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奏响春之旋律
文章字数:8569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在广袤的商山大地上,有一群产业大户,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在龙腾虎跃的节日氛围里,满载着希望,为开春的产业发展打基础。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有了这些产业大户的辛勤努力,形成了我市特色产业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整个商洛推动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富民强市的美好愿景一定会实现。新春伊始,本报记者采访了12位产业大户,听听他们的经历、新年的打算和发展产业的规划。
本报记者 南 玺
“ 我是2009年从父亲手里接过茶场的,现在茶叶的种植、炒制技术已经娴熟,每年的收入很可观。”商南县富水镇茶坊村村民赵力本说,他们家是在1969年从赵力本的爷爷开始接触茶叶种植的,现在到他的手里已经是祖孙第三代传承种茶了。
赵力本今年60多岁了,他于2010年成立商南县香露茶业专业合作社,一直从事茶产业相关的工作。平时固定工人有十来个,采茶旺季需要招工40多人,他不仅自己挣到了钱,还可以帮助乡亲们。
2023年赵力本开辟了160亩的无性系茶园,日常种植的过程中他会耐心向其他乡亲讲解茶叶种植、炒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月31日,当记者联系到赵力本时,他还在操心着过两天降温时如何保障茶树的生长情况。
“从我有记忆起大部分时间就在茶园里度过,后来接过父亲的担子,也开始摸索起了种茶的门道。”赵力本说,1979年他的父亲赵书田承包了200亩坡地,举全家之力开始种茶,通过不懈努力,年增收1000多元。感受着家里通过种茶生活变好了以后,更加坚定了他将茶树种植传承下去的决心。
茶树的生长受种植位置、气温、水土成分、采摘时间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有差错都会影响茶叶质量。赵力本靠着不断摸索,善于总结,根据商南的地理条件不断研究新品种,扩大规模,带动周围群众一起走上致富路。
2023年初,受极端天气天气影响,早茶收成不是很好。“其实每年我们都会有面对极端天气的预案,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我能做的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保证茶叶收成,不让一起干的群众受损失。”赵力本不但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24年,赵力本打算在保留原有茶园的基础上,再扩建100亩茶园。他说:“虽然现在种茶的收入不是很多,但能够带动周边的剩余劳动力参与进来,让大家一起共同富裕,这不但是父辈们的心愿,也是我坚持下去的不竭动力。”
本报记者 王 倩
1月30日,洛南县最低气温接近零度,城关街道尖角村的崔雪峰却感受不到寒冷,他看着大棚里一个个色泽鲜红、香气诱人的草莓,心里分外热乎。
“现在有两个棚的草莓,其中一棚正在成熟期,每天都有顾客进棚采摘,另一棚正在着色期,预计春节期间成熟上市,估计到时来采摘的顾客会更多。”想到钱包有进账,崔雪峰就格外盼望春节的到来。
今年54岁的崔雪峰是地道务农人,半辈子都在种地。不过,和传统务农不一样的是,他专门搞大棚种植。年轻时,崔雪峰是村里最早一批种植大棚蔬菜的人,后来他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渐从种植蔬菜调整为种植大棚瓜果。
圣女果、甜瓜、草莓都是他种植的主角,他不仅依靠大棚种植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把大棚种植的这一套门道学得技艺过人,成了种植业的行家里手,是洛南县为数不多的高级职业农民之一,也成了四里八乡争相聘请的技术指导顾问。
“搞种植,是良心活,不管是种菜还是种瓜果,都不能糊弄,要真心热爱和细心对待才能种得好。”崔雪峰说,他种的瓜果不用催熟剂,自然成熟,不仅品相好口感更佳,不用拉出去售卖,更不用走街串巷,全靠顾客口口相传,上门采摘,往往不出大棚就销售一空。
如今,崔雪峰一共流转了8亩地,建了6个现代化大棚,采取分茬轮换种植,冬春是草莓,夏季是甜瓜和圣女果。“2023年种的一棚越冬圣女果,卖上了好价钱,一亩地平均收入一万元没问题。”说到收入,崔雪峰脸上笑意盈盈,他保守地算了一笔账,2023年6个棚轮流种植草莓、甜瓜和圣女果,全年总收入超过10万元。
春节越近,崔雪峰越忙,也越激动。“往年春节期间是草莓采摘生意最火爆的时候,有一年春节,一天就收入了五六千元,我预计今年生意可能会更好,因为春节时第二棚草莓刚好成熟,正是味道最鲜甜的时候。”崔雪峰对春节充满了期待,也对新一年的生活充满了期待。他说,新的一年,他会在继续做好自己大棚种植的同时,抽出更多时间为乡亲们进行技术指导,用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人通过发展产业而过上红火日子。
本报记者 贾书章
“今年的香菇出菇率很高,品相好,质量高。自香菇出菇以来,每天雇佣10多名群众,可采摘鲜香菇1000多公斤。”2月5日,一场冬雪刚过,在位于商州区陈塬街道办事处邵涧村的鑫程绿特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肖超和务工人员一边采摘香菇,一边高兴地说。
肖超出生于邵涧村四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他中学毕业后在外打工10多年,后决定回家创业。一次偶然机会,肖超参加了商州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让他看到了农业产业的广阔前景,他决心带动乡亲们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致富。
