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写给故乡的情书
文章字数:1670
王荣金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月光不是光》,在我看来,是一部写给日益萧条的故乡的情书。
陈仓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总觉得他的散文、诗歌、小说读起来都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去年秋日,网购到《月光不是光》后,挤着时间读完,虽然读得零零碎碎,但勾起我的满腹乡愁,从秋雨绵绵的初秋一直萦绕到北风萧萧的深冬。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不是伐薪烧炭的老父亲,就是病卧床榻的老父亲,抑或就是外出打工的疤子哥哥的形象。梦里也似乎和作家一起来到塔尔坪,清凉如水的月光下,我们交流着试探如何用相机慢门拍成一张月光下的村庄照片……
大约十年前,在小说选刊中读到他的一篇题为《父亲进城》的中篇,那娓娓道来的故事便牢牢地吸引了我。也许是我们有着同样的生活阅历,也许我们有着同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小说中描述的每一件事,我都感同身受。
《月光不是光》描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身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变迁的乡愁。在作者笔下,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富有感情,故乡的人物,不论是父亲,还是哥哥、姐姐,都让作家割舍不得。在大城市上海打工成家立业后带着孩子回乡寻根,可曾经生养自己的老家却变成了一个回不去的故乡。然而,作家认为故乡是座庙,回家是一场修行,也是疗伤的过程;拯救病危的父亲,就是在拯救日益萧条的故乡。
身处大变迁的伟大时代,总有一些东西要被时代淘汰,要被时间淹没。一本为日益萧条,或者说即将消失的故乡而歌,为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而歌的作品,虽然只有八篇文章,但把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变迁带给身在其中的人们的复杂情结充分展示了出来。虽然充满了对过往生活的依恋,也充分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远离故乡、重返故乡的人们带来的心灵震动。
在作家笔下,故乡风光如诗如画,触景生情及感悟直拨人们的心弦。在作家心里,回到故乡吃到的无不都是美食。两个姐姐虽然贫富有差距,但对兄弟姊妹的感情一样深厚。陪父亲睡觉,听他讲家长里短和亲戚的事,在“我抱着我爹的一双脚,看着窗外徐徐升起的明月,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我爹的脚彻夜都是冰冷的,而月亮也一直是冰冷的,它们在我面前是多么的相似啊。天上的月亮宛如我爹的脚,我爹的脚又宛如秋后的月亮”。作者披衣起床,看到“半夜,月亮升到山头时,照得整个小镇如白天一样,恍惚中像是城市的午夜……”拿出手机与相机,希望拍下那厚厚的月光,或者是月光下的树影,但是怎么也拍不出来,顿时领悟“月光其实不是光,仍然是黑暗,或者说掺进了太多的黑暗,像面粉里掺进了太多的水一样,是烙不出大饼的。月光从窗口照进来,洒在我爹的身上,丝毫没有打扰到我爹,反而已经溶入了我爹的身体,让我感觉我爹格外与月光相似了,甚至就是一摊凝结的月光。”“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生命之光里渗入了太多的苦难和黑暗,慢慢就转化成了死亡之光。死亡之光就是月光,同样是没有反光的,是无法复活与再生的,只能自我流逝”……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拯救老父亲》是一篇真正孝子泣血的文字。作者从父亲病危讲到子女的孝顺,再讲到父亲病情出现好转,子女们在金钱与孝道、拯救与放弃之间苦苦挣扎的描述,句句催人泪下。最后是永不放弃的爱,从死神手里抢回了父亲,夺回了故乡。在父亲病危该不该转院救治时,有位大爷说,“一个土农民,何况又那么一把年纪,多活两年,少活两年也没有太大差别”。大姐的意思大约是“如果去西安做手术花掉七万块,爹一辈子积攒的七万块钱就被抵消了,就被清零了”。父亲转院手术后的第四天夜里陷入昏迷,医生也建议“回家准备后事”,但是,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父亲“他只要活着,我的故乡就是活着的,那片土地就是活着的”。作家深有感慨地说:“爹是一尊活佛,没有寺庙的活佛,或者是被佛派来的。他来到世上的目的就是先养我,再来化我。”父母生养了我们,而我们孝顺父母,拯救危难中的父母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场修行!
