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蒸 年 馍
倪双民
文章字数:1401
  乡下的日子一踏上腊月的台阶,人们就要为过年忙碌。最先揭开序幕的是淘麦磨面,为蒸年馍做好准备。
  腊月磨面是比较繁琐的,先要舀出一年收成中最好的小麦,淘洗晾晒,然后磨成面粉,选取最白的面粉蒸年馍。
  蒸年馍的日子往往选在腊月廿六以后。蒸馍前一天下午,母亲就会用留存的酵面发上两大盆面,放在连着锅灶的火炕上,用大木盘盖好捂严实。夜间,要起来几次细细查看。有时,母亲会低下头,用鼻子去闻闻味道,以掌握面发酵的程度。第二天一大早,面团变得蓬松软乎起来,里面布满了密密麻麻蜂窝状的小孔,面团已经发酵好了。发酵好的面团还要添加面粉和碱面,碱面要用温水化开,用量要合适,因为这直接决定着年馍的颜色和口味。
  母亲准备好干净的梳子、剪刀,还有精心挑选的颜色深红、体形圆润的玉米粒、高粱颗、花椒籽,以备蒸花馍时用。揉面是很费劲的,母亲身体微微前倾,腰身贴着案板,倾尽全力地揉着。揉面用的是巧劲,靠的是手感,面揉得好,蒸出的馍不仅白亮且香醇。
  蒸年馍,乡下最看重一个“蒸”字,“蒸”字有蒸蒸日上的意味。年馍蒸好了,预示着来年的日子会天天向上、红红火火。不同的年馍有不同的寓意:鱼形意味着年年有余、生活富足;桃形寓意健康长寿、身体安康;苹果形象征着平安如意、日子红火。
  最先蒸的是包子,包子有各种不同的馅。第一锅包子上锅火候很重要,父亲负责烧火,柴是父亲冬日里早就备好的。灶膛里,火焰亲吻着锅底,锅里的水嬉笑着翻着浪花。包子一上锅,父亲就继续添柴,风箱的响动像节奏鲜明的进行曲,我们则像一群小蝌蚪一样欢快,期盼着年馍出锅。大约半小时后火势减弱,再捂七八分钟就可以出锅。一锅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包子白生生、亮光光地冒着热气。母亲欣赏着自己的杰作,欢喜地说:“哟!今年的馍蒸得好很!碱放得合适,面也揉到了,馍颜色好,形状也好!”我们则在一旁欢呼:“不但好看,还好吃!”母亲用她的面手在弟弟、妹妹的鼻子上轻轻刮一下,看着他们的白鼻梁,一家人都发出了醉心的欢笑。我们各自捧着自己心仪的热包子吃,笑声搅和着水雾钻出厨房弥散到冬天的寒风里。
  接下来,母亲还要蒸花馍。蒸花馍是年馍中的重头戏,需要耐心更需要技巧。母亲捏块面团,先揉成球状,再在手上有节奏地团着。只见母亲轻轻地用手按了按,面团变成了前端略细的扁圆形状,再用灵巧的右手在左右两侧捏了捏,捏出了两只蒲扇似的耳朵,接着用刀在前端轻轻地划了划,用小拇指甲轻轻按了按,紧接着摁上深色的高粱颗,用梳子在前额上压一压,一个憨厚可爱的小猪头即刻呈现在眼前,眼、耳、口、鼻一样不少,栩栩如生,我们不禁拍手称奇,想争先占为己有。母亲笑笑说:“不要争,给你们一人都做一个,咋样?”弟弟、妹妹的脸上才露出了满意的欢笑。
  捏好了小猪,母亲开始做兔子。一块柔软的面团在母亲的手中像变戏法似的,片刻工夫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三瓣嘴的小兔子蹲伏在眼前,四个短小的腿脚似乎在轻松舞动,看起来小巧调皮、机灵可爱。
  做面鱼对于母亲来说更是轻车熟路,母亲还会做一些面花,有莲花、牡丹等有吉祥寓意的不同类型的面花。面花出锅以后,迅速用桃红、橘黄等食用颜料添色,使其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在一卷、一压、一划、一捏、一摁、一点之间,一朵漂亮的花儿就会自然绽放。
  最后一锅年馍出锅,一家人才稍稍松口气,尽管辛苦却快乐着。岁月匆匆,一晃多年过去了,当年蒸年馍的情景依然清晰。又到了蒸年馍的时候,村子里又荡漾着新年的馍香,为新年的幸福美好酝酿着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