2016年,在陈塬街办和邵涧村各级干部的支持和帮助下,肖超发起成立了商洛市商州区鑫程绿特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生产加工食用菌。他投资170万元,建设食用菌生产设施,分两次租地70多亩,建设食用菌大棚。带动陈塬街道邵涧村和金陵寺镇石灰窑村90户贫困户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产业入股分红和务工方式增收。在春季菌棒加工食用菌采摘期间,每天务工群众有30多人,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2023年,他累计完成投资500多万元,年产食用菌棒30多万袋,毛收入150多万元,为20名长期务工群众发放工资20多万元。
面对新的一年,肖超信心百倍。他打算落实“一村一品”、一户一车间的发展思路,继续扩大食用菌基地规模,现在已投资50多万元购回食用菌菌棒和食用菌烘干等机械设备,收购农特产品,计划向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把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本报记者 肖 云
“年前艾产品订单增多,平均每天在网上接六十多单,主要销往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商洛秦芝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卫锋告诉记者。1月30日,走进该公司位于洛南县古城镇四联村的艾草加工厂,一股浓郁的艾草香扑鼻而来,数十名工人正熟练地选用纯野生艾叶,经古法提绒、纯手工卷制等一系列操作制成各种规格的艾条。
生长在秦岭山中的野生艾草,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一年只能采摘一次,其精油含量高、品质纯正,药用价值极高。2013年,陈卫锋依托秦岭南麓艾草的优良品质,致力于将小艾草发展成大产业。
在艾草行业深耕十年,商洛秦芝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成长为一家集艾草种苗培育、艾草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企业。“公司采取借根还草的模式,与120户农户签订保底价、保技术、保回收的艾草种植合同,让农户零投入、零风险,人均年收入7800元。”陈卫锋说,目前,公司已在古城镇马连滩村、景村镇阳坪村、柏峪寺镇关帝庙村建成艾草规范化种植基地共1000亩。
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中,生产加工环节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陈卫锋说,近几年,公司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江苏周春祥中医药研究院加强合作,培育新品种,采用新技术,开发研制出艾茶、艾草月饼、艾草香皂、艾草颈椎贴、艾灸仪等丰富多样、功能齐全的艾草系列产品。
此外,他们还与陕西怡康医药有限公司、陕西楼观台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西安五家扶贫超市及大唐不夜城设立销售专柜,在南京市开设秦芝艾艾灸馆5家,提供就业岗位68个,年销售额达两千多万元。
“新的一年,公司打算继续扩大艾草种植面积,建成一个现代化艾草加工厂,增加销售门店,将小艾草做成大产业,为我市打造康养之都贡献应尽之力。”陈卫锋说。
本报记者 贾书章
“您好!您要的黄肉猕猴桃口感香甜,细腻多汁,营养丰富,估计两天后就能到货。”1月31日,在商洛果耘艺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果品包装车间里,公司总经理许昆鹏一边和工作人员包装新鲜猕猴桃,一边忙着和客户通电话。
5年前,许昆鹏作为一名大学生从省城辞去工作,回到家乡丹凤县棣花镇许家塬村创业,成立了丹凤县鹏烁奇异果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品猕猴桃种植基地。猕猴桃又称奇异果、狐狸桃,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和巨大潜力的水果,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23年,经过精心科管,基地种植的绿肉品种瑞玉猕猴桃、翠香猕猴桃和黄肉品种璞玉猕猴桃相继实现初挂果,喜获鲜果2万多公斤。
有了好果子,销售又是问题,许昆鹏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以猕猴桃种植基地为基础,同步注册商洛果耘艺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拓展销售渠道,重点打造商洛果耘艺猕猴桃品牌,线上开发果耘艺商城,并联络关中地区和南方地区电商平台同步推广,线下充分利用棣花古镇区位优势,引流游客进园采摘体验和返程零售,2023年实现营销收入40多万元。同时通过项目争取和政府品牌授名,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批准为省级“星创天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授予“省级生态农场”称号。基地经过4年多发展,扶贫带贫效应已初见成效,年创收入50万元,为村里务工群众年支付劳务费15万元。随着果园生产量逐年加大,劳动用工也随之增加,现每年季节性务工15人左右,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
许昆鹏说,新的一年,合作社将继续充分依靠科技赋能,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密切联系科研院所,发挥专家工作站优势,坚持学用结合的经营模式,力争今年果耘艺猕猴桃品牌实现更广阔的市场份额和消费口碑,提质增效、销售翻倍。
本报记者 谢 非
1月30日,走进丹凤县棣花镇万湾村西沟组贾琦家时,他正在给自家的卤牛肉封袋装箱。“这是人家打电话来订的,一共要5箱,等会我要送到县城去。”贾琦边忙活,边告诉记者。
贾琦今年36岁,在自家的老宅开了一家顺风人家农家乐。他家的农家乐以新鲜的牛肉做菜,并且坚持品质第一,成为了远近知名的农家乐。
“每年4月到7月是我这里的旺季,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招待15桌的客人,一个月就要卖掉两头牛的牛肉,我妈和我媳妇都在帮忙,还要再雇一两个人来。”贾琦说。
