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 骂
文章字数:1945
母亲老年痴呆,陪护要骂着才肯吃饭。
那天,自乐班正排练,妹妹电话来了:“哥,妈不吃饭,这咋个办吗?”妹妹一次次打电话、发视频,我即刻告假,赶回乡下探母。果然,母亲傻傻地坐在沙发上,头发干菜叶子般黏扯凌乱,目光游离呆滞。饭桌小瓷碗里盛着挂面、荷包蛋,绿莹莹的菠菜,淡淡的葱丝、蒜茸洇染些许辣椒油,香味满屋氤氲,偏是母亲视而不见。
妹妹端起碗,挑起面条递往母亲嘴边,母亲扭头东墙,妹妹移步撵东,母亲又拧脸朝西……我接了碗筷,笑笑哄劝:“妈是要她大儿子的兰花手喂才吃对吧!”说着,挑面筷子夸张地绕个圆圈凑近母亲。“卟”地,母亲枯柴样的手指突兀地挡甩,断碎了的面条白虫似的爬我脸上、领口。我急了,忍不住冲她嚷:“你是要脏死一家人哩吗!”
母亲眼睛一亮,梦里突醒似的“嘿嘿嘿”笑着,端起碗大口大口咀嚼……母亲的反常让我们无奈、困惑。突然,想起来了,我刚才那句话,不正是父亲活着吃饭时常骂母亲的话吗?
母亲的一辈子,是在父亲饭桌上的吵骂声里度过的,这让我这个长子,特别是上高中后十分反感。想不到眼下,父亲不在了,儿女们陪妈,还得模仿着父亲生前的口吻陪吵、陪骂。这倒算哪门子事嘛!
母亲和父亲同龄,不同的是,母亲在土疙瘩里刨食,父亲坐公路段办公室挣钱。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工分一两毛钱,我们家六七口子人,全靠念过中学的父亲养活。还有,爷爷去世早,几个单身的叔父,父亲得帮扶他们成家娶妻。父亲月工资53.41元,掰指头算算,村子里挣工资的,父亲差不多排前三。这便无意间助长了他的脾气,也或许生存压力太大,他动辄吼骂孩子,母亲也不例外。
那个时候,不仅粮食不够吃,煮饭的柴火也金贵得不得了。1970年的腊月底,父亲托人买了半车劈柴,整齐地码满山墙。初一早晨,母亲生火下饺子,她一边抽拉风箱,一边往灶火口塞满她扫来的麦草渣子、杨柳桐槐叶子,草屑灰尘在风箱的煽动下,落在母亲头上、脸上。待她把饺子盛到父亲面前,父亲开口便吼:“没眼色,劈柴不用,你要脏死一家子人呀!”立马逼着梳洗。水缸见底了,母亲找水桶,父亲恨咧咧夺过,径直去村口官井挑了两担……
两个人吵了大半辈子架,最少一周一次,时点选在饭桌上,多数是父亲高喉咙阔嗓门地吼骂母亲,母亲或低声解释反击,或夸张地“吧唧吧唧”,故意把吸溜浆水糊汤面的动静整得贼大,父亲的骂声像是油泼辣子姜葱蒜,让母亲吃得酣畅淋漓,不亦乐乎。
到了九十年代,父亲快退休了,他那个后勤科长的小官被有学历的年轻人顶换,本是情理之中的自然规律,不坐班,白领工资,多好的事啊!偏他想不开,屋里的饭桌上,不是弹嫌盐轻醋淡,就是斥责母亲火工不够,连个红薯都蒸不熟,百无一用,活在世上白白糟蹋粮食。这两句话,几乎成了父亲的口头禅……
