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以体系化市场化为引导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迈上新台阶
文章字数:6516
一、聚焦体系化推进,系统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体系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商洛立足市情实际,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四个关键点,紧扣物质供给、文化服务、调节服务、金融“四大属性”,依据农特产品等物质供给类产品价值依靠市场实现、旅游康养和公共文化服务类产品价值分别依靠市场和政府购买实现、完全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价值分别依靠政府补偿和政策性交易市场实现、基于担保物权的金融属性价值依靠金融市场实现“四类表现形式”,以破解核算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四个难题”为导向,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着手,建立顶层设计、机制建设、典型案例、工作成效四类长效实现机制,将生态资产存量与生态产品流量同步评估、生态产品供给与利用同步考量,推动生态资产—生态产品供给—生态产品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同步关联,并以群众增收入、企业增效益、政府有收益作为落脚点和评判标准,构建形成了聚焦“四个关键点”—紧扣“四大属性”—依据“四类表现形式”—破解“四个难题”—建立“四类长效实现机制”的“五个四”探索实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工作体系。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和努力,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聚焦市场化建设,开拓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坚持用市场化机制拓宽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把潜在的生态产品价值通过市场手段转化,提升生态资源的“造血”能力和运营效率,推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取得实效。
一是挖掘气候生态资源,提升生态综合价值。依托商洛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气候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创建了6个“中国天然氧吧县”、2个“中国气候宜居县”、3个“避暑旅游目的地”、塔云山云海、金丝峡红叶景观等国家级气候生态品牌矩阵,不断涵养气候生态“好价值”,创建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
二是搭建交易服务平台,拓宽市场化交易路径。制定了《商洛市生态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实施意见》,推动镇安、丹凤、商南三县成立了生态资产管理公司,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库,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的资产包,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运营管理平台,促进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本精准对接。
三是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促进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溢价。做大“山水商洛”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让“好山好水”为生态产品溢价增值,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提高农产品质量,做大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力打造“柞水木耳”“洛味缘”“源味山阳”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洛南核桃品牌价值达到30.68亿元,柞水木耳品牌价值达到30.42亿元,商洛香菇品牌价值达到18.51亿元。突出生态内涵,做响做靓康养区域公用品牌。着力培育商洛皇冠假日酒店、终南宿集、“国际慢城”等一批涵盖星级酒店、精品民宿等产品的特色康养IP。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做精做特生态景区品牌。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景区品质和旅游附加值,新创建国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2家,商州区、洛南县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是推动环境权益交易,撮合生态权属产品准市场化交易。组建生态环境权益价值交易试点研究小组,着力破解生态环境权益交易难题。商洛市完成首单CCER林业碳汇交易,交易二氧化碳减排量10万吨,总金额420万元;商洛电厂出售碳排放配额50万吨,交易金额3500多万元。
三、聚焦示范化带动,积极培育创新典型案例
为深入挖掘破解“四难问题”背后的一般规律和路径,商洛积极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培育形成了一批鲜活生动的创新典型案例,推动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
(一)聚焦物质供给价值,破解“变现难”,依托市场力量提高群众增收能力。
1.顶层设计。一是构建农特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健全“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质量监管体系,实现农特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质量可追溯。健全“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质量监管体系,实现农特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质量可追溯。二是完善农特产品标准体系。围绕“菌果药畜茶酒”等特色产业,发布团体标准2项、省级地方标准8项、市级地方标准26项,构建统一的标准、认证体系,确保农特产品质量。三是培育农特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筛选具有地域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农特产品,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区域公用品牌,促进农特产品溢价。
2.机制建设。在供给侧:引导农户、集体经济组织、生产企业等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推进产业化开发,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在需求侧:最大限度释放公众、企业、政府对于物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潜力,努力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变现”。
3.典型案例。商州食用菌产业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温润的气候,实现规模化、工厂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取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大化。“洛南豆腐”立足空气好、水质好、黄豆好、工艺好的优势,形成种植、加工、体验、餐饮、营销产业链,年产豆制品1.2万吨,产值超2亿元,带动1万余名群众增收。商南冷水鱼借助无污染、无公害的高山冷泉,发展冷水鱼养殖企业6家,养殖水面3万平方米,年产三文鱼等冷水鱼400余吨,年产值2000余万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600元以上。镇安程家川智慧水产养殖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山水,催生蟹稻田共生立体种养模式,使小龙虾、大闸蟹、岭沟贡米等生态产品效益倍增。商洛国蜂蜜水通过将秦岭山中的“好蜜”与“好水”完美结合,孕育出健康时尚饮品“国蜂蜜水”,将“好资源”变成“好产品”。