贾琦刚开始也是门外汉,接手了父母之前经营的农家乐后,先是从零开始学习做菜,他通过手机视频和购买书籍,很快便掌握了诀窍。但是想在众多的农家乐里脱颖而出,必须有几样招牌菜,贾琦想到了上大学期间在西安一家店吃到的炒牛肉让他印象深刻。
正好父亲一直在养牛,原材料家中就有现成的,于是,以新鲜牛肉为主打的农家乐特色菜正式推出。辣炒牛肉、牛血、牛杂、牛肉包子、牛肉火锅等系列美食,征服了口味挑剔的食客。“用真正的好材料,不弄虚作假,来的客人自然就越来越多了。”贾琦说。
由于对牛肉的需求量变大,贾琦又开始扩展副业。把离家不远的一处土房买下来,改建后当作牛舍,每年都从外地买来牛犊,目前存栏还有20多头。他还扩建了院子,增加了包间,把家附近的荒地平整成停车场,屋后的山坡平地上种了大樱桃、李梅等果树。
冬天农家乐歇业,贾琦就收购附近农户的猪肉,在家做起腊肉。另一方面,在卖鲜牛肉的同时,做一部分卤牛肉,做成礼盒包装,方便顾客春节采购。
“2023年,我们一家靠着农家乐收入约20万元,现在父母妻子孩子都在身边,挣得比在外打工时还多,不仅和五湖四海的客人交朋友,还给家乡带来好的改变。”贾琦说,“在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农家乐办好,希望别人提起时,都竖起大拇指,能想到我们万湾村的农家乐。”
本报记者 王孝竹
“麻烦师傅将这个包裹发往潼关,地址是……”1月27日,商州区沙河子镇红光村村民张朋涛拿着已经包装好的包裹递给快递员。顾客通过张朋涛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视频了解到他那里销售鹿肉和鸡肉,联系到他,详细了解了销售产品的价格和特点后,订购了鹿排骨。春节前,张朋涛不停地往外地发货。
44岁的张朋涛已经是资深养殖户,自2015年开始发展养殖产业以来,他养过孔雀、鸵鸟、鸡,都形成了规模。2020年,张朋涛开始养殖梅花鹿,销售鹿茸、生鲜鹿肉、酱鹿肉等。张朋涛说:“梅花鹿全身都值钱,就连鹿粪都有人要来买,我看人家要的不多就直接送了。”目前,张朋涛饲养了80多头梅花鹿,根据客户需求销售鹿产品。
张朋涛自己养出了经验,就在网络平台上发视频、开直播分享养梅花鹿的经验,经常有网友在网上联系张朋涛咨询梅花鹿养殖。有养殖户找不到销路,张朋涛就帮忙联系销售,在网络平台帮其他养殖户宣传。张朋涛经常与其他养殖户联系,哪家有需要销售的鹿产品,他就网上进行宣传,线下联系买家。
除了养梅花鹿,张朋涛还养了1000多只鸡,鸡的生长周期短,销售也快。2月1日,张朋涛已经卖出700多只鸡,大多数客户要买处理好的鸡,张朋涛就买了一台脱毛机方便屠宰。
说到新一年的打算,张朋涛说:“先把自己家的梅花鹿种群规模扩大,再多发展养殖户,形成有规模的养殖群体。同时,还得去外地看看梅花鹿产品深加工,回来把咱们这的梅花鹿产品也做出品牌。鸡也得继续养,客户都喜欢散养的鸡,吃着放心。”
本报记者 张 英
在山阳县十里街道陈坪村,只要提起养猪大户陈丰桥,村民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这娃,能吃苦、有干劲。”
2012年,陈丰桥深思熟虑后,回到家乡,开启了他的养殖之路。这些年,随着养殖规模逐步扩大,他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如今他已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致富能人。
1月21日,记者来到陈坪村,只见一排排猪舍整齐排列。据陈丰桥介绍,该养殖场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去年年出栏量达6000头,年可实现利润2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7名村民务工增收,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
“目前我们主要以养殖关中黑猪为主,白猪引进了大白、长白、杜洛克等品种。相较前些年,现在养殖技术更加智能化了,我们采用了自动饮水、自动供料等设备。同时,还配备了自动喂养系统,可以根据猪的数量和采食情况给料、供水。”陈丰桥说。
腊月天,寒气逼人。在养殖场里,记者看到猪场管理人员正在根据天气状况调整猪棚温度,猪场安装了暖气灯和双层塑料膜,保证小猪们健康生长。
“过去家里收入低,又要供孩子读书,父母身体也不好,在外打
工只能勉强维持家用。在农村,过去家家养猪,感觉养猪并不难,技术要求不高,所以在2012年就决定回来办个养殖场。”陈丰桥说,开始养殖后才明白,要养殖,得懂技术,因此,他请教兽医、技术员,通过网络学习各种养殖知识。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如今,他已熟练掌握科学养猪的各类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养猪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只要坚持不懈,敢于投资,有自己的
繁育体系,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就能产生可观的利润。”谈起今年的发展计划,陈丰桥说,这几年,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推进,国家在政策扶持方面的力度越来越大,今年,合作社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尤其是加大种猪养殖规模。未来,他的目标是实现“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加工售卖+餐饮服务”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产销一体的经营模式,带动更多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在他正在筹备养鸡
项目,还开办了农家乐,年后就能开业。
本报记者 王孝竹
1月23日,商州区麻街镇湖新村通村路上的积雪还未完全融化,段平利已经发动车辆准备外出购买饲料。段平利说:“平时我每隔一天就出去拉一次饲料,这两天下雪路不好就少跑了一趟,今天再不去,圈里的羊就得饿肚子了。”
段平利的羊场里目前有80多只羊,羊场是自繁自养。入冬以来,天气变化不稳定,温差过大,一些刚出生的羊崽都没能成活,羊场里的羊维持在100只左右就能保证正常运营。
段平利之前在外做过生意,刚回乡开始养殖没有经验时,养过鸡赔了钱,又贷款养羊。没有养羊的经验,段平利就自己上网学习,跑到别的养羊户那里请教。如今,段平利算得上是养羊的行家里手,哪只羊生病了,段平利一眼就能看出来。