陈仓在一次回答记者时说:“文学是我的宗教,我借助着文学这种方式,参禅,打坐,希望修行自己,也希望化解别人。”其实,我觉得自己阅读《月光不是光》,也正是一次以阅读的方式怀念我那日益萧条的故乡和故乡那些亲人,用怀念的方式反思自己的曾经,度化自己。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月光不是光》,在我看来,是一部写给日益萧条的故乡的情书。
陈仓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总觉得他的散文、诗歌、小说读起来都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去年秋日,网购到《月光不是光》后,挤着时间读完,虽然读得零零碎碎,但勾起我的满腹乡愁,从秋雨绵绵的初秋一直萦绕到北风萧萧的深冬。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不是伐薪烧炭的老父亲,就是病卧床榻的老父亲,抑或就是外出打工的疤子哥哥的形象。梦里也似乎和作家一起来到塔尔坪,清凉如水的月光下,我们交流着试探如何用相机慢门拍成一张月光下的村庄照片……
大约十年前,在小说选刊中读到他的一篇题为《父亲进城》的中篇,那娓娓道来的故事便牢牢地吸引了我。也许是我们有着同样的生活阅历,也许我们有着同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小说中描述的每一件事,我都感同身受。
《月光不是光》描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身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变迁的乡愁。在作者笔下,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富有感情,故乡的人物,不论是父亲,还是哥哥、姐姐,都让作家割舍不得。在大城市上海打工成家立业后带着孩子回乡寻根,可曾经生养自己的老家却变成了一个回不去的故乡。然而,作家认为故乡是座庙,回家是一场修行,也是疗伤的过程;拯救病危的父亲,就是在拯救日益萧条的故乡。
身处大变迁的伟大时代,总有一些东西要被时代淘汰,要被时间淹没。一本为日益萧条,或者说即将消失的故乡而歌,为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而歌的作品,虽然只有八篇文章,但把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变迁带给身在其中的人们的复杂情结充分展示了出来。虽然充满了对过往生活的依恋,也充分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远离故乡、重返故乡的人们带来的心灵震动。
在作家笔下,故乡风光如诗如画,触景生情及感悟直拨人们的心弦。在作家心里,回到故乡吃到的无不都是美食。两个姐姐虽然贫富有差距,但对兄弟姊妹的感情一样深厚。陪父亲睡觉,听他讲家长里短和亲戚的事,在“我抱着我爹的一双脚,看着窗外徐徐升起的明月,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我爹的脚彻夜都是冰冷的,而月亮也一直是冰冷的,它们在我面前是多么的相似啊。天上的月亮宛如我爹的脚,我爹的脚又宛如秋后的月亮”。作者披衣起床,看到“半夜,月亮升到山头时,照得整个小镇如白天一样,恍惚中像是城市的午夜……”拿出手机与相机,希望拍下那厚厚的月光,或者是月光下的树影,但是怎么也拍不出来,顿时领悟“月光其实不是光,仍然是黑暗,或者说掺进了太多的黑暗,像面粉里掺进了太多的水一样,是烙不出大饼的。月光从窗口照进来,洒在我爹的身上,丝毫没有打扰到我爹,反而已经溶入了我爹的身体,让我感觉我爹格外与月光相似了,甚至就是一摊凝结的月光。”“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生命之光里渗入了太多的苦难和黑暗,慢慢就转化成了死亡之光。死亡之光就是月光,同样是没有反光的,是无法复活与再生的,只能自我流逝”……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拯救老父亲》是一篇真正孝子泣血的文字。作者从父亲病危讲到子女的孝顺,再讲到父亲病情出现好转,子女们在金钱与孝道、拯救与放弃之间苦苦挣扎的描述,句句催人泪下。最后是永不放弃的爱,从死神手里抢回了父亲,夺回了故乡。在父亲病危该不该转院救治时,有位大爷说,“一个土农民,何况又那么一把年纪,多活两年,少活两年也没有太大差别”。大姐的意思大约是“如果去西安做手术花掉七万块,爹一辈子积攒的七万块钱就被抵消了,就被清零了”。父亲转院手术后的第四天夜里陷入昏迷,医生也建议“回家准备后事”,但是,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父亲“他只要活着,我的故乡就是活着的,那片土地就是活着的”。作家深有感慨地说:“爹是一尊活佛,没有寺庙的活佛,或者是被佛派来的。他来到世上的目的就是先养我,再来化我。”父母生养了我们,而我们孝顺父母,拯救危难中的父母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场修行!
陈仓在一次回答记者时说:“文学是我的宗教,我借助着文学这种方式,参禅,打坐,希望修行自己,也希望化解别人。”其实,我觉得自己阅读《月光不是光》,也正是一次以阅读的方式怀念我那日益萧条的故乡和故乡那些亲人,用怀念的方式反思自己的曾经,度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