2000年后,父亲快八十了,性子软了不少,偶尔在饭桌上,还是忍不住会骂母亲。只不过母亲忙着照看孙子外孙子们,两人离多聚少。这当口,父亲加入了诗词协会,忙着和一等儿老干部填词对句。接送孙子、外孙子的事,他老人家这个檀香木拐杖,我们晚辈们是轻易不敢使唤的。他想孙子外孙子了,或在我家坐坐,或到妹妹处吃饭,咋个都能行。
慢慢地,我发现父亲最想的其实还是母亲,但还是在饭桌上与母亲脸红脖胀地争高论低。某天,母亲在我家正做午饭,父亲来了,夹着个笔记本子,说是写了首诗,准备在市里参赛,坐饭桌先问孙子学习,待回复语数双百后,高兴地夸称:“好,好!活到老学到老,譬如爷爷八十岁了,还要坚持天天写首诗。”说着,话锋一转展开笔记本子,念道:“年届八十志不熊,诗词歌赋样样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我听出后两句是套用叶帅的诗,但还是被父亲的精神头感动得连连点赞。母亲把手工面端上桌子催饭,父亲推开碗——不急,不急。还在抓耳挠腮地憋后四句。母亲又催,不吃就黏一块了。“吃,吃!憨人就知道吃!”父亲骂着母亲,还在冥思苦想。母亲回怼道:“都快八十岁了,使那么大劲儿还能比过贾平凹不成!”父亲被母亲的话惊呆,他想不到他的文盲老伴还晓得贾平凹,他不知道其实儿子儿媳都是贾粉,耳濡目染的,母亲能不知晓商洛名人!他不知道他的“憨憨”老伴,给娃娃们讲说民间故事一套一套的,连孙子们都佩服地缠着奶奶不肯离去……他不知道,在外人眼里,母亲一贯伶牙俐齿,嘴头子上从没输给过谁。他知道,也许不知道,母亲因为爱,才选择了大半辈子的隐忍……
母亲的一句话让父亲刮目相看。
这以后,父亲在我家的饭桌上,似乎再没骂过母亲。母亲觉着了,一时间还有些不太习惯。
父母间温言暖语的日子仅仅五年,父亲88岁上毫无征兆地跌倒在地,突发脑溢血过世。一个月多点日子,一向身强骨硬的母亲突发脑梗,患上了老年痴呆。我和妹妹便不得不每每吃饭时,边“陪骂”,边哄着母亲进餐,骂语的重点词差不多就那三句:你是要脏死一家人哩吗?百无一用,活在世上白糟蹋粮食;没文化的憨憨云云。
那天,自乐班正排练,妹妹电话来了:“哥,妈不吃饭,这咋个办吗?”妹妹一次次打电话、发视频,我即刻告假,赶回乡下探母。果然,母亲傻傻地坐在沙发上,头发干菜叶子般黏扯凌乱,目光游离呆滞。饭桌小瓷碗里盛着挂面、荷包蛋,绿莹莹的菠菜,淡淡的葱丝、蒜茸洇染些许辣椒油,香味满屋氤氲,偏是母亲视而不见。
妹妹端起碗,挑起面条递往母亲嘴边,母亲扭头东墙,妹妹移步撵东,母亲又拧脸朝西……我接了碗筷,笑笑哄劝:“妈是要她大儿子的兰花手喂才吃对吧!”说着,挑面筷子夸张地绕个圆圈凑近母亲。“卟”地,母亲枯柴样的手指突兀地挡甩,断碎了的面条白虫似的爬我脸上、领口。我急了,忍不住冲她嚷:“你是要脏死一家人哩吗!”
母亲眼睛一亮,梦里突醒似的“嘿嘿嘿”笑着,端起碗大口大口咀嚼……母亲的反常让我们无奈、困惑。突然,想起来了,我刚才那句话,不正是父亲活着吃饭时常骂母亲的话吗?
母亲的一辈子,是在父亲饭桌上的吵骂声里度过的,这让我这个长子,特别是上高中后十分反感。想不到眼下,父亲不在了,儿女们陪妈,还得模仿着父亲生前的口吻陪吵、陪骂。这倒算哪门子事嘛!