2023年,是段平利养羊的第6年,养的羊不愁销路,只要能出栏就有人来买。一年卖了180多只成羊与羊羔,但因为市场价格不高,并没挣到钱。段平利说,单一卖羊,受市场价格制约还是挺被动的,我现在就想多摸索一些延长产业链的方法,提升羊的价值。就比如说,他把羊做成菜,一只羊就能比只卖羊要多挣好几百块钱。
养羊的这些年里,段平利时常自己动手宰羊烹饪,对自己的烹饪羊肉手艺十分自信。段平利在夏季尝试着自己制作羊肉烧烤,吸引许多市民前来品尝。天气转凉,段平利就推出炖羊肉、羊肉火锅,也颇受顾客喜欢。段平利说,他会做手抓羊肉、烤羊肉串、羊腿、羊肚、羊蹄,只要是顾客想吃的羊肉菜,他基本上都能做出来。
2024年,段平利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发展至200只羊,除了正常销售成羊与羊羔,他准备继续经营羊肉餐食,再装修出来一间餐厅,为顾客提供更好的用餐环境。
本报见习记者 杨若阳
“养蜂是一门技术活,不同的时令要有准确的操作,这样收益才大。”1月18日,说起养蜂,山阳县十里铺街道鹃岭村至德吴氏蜂场的技术负责人吴正君,滔滔不绝讲述起他多年来的养蜂经验和心路历程。
“我最初是从父母手上接手的养蜂产业,严格说起来还是个‘蜂二代’。”今年46岁的吴正君开起了玩笑,他2018年接手了父母剩余的13箱蜜蜂,并再次购入33箱蜜蜂,开始管理蜂场。
在不断地摸索与学习中,吴正君逐渐对养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中华蜜蜂养殖爱好者,他还尝试着自己总结对养蜂的认识和操作方法,利用空闲时间分享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科学的养蜂方法是要靠数值来说话的,比如蜂箱里的温度、湿度等都是影响蜜蜂生存的重要因素。”当问起蜂蜜品质的关键点时,吴正君表示蜜蜂产蜜本就应该是吸取花朵的花蜜,如果过量地让它吸食白糖产蜜,那蜂蜜的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养蜂也可以说是一个良心活。
“前段时间往商州区的腰市镇卖了20箱蜜蜂,县内卖了30到40箱蜜蜂。目前,我的蜂场有40到50箱蜜蜂。其实,2023年蜜源植物刚一开花,天就下雨,所以产出的蜂蜜并不多,最后我既没挣钱也没赔钱。但我觉得养蜂这个过程本就可以陶冶情操,更能理解学习弱小个体在生命进化中,必须团队协作才能延续发展的道理。”吴正君说。
养殖中华蜜蜂是一项生态产业,对环境没有污染,符合我市康养之都的发展定位。吴正君表示,2024年,自己将围绕如何把蜜蜂养好,利用养蜂劳动强度不大这个特点,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无偿提供养殖技术,帮助更多有兴趣养殖中华蜜蜂的爱好者,带动当地科学发展养蜂业。
本报见习记者 孙远飞
“各位粉丝,大家好,我是陕南核桃哥,欢迎大家走进我的直播间,我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来自我们商洛秦岭山里的老树核桃。马上就是春节了,所以我们店铺产品有以下优惠活动……”1月28日,记者来到商洛土特产陕南核桃哥的直播间,看到主播正在直播设备前推介着商洛核桃并向观众展示产品,通过闻味道、说大小、尝口感和细致入微的描述以及实物展示引得大批粉丝下单。
化身网上主播的商洛市商州区齐飞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芳齐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我从事线上销售已经8年多了,开始是通过淘宝、拼多多等平台销售商洛土特产,销售业绩也不错,也获得了不少荣誉。我想为家乡做点什么,感觉核桃是非常能代表商洛的农产品,不仅种植规模大,而且种植历史悠久,所以选择了核桃作为主推产品。我售卖的核桃大部分是收购农户的,针对一些山里的留守老人、贫困户,我会以高于市场价收购,我也会收购农户的一些土蜂蜜、中药材、土特产等,帮助农户增收。”
袁芳齐介绍,由于市场运营的需要,他在2023年关闭其他线上账号,开始在抖音上直播售卖商洛核桃,账号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截至目前,他的核桃单品日销售额突破3万多元,日均销售额2000多元,月均6万元左右,2023年商洛土特产销售额总计达200多万元。
袁芳齐表示,公司今年准备在移民安置社区建立标准直播间2个、农产品展厅1个、农产品分拣包装车间1个,进行农产品初加工,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上进行优化,使商洛的土特产更集中,更适合网上销售,从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也能增加一些就业岗位,吸引社区群众就近工作增加收入,依托公司电商中心遍布全国的网络渠道及其他合作平台,让农产品返销进城或销至全国。
本报记者 王孝竹
1月28日,位于商州区牧护关镇的商州区林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院内,朱志永正将2023年收购的最后一批苦参放在院子里晾晒。朱志永说:“这些苦参晒干了之后,还要切片,才能送到药厂。”
朱志永常年收购白及、猪苓、连翘、苦参等10多种药材。2023年,他一如既往地做着收购药材的生意,10月,鲜白及的价格一度跌至每公斤14元,连收购的成本价都不到,收购就会赔钱,不收购又给那些常年将白及卖给他的村民没法交代,朱志永一时间陷入两难的困境。深思一晚,第二日,朱志永决定还是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收购鲜白及。朱志永说:“市场价格变动是常事,鲜白及收的赔钱,就晾干了卖干白及。对我来说,就是费些人工与时间,村民却可能等着卖了白及的钱生活,我不能让村民赔钱呀。”截至2023年底,朱志永总共收购了8.6万公斤的鲜白及,全部按照每公斤20元的价格给村民们结算。2024年1月,鲜白及的价格重新回到每公斤20元,才让朱志永松了口气。
自朱志永注册商州区林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来,他常与村民沟通种植的药材的诀窍,周边几个村村民种植的药材80%都由朱志永收购。因为朱志永给的价格比上门收药材的那些人要高一些。药厂对药材的收购条件不断提高,朱志永就买来设备进行药材的初加工,提升药材的价值。加工药材需要人手,朱志永就雇佣附近村民,让村民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2024年,朱志永想策划一场连翘观赏活动,邀请各界人士来牧护关镇参观,宣传商洛的连翘,让更多人了解商洛山中的药材。朱志永说:“知道商洛药材的人越多,村民的药材就有药厂会收购,村民的收入也会提高,我要带着大家共同致富,过上好日子。”
