每天都能来做上200多个灯笼,也算是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在厂房里忙着扎灯笼的杨英是龙山村人,她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工资是按件计算的,多劳多得,现在天冷了,厂里开着暖气,来干活的村民每天都有几十个,手脚麻利地做上一天能挣上百元。”李蕊指着工厂墙上的工资表说。记者看到工资表上工人的工资从几百块到几千元不等,最多的能达到5000多元。
  “龙山村依托灯笼产业,大力推进农、文、旅有机融合,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龙山元素的产业观光景区:灯笼时光隧道、传统灯笼制作体验室、农夫集市、五彩菜园、露营基地等小品小景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村上不断有游客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咧,村民手里有钱了,生活就更幸福甜蜜了!”常安心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