母亲和父亲同龄,不同的是,母亲在土疙瘩里刨食,父亲坐公路段办公室挣钱。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工分一两毛钱,我们家六七口子人,全靠念过中学的父亲养活。还有,爷爷去世早,几个单身的叔父,父亲得帮扶他们成家娶妻。父亲月工资53.41元,掰指头算算,村子里挣工资的,父亲差不多排前三。这便无意间助长了他的脾气,也或许生存压力太大,他动辄吼骂孩子,母亲也不例外。
那个时候,不仅粮食不够吃,煮饭的柴火也金贵得不得了。1970年的腊月底,父亲托人买了半车劈柴,整齐地码满山墙。初一早晨,母亲生火下饺子,她一边抽拉风箱,一边往灶火口塞满她扫来的麦草渣子、杨柳桐槐叶子,草屑灰尘在风箱的煽动下,落在母亲头上、脸上。待她把饺子盛到父亲面前,父亲开口便吼:“没眼色,劈柴不用,你要脏死一家子人呀!”立马逼着梳洗。水缸见底了,母亲找水桶,父亲恨咧咧夺过,径直去村口官井挑了两担……
两个人吵了大半辈子架,最少一周一次,时点选在饭桌上,多数是父亲高喉咙阔嗓门地吼骂母亲,母亲或低声解释反击,或夸张地“吧唧吧唧”,故意把吸溜浆水糊汤面的动静整得贼大,父亲的骂声像是油泼辣子姜葱蒜,让母亲吃得酣畅淋漓,不亦乐乎。
到了九十年代,父亲快退休了,他那个后勤科长的小官被有学历的年轻人顶换,本是情理之中的自然规律,不坐班,白领工资,多好的事啊!偏他想不开,屋里的饭桌上,不是弹嫌盐轻醋淡,就是斥责母亲火工不够,连个红薯都蒸不熟,百无一用,活在世上白白糟蹋粮食。这两句话,几乎成了父亲的口头禅……
2000年后,父亲快八十了,性子软了不少,偶尔在饭桌上,还是忍不住会骂母亲。只不过母亲忙着照看孙子外孙子们,两人离多聚少。这当口,父亲加入了诗词协会,忙着和一等儿老干部填词对句。接送孙子、外孙子的事,他老人家这个檀香木拐杖,我们晚辈们是轻易不敢使唤的。他想孙子外孙子了,或在我家坐坐,或到妹妹处吃饭,咋个都能行。
慢慢地,我发现父亲最想的其实还是母亲,但还是在饭桌上与母亲脸红脖胀地争高论低。某天,母亲在我家正做午饭,父亲来了,夹着个笔记本子,说是写了首诗,准备在市里参赛,坐饭桌先问孙子学习,待回复语数双百后,高兴地夸称:“好,好!活到老学到老,譬如爷爷八十岁了,还要坚持天天写首诗。”说着,话锋一转展开笔记本子,念道:“年届八十志不熊,诗词歌赋样样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我听出后两句是套用叶帅的诗,但还是被父亲的精神头感动得连连点赞。母亲把手工面端上桌子催饭,父亲推开碗——不急,不急。还在抓耳挠腮地憋后四句。母亲又催,不吃就黏一块了。“吃,吃!憨人就知道吃!”父亲骂着母亲,还在冥思苦想。母亲回怼道:“都快八十岁了,使那么大劲儿还能比过贾平凹不成!”父亲被母亲的话惊呆,他想不到他的文盲老伴还晓得贾平凹,他不知道其实儿子儿媳都是贾粉,耳濡目染的,母亲能不知晓商洛名人!他不知道他的“憨憨”老伴,给娃娃们讲说民间故事一套一套的,连孙子们都佩服地缠着奶奶不肯离去……他不知道,在外人眼里,母亲一贯伶牙俐齿,嘴头子上从没输给过谁。他知道,也许不知道,母亲因为爱,才选择了大半辈子的隐忍……
母亲的一句话让父亲刮目相看。
这以后,父亲在我家的饭桌上,似乎再没骂过母亲。母亲觉着了,一时间还有些不太习惯。
父母间温言暖语的日子仅仅五年,父亲88岁上毫无征兆地跌倒在地,突发脑溢血过世。一个月多点日子,一向身强骨硬的母亲突发脑梗,患上了老年痴呆。我和妹妹便不得不每每吃饭时,边“陪骂”,边哄着母亲进餐,骂语的重点词差不多就那三句:你是要脏死一家人哩吗?百无一用,活在世上白糟蹋粮食;没文化的憨憨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