春到茶山
本报记者 南 玺
“ 我是2009年从父亲手里接过茶场的,现在茶叶的种植、炒制技术已经娴熟,每年的收入很可观。”商南县富水镇茶坊村村民赵力本说,他们家是在1969年从赵力本的爷爷开始接触茶叶种植的,现在到他的手里已经是祖孙第三代传承种茶了。
赵力本今年60多岁了,他于2010年成立商南县香露茶业专业合作社,一直从事茶产业相关的工作。平时固定工人有十来个,采茶旺季需要招工40多人,他不仅自己挣到了钱,还可以帮助乡亲们。
2023年赵力本开辟了160亩的无性系茶园,日常种植的过程中他会耐心向其他乡亲讲解茶叶种植、炒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月31日,当记者联系到赵力本时,他还在操心着过两天降温时如何保障茶树的生长情况。
“从我有记忆起大部分时间就在茶园里度过,后来接过父亲的担子,也开始摸索起了种茶的门道。”赵力本说,1979年他的父亲赵书田承包了200亩坡地,举全家之力开始种茶,通过不懈努力,年增收1000多元。感受着家里通过种茶生活变好了以后,更加坚定了他将茶树种植传承下去的决心。
茶树的生长受种植位置、气温、水土成分、采摘时间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有差错都会影响茶叶质量。赵力本靠着不断摸索,善于总结,根据商南的地理条件不断研究新品种,扩大规模,带动周围群众一起走上致富路。
2023年初,受极端天气天气影响,早茶收成不是很好。“其实每年我们都会有面对极端天气的预案,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我能做的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保证茶叶收成,不让一起干的群众受损失。”赵力本不但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24年,赵力本打算在保留原有茶园的基础上,再扩建100亩茶园。他说:“虽然现在种茶的收入不是很多,但能够带动周边的剩余劳动力参与进来,让大家一起共同富裕,这不但是父辈们的心愿,也是我坚持下去的不竭动力。”
种出“莓”好
本报记者 王 倩
1月30日,洛南县最低气温接近零度,城关街道尖角村的崔雪峰却感受不到寒冷,他看着大棚里一个个色泽鲜红、香气诱人的草莓,心里分外热乎。
“现在有两个棚的草莓,其中一棚正在成熟期,每天都有顾客进棚采摘,另一棚正在着色期,预计春节期间成熟上市,估计到时来采摘的顾客会更多。”想到钱包有进账,崔雪峰就格外盼望春节的到来。
今年54岁的崔雪峰是地道务农人,半辈子都在种地。不过,和传统务农不一样的是,他专门搞大棚种植。年轻时,崔雪峰是村里最早一批种植大棚蔬菜的人,后来他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渐从种植蔬菜调整为种植大棚瓜果。
圣女果、甜瓜、草莓都是他种植的主角,他不仅依靠大棚种植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把大棚种植的这一套门道学得技艺过人,成了种植业的行家里手,是洛南县为数不多的高级职业农民之一,也成了四里八乡争相聘请的技术指导顾问。
“搞种植,是良心活,不管是种菜还是种瓜果,都不能糊弄,要真心热爱和细心对待才能种得好。”崔雪峰说,他种的瓜果不用催熟剂,自然成熟,不仅品相好口感更佳,不用拉出去售卖,更不用走街串巷,全靠顾客口口相传,上门采摘,往往不出大棚就销售一空。
如今,崔雪峰一共流转了8亩地,建了6个现代化大棚,采取分茬轮换种植,冬春是草莓,夏季是甜瓜和圣女果。“2023年种的一棚越冬圣女果,卖上了好价钱,一亩地平均收入一万元没问题。”说到收入,崔雪峰脸上笑意盈盈,他保守地算了一笔账,2023年6个棚轮流种植草莓、甜瓜和圣女果,全年总收入超过10万元。
春节越近,崔雪峰越忙,也越激动。“往年春节期间是草莓采摘生意最火爆的时候,有一年春节,一天就收入了五六千元,我预计今年生意可能会更好,因为春节时第二棚草莓刚好成熟,正是味道最鲜甜的时候。”崔雪峰对春节充满了期待,也对新一年的生活充满了期待。他说,新的一年,他会在继续做好自己大棚种植的同时,抽出更多时间为乡亲们进行技术指导,用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人通过发展产业而过上红火日子。
致富菌伞
本报记者 贾书章
“今年的香菇出菇率很高,品相好,质量高。自香菇出菇以来,每天雇佣10多名群众,可采摘鲜香菇1000多公斤。”2月5日,一场冬雪刚过,在位于商州区陈塬街道办事处邵涧村的鑫程绿特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肖超和务工人员一边采摘香菇,一边高兴地说。
肖超出生于邵涧村四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他中学毕业后在外打工10多年,后决定回家创业。一次偶然机会,肖超参加了商州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让他看到了农业产业的广阔前景,他决心带动乡亲们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致富。
2016年,在陈塬街办和邵涧村各级干部的支持和帮助下,肖超发起成立了商洛市商州区鑫程绿特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生产加工食用菌。他投资170万元,建设食用菌生产设施,分两次租地70多亩,建设食用菌大棚。带动陈塬街道邵涧村和金陵寺镇石灰窑村90户贫困户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产业入股分红和务工方式增收。在春季菌棒加工食用菌采摘期间,每天务工群众有30多人,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2023年,他累计完成投资500多万元,年产食用菌棒30多万袋,毛收入150多万元,为20名长期务工群众发放工资20多万元。
面对新的一年,肖超信心百倍。他打算落实“一村一品”、一户一车间的发展思路,继续扩大食用菌基地规模,现在已投资50多万元购回食用菌菌棒和食用菌烘干等机械设备,收购农特产品,计划向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把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与“艾”相伴
本报记者 肖 云
“年前艾产品订单增多,平均每天在网上接六十多单,主要销往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商洛秦芝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卫锋告诉记者。1月30日,走进该公司位于洛南县古城镇四联村的艾草加工厂,一股浓郁的艾草香扑鼻而来,数十名工人正熟练地选用纯野生艾叶,经古法提绒、纯手工卷制等一系列操作制成各种规格的艾条。
生长在秦岭山中的野生艾草,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一年只能采摘一次,其精油含量高、品质纯正,药用价值极高。2013年,陈卫锋依托秦岭南麓艾草的优良品质,致力于将小艾草发展成大产业。
在艾草行业深耕十年,商洛秦芝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成长为一家集艾草种苗培育、艾草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企业。“公司采取借根还草的模式,与120户农户签订保底价、保技术、保回收的艾草种植合同,让农户零投入、零风险,人均年收入7800元。”陈卫锋说,目前,公司已在古城镇马连滩村、景村镇阳坪村、柏峪寺镇关帝庙村建成艾草规范化种植基地共1000亩。
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中,生产加工环节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陈卫锋说,近几年,公司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江苏周春祥中医药研究院加强合作,培育新品种,采用新技术,开发研制出艾茶、艾草月饼、艾草香皂、艾草颈椎贴、艾灸仪等丰富多样、功能齐全的艾草系列产品。
此外,他们还与陕西怡康医药有限公司、陕西楼观台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西安五家扶贫超市及大唐不夜城设立销售专柜,在南京市开设秦芝艾艾灸馆5家,提供就业岗位68个,年销售额达两千多万元。
“新的一年,公司打算继续扩大艾草种植面积,建成一个现代化艾草加工厂,增加销售门店,将小艾草做成大产业,为我市打造康养之都贡献应尽之力。”陈卫锋说。
奇异果业
本报记者 贾书章
“您好!您要的黄肉猕猴桃口感香甜,细腻多汁,营养丰富,估计两天后就能到货。”1月31日,在商洛果耘艺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果品包装车间里,公司总经理许昆鹏一边和工作人员包装新鲜猕猴桃,一边忙着和客户通电话。
5年前,许昆鹏作为一名大学生从省城辞去工作,回到家乡丹凤县棣花镇许家塬村创业,成立了丹凤县鹏烁奇异果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品猕猴桃种植基地。猕猴桃又称奇异果、狐狸桃,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和巨大潜力的水果,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23年,经过精心科管,基地种植的绿肉品种瑞玉猕猴桃、翠香猕猴桃和黄肉品种璞玉猕猴桃相继实现初挂果,喜获鲜果2万多公斤。
有了好果子,销售又是问题,许昆鹏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以猕猴桃种植基地为基础,同步注册商洛果耘艺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拓展销售渠道,重点打造商洛果耘艺猕猴桃品牌,线上开发果耘艺商城,并联络关中地区和南方地区电商平台同步推广,线下充分利用棣花古镇区位优势,引流游客进园采摘体验和返程零售,2023年实现营销收入40多万元。同时通过项目争取和政府品牌授名,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批准为省级“星创天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授予“省级生态农场”称号。基地经过4年多发展,扶贫带贫效应已初见成效,年创收入50万元,为村里务工群众年支付劳务费15万元。随着果园生产量逐年加大,劳动用工也随之增加,现每年季节性务工15人左右,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
许昆鹏说,新的一年,合作社将继续充分依靠科技赋能,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密切联系科研院所,发挥专家工作站优势,坚持学用结合的经营模式,力争今年果耘艺猕猴桃品牌实现更广阔的市场份额和消费口碑,提质增效、销售翻倍。
欢乐农家
本报记者 谢 非
1月30日,走进丹凤县棣花镇万湾村西沟组贾琦家时,他正在给自家的卤牛肉封袋装箱。“这是人家打电话来订的,一共要5箱,等会我要送到县城去。”贾琦边忙活,边告诉记者。
贾琦今年36岁,在自家的老宅开了一家顺风人家农家乐。他家的农家乐以新鲜的牛肉做菜,并且坚持品质第一,成为了远近知名的农家乐。
“每年4月到7月是我这里的旺季,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招待15桌的客人,一个月就要卖掉两头牛的牛肉,我妈和我媳妇都在帮忙,还要再雇一两个人来。”贾琦说。
贾琦刚开始也是门外汉,接手了父母之前经营的农家乐后,先是从零开始学习做菜,他通过手机视频和购买书籍,很快便掌握了诀窍。但是想在众多的农家乐里脱颖而出,必须有几样招牌菜,贾琦想到了上大学期间在西安一家店吃到的炒牛肉让他印象深刻。
正好父亲一直在养牛,原材料家中就有现成的,于是,以新鲜牛肉为主打的农家乐特色菜正式推出。辣炒牛肉、牛血、牛杂、牛肉包子、牛肉火锅等系列美食,征服了口味挑剔的食客。“用真正的好材料,不弄虚作假,来的客人自然就越来越多了。”贾琦说。
由于对牛肉的需求量变大,贾琦又开始扩展副业。把离家不远的一处土房买下来,改建后当作牛舍,每年都从外地买来牛犊,目前存栏还有20多头。他还扩建了院子,增加了包间,把家附近的荒地平整成停车场,屋后的山坡平地上种了大樱桃、李梅等果树。
冬天农家乐歇业,贾琦就收购附近农户的猪肉,在家做起腊肉。另一方面,在卖鲜牛肉的同时,做一部分卤牛肉,做成礼盒包装,方便顾客春节采购。
“2023年,我们一家靠着农家乐收入约20万元,现在父母妻子孩子都在身边,挣得比在外打工时还多,不仅和五湖四海的客人交朋友,还给家乡带来好的改变。”贾琦说,“在接下来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农家乐办好,希望别人提起时,都竖起大拇指,能想到我们万湾村的农家乐。”
养出品牌
本报记者 王孝竹
“麻烦师傅将这个包裹发往潼关,地址是……”1月27日,商州区沙河子镇红光村村民张朋涛拿着已经包装好的包裹递给快递员。顾客通过张朋涛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视频了解到他那里销售鹿肉和鸡肉,联系到他,详细了解了销售产品的价格和特点后,订购了鹿排骨。春节前,张朋涛不停地往外地发货。
44岁的张朋涛已经是资深养殖户,自2015年开始发展养殖产业以来,他养过孔雀、鸵鸟、鸡,都形成了规模。2020年,张朋涛开始养殖梅花鹿,销售鹿茸、生鲜鹿肉、酱鹿肉等。张朋涛说:“梅花鹿全身都值钱,就连鹿粪都有人要来买,我看人家要的不多就直接送了。”目前,张朋涛饲养了80多头梅花鹿,根据客户需求销售鹿产品。
张朋涛自己养出了经验,就在网络平台上发视频、开直播分享养梅花鹿的经验,经常有网友在网上联系张朋涛咨询梅花鹿养殖。有养殖户找不到销路,张朋涛就帮忙联系销售,在网络平台帮其他养殖户宣传。张朋涛经常与其他养殖户联系,哪家有需要销售的鹿产品,他就网上进行宣传,线下联系买家。
除了养梅花鹿,张朋涛还养了1000多只鸡,鸡的生长周期短,销售也快。2月1日,张朋涛已经卖出700多只鸡,大多数客户要买处理好的鸡,张朋涛就买了一台脱毛机方便屠宰。
说到新一年的打算,张朋涛说:“先把自己家的梅花鹿种群规模扩大,再多发展养殖户,形成有规模的养殖群体。同时,还得去外地看看梅花鹿产品深加工,回来把咱们这的梅花鹿产品也做出品牌。鸡也得继续养,客户都喜欢散养的鸡,吃着放心。”
养猪状元
本报记者 张 英
在山阳县十里街道陈坪村,只要提起养猪大户陈丰桥,村民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这娃,能吃苦、有干劲。”
2012年,陈丰桥深思熟虑后,回到家乡,开启了他的养殖之路。这些年,随着养殖规模逐步扩大,他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如今他已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致富能人。
1月21日,记者来到陈坪村,只见一排排猪舍整齐排列。据陈丰桥介绍,该养殖场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去年年出栏量达6000头,年可实现利润2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7名村民务工增收,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
“目前我们主要以养殖关中黑猪为主,白猪引进了大白、长白、杜洛克等品种。相较前些年,现在养殖技术更加智能化了,我们采用了自动饮水、自动供料等设备。同时,还配备了自动喂养系统,可以根据猪的数量和采食情况给料、供水。”陈丰桥说。
腊月天,寒气逼人。在养殖场里,记者看到猪场管理人员正在根据天气状况调整猪棚温度,猪场安装了暖气灯和双层塑料膜,保证小猪们健康生长。
“过去家里收入低,又要供孩子读书,父母身体也不好,在外打
工只能勉强维持家用。在农村,过去家家养猪,感觉养猪并不难,技术要求不高,所以在2012年就决定回来办个养殖场。”陈丰桥说,开始养殖后才明白,要养殖,得懂技术,因此,他请教兽医、技术员,通过网络学习各种养殖知识。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如今,他已熟练掌握科学养猪的各类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养猪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只要坚持不懈,敢于投资,有自己的
繁育体系,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就能产生可观的利润。”谈起今年的发展计划,陈丰桥说,这几年,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推进,国家在政策扶持方面的力度越来越大,今年,合作社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尤其是加大种猪养殖规模。未来,他的目标是实现“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加工售卖+餐饮服务”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产销一体的经营模式,带动更多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在他正在筹备养鸡
项目,还开办了农家乐,年后就能开业。
发个“羊”财
本报记者 王孝竹
1月23日,商州区麻街镇湖新村通村路上的积雪还未完全融化,段平利已经发动车辆准备外出购买饲料。段平利说:“平时我每隔一天就出去拉一次饲料,这两天下雪路不好就少跑了一趟,今天再不去,圈里的羊就得饿肚子了。”
段平利的羊场里目前有80多只羊,羊场是自繁自养。入冬以来,天气变化不稳定,温差过大,一些刚出生的羊崽都没能成活,羊场里的羊维持在100只左右就能保证正常运营。
段平利之前在外做过生意,刚回乡开始养殖没有经验时,养过鸡赔了钱,又贷款养羊。没有养羊的经验,段平利就自己上网学习,跑到别的养羊户那里请教。如今,段平利算得上是养羊的行家里手,哪只羊生病了,段平利一眼就能看出来。
2023年,是段平利养羊的第6年,养的羊不愁销路,只要能出栏就有人来买。一年卖了180多只成羊与羊羔,但因为市场价格不高,并没挣到钱。段平利说,单一卖羊,受市场价格制约还是挺被动的,我现在就想多摸索一些延长产业链的方法,提升羊的价值。就比如说,他把羊做成菜,一只羊就能比只卖羊要多挣好几百块钱。
养羊的这些年里,段平利时常自己动手宰羊烹饪,对自己的烹饪羊肉手艺十分自信。段平利在夏季尝试着自己制作羊肉烧烤,吸引许多市民前来品尝。天气转凉,段平利就推出炖羊肉、羊肉火锅,也颇受顾客喜欢。段平利说,他会做手抓羊肉、烤羊肉串、羊腿、羊肚、羊蹄,只要是顾客想吃的羊肉菜,他基本上都能做出来。
2024年,段平利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发展至200只羊,除了正常销售成羊与羊羔,他准备继续经营羊肉餐食,再装修出来一间餐厅,为顾客提供更好的用餐环境。
甜蜜事业
本报见习记者 杨若阳
“养蜂是一门技术活,不同的时令要有准确的操作,这样收益才大。”1月18日,说起养蜂,山阳县十里铺街道鹃岭村至德吴氏蜂场的技术负责人吴正君,滔滔不绝讲述起他多年来的养蜂经验和心路历程。
“我最初是从父母手上接手的养蜂产业,严格说起来还是个‘蜂二代’。”今年46岁的吴正君开起了玩笑,他2018年接手了父母剩余的13箱蜜蜂,并再次购入33箱蜜蜂,开始管理蜂场。
在不断地摸索与学习中,吴正君逐渐对养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中华蜜蜂养殖爱好者,他还尝试着自己总结对养蜂的认识和操作方法,利用空闲时间分享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上。“科学的养蜂方法是要靠数值来说话的,比如蜂箱里的温度、湿度等都是影响蜜蜂生存的重要因素。”当问起蜂蜜品质的关键点时,吴正君表示蜜蜂产蜜本就应该是吸取花朵的花蜜,如果过量地让它吸食白糖产蜜,那蜂蜜的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养蜂也可以说是一个良心活。
“前段时间往商州区的腰市镇卖了20箱蜜蜂,县内卖了30到40箱蜜蜂。目前,我的蜂场有40到50箱蜜蜂。其实,2023年蜜源植物刚一开花,天就下雨,所以产出的蜂蜜并不多,最后我既没挣钱也没赔钱。但我觉得养蜂这个过程本就可以陶冶情操,更能理解学习弱小个体在生命进化中,必须团队协作才能延续发展的道理。”吴正君说。
养殖中华蜜蜂是一项生态产业,对环境没有污染,符合我市康养之都的发展定位。吴正君表示,2024年,自己将围绕如何把蜜蜂养好,利用养蜂劳动强度不大这个特点,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无偿提供养殖技术,帮助更多有兴趣养殖中华蜜蜂的爱好者,带动当地科学发展养蜂业。
核桃上线
本报见习记者 孙远飞
“各位粉丝,大家好,我是陕南核桃哥,欢迎大家走进我的直播间,我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来自我们商洛秦岭山里的老树核桃。马上就是春节了,所以我们店铺产品有以下优惠活动……”1月28日,记者来到商洛土特产陕南核桃哥的直播间,看到主播正在直播设备前推介着商洛核桃并向观众展示产品,通过闻味道、说大小、尝口感和细致入微的描述以及实物展示引得大批粉丝下单。
化身网上主播的商洛市商州区齐飞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芳齐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我从事线上销售已经8年多了,开始是通过淘宝、拼多多等平台销售商洛土特产,销售业绩也不错,也获得了不少荣誉。我想为家乡做点什么,感觉核桃是非常能代表商洛的农产品,不仅种植规模大,而且种植历史悠久,所以选择了核桃作为主推产品。我售卖的核桃大部分是收购农户的,针对一些山里的留守老人、贫困户,我会以高于市场价收购,我也会收购农户的一些土蜂蜜、中药材、土特产等,帮助农户增收。”
袁芳齐介绍,由于市场运营的需要,他在2023年关闭其他线上账号,开始在抖音上直播售卖商洛核桃,账号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截至目前,他的核桃单品日销售额突破3万多元,日均销售额2000多元,月均6万元左右,2023年商洛土特产销售额总计达200多万元。
袁芳齐表示,公司今年准备在移民安置社区建立标准直播间2个、农产品展厅1个、农产品分拣包装车间1个,进行农产品初加工,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上进行优化,使商洛的土特产更集中,更适合网上销售,从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也能增加一些就业岗位,吸引社区群众就近工作增加收入,依托公司电商中心遍布全国的网络渠道及其他合作平台,让农产品返销进城或销至全国。
药香致远
本报记者 王孝竹
1月28日,位于商州区牧护关镇的商州区林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院内,朱志永正将2023年收购的最后一批苦参放在院子里晾晒。朱志永说:“这些苦参晒干了之后,还要切片,才能送到药厂。”
朱志永常年收购白及、猪苓、连翘、苦参等10多种药材。2023年,他一如既往地做着收购药材的生意,10月,鲜白及的价格一度跌至每公斤14元,连收购的成本价都不到,收购就会赔钱,不收购又给那些常年将白及卖给他的村民没法交代,朱志永一时间陷入两难的困境。深思一晚,第二日,朱志永决定还是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收购鲜白及。朱志永说:“市场价格变动是常事,鲜白及收的赔钱,就晾干了卖干白及。对我来说,就是费些人工与时间,村民却可能等着卖了白及的钱生活,我不能让村民赔钱呀。”截至2023年底,朱志永总共收购了8.6万公斤的鲜白及,全部按照每公斤20元的价格给村民们结算。2024年1月,鲜白及的价格重新回到每公斤20元,才让朱志永松了口气。
自朱志永注册商州区林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来,他常与村民沟通种植的药材的诀窍,周边几个村村民种植的药材80%都由朱志永收购。因为朱志永给的价格比上门收药材的那些人要高一些。药厂对药材的收购条件不断提高,朱志永就买来设备进行药材的初加工,提升药材的价值。加工药材需要人手,朱志永就雇佣附近村民,让村民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2024年,朱志永想策划一场连翘观赏活动,邀请各界人士来牧护关镇参观,宣传商洛的连翘,让更多人了解商洛山中的药材。朱志永说:“知道商洛药材的人越多,村民的药材就有药厂会收购,村民的收入也会提高,我要带着大家共同致富,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