4.工作成效。商洛市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51个,87个特色农产品晋级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形成以“菌果药畜茶酒”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绿色有机农产品远销境内外,实现生态农产品增值。
(二)聚焦文化服务价值,破解“变现难”,最大程度发挥秦岭生态产品的文化价值。
1.顶层设计。一是制定实施《商洛市“十四五”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放大生态优势,构建“医、养、游、体、药、食”康养产业体系,打造中国康养之都。二是通过举办康养产业信息发布会、康养产业发展大会等,宣传推介康养产业优势特色,唱响“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三是在商洛学院挂牌成立康养产业研究院,整合政校企资源,为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提供智力支撑。四是编制《康养产业链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方案》,积极推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五是发展赛事体育经济,举办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等赛事,获得2024国际排联沙滩排球U19世界锦标赛举办权,打造全省赛事经济样板市,赋能康养产业发展。
2.机制建设。在供给侧:一是丰富生态旅游业态,推进品质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高A级景区创建,打造全季节特色旅游线路,推动旅游景区生态价值创新性转化。二是以健康医养、健康养老、健康文旅、健康体育、健康医药、健康食品“六大产业”为支撑,构建全生命周期康养产业体系,延长康养产品供应链。在需求侧:一是丰富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业态,精准宣传营销,提升公众体验感,不断提高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变现率;二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激励措施,让企业愿意落户、有动力创新,为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变现注入资本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潜能;三是厚植绿色生态本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遗产,确保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变现有“家底”。
3.典型案例。洛南县音乐小镇依托伶伦制乐等人文资源,打造集音乐观演、旅游康养、特色民宿等于一体的音乐主题小镇,推动音乐经济与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丹凤县金山康养城依托金山旅游度假区,打造医疗康养、旅居疗养、红酒养生、生态观光、文旅旅游五大板块,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商南县金丝峡以生态旅游提质增效为核心,以休闲体验度假为产品供给要素,深入打造5A级景区“金字”招牌,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山阳县陆家湾村推动乡土文化与农旅、文旅产品相融合,淬炼“和美康养地·恋恋陆家湾”农旅康养品牌,助力生态产品变现升值。柞水县通过创新“生态+”模式,打造了孝义文化体验园,实现生态和文化有机融合、双向溢价。镇安县旬河水乡农旅融合产业园充分激活罗家营村的生态旅游、绿色农业、人文风情等资源,打造生态和美康养地、秦岭绿心小江南。商洛气候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通过深挖气候生态资源,发展气候康养经济,形成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商洛模式”。
4.工作成效。一是朱家湾入选联合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秦岭康养清凉之旅等4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商洛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覆盖。二是音乐小镇等9个景区、镇安云盖寺等11个镇获评“国家级森林康养建设试点基地”,实现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区全覆盖。三是商洛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成为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深呼吸之都”地级市。
(三)聚焦调节服务价值,破解“核算难”和“交易难”,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聚焦完全公共产品价值,破解“核算难”,探索纵向横向转移支付渠道。
(1)顶层设计。一是建立GEP核算评估机制。编制了《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建成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实现一个度量标准、一个信息库、一个展示平台、一键自动核算,有效破解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难”问题。经核算,商洛市GEP达到3132亿元。二是启动GEP考核。出台《GEP年度综合考评办法》,实施GDP、GEP双考核、双评估。
(2)机制建设。在供给侧: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增加生态调节服务能力和价值。在需求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中央及省上纵向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津陕协作等跨区域横向转移支付,实现调节服务价值。
(3)典型案例。丹凤县探索建立GEP考核机制,通过正向激励与底线约束相结合,引领全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纵深推进。中心城区实施“两河七沟峪”水生态修复治理,一体推进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水资源系统修复治理,呈现“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新面貌。柞水县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将废弃矿山转化为农用地、林地和草地,实现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商南县黑漆河上游流域生态治理,通过“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的综合措施,将荒山蝶变为生态茶园,带动黑漆河流域五个村经济发展,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
(4)收获成效。一是全市生态资源储蓄更加丰富,生态产业化深入推进,生态调节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绿色生态的价值进一步发挥。二是商州、柞水、山阳、镇安通过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2.聚焦准公共产品价值,破解“交易难”,探索生态资源权益交易。
(1)顶层设计。一是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受益”的原则,推动GEP核算结果与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挂钩,促进生态保护治理和生态价值转化。二是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等上位政策,倡导全社会节约能源、控制污染物排放等行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推动法院、检察院、公安、林业等单位,建立“碳汇赔偿”司法联动机制。
(2)机制建设。在供给侧:探索推进碳汇、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环境权属指标市场化交易。在需求侧:积极对接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有购买需求的企业,推动实现交易。
(3)典型案例。一是商洛市交投公司与中碳(福建)生态科技公司达成10万吨林业碳汇合作,实现交易额420万元。丹凤县16.35万亩VCS碳汇交易完成公示。二是商洛电厂出售结余的碳排放配额50万吨,交易金额3500余万元。三是柞水县实施“引乾济石”工程,每年获得西安市调水生态补偿120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四是商州区推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绿色建材与绿水青山的双向奔赴。五是洛南县法院针对一处涉案林地遭到严重毁损,固碳等生态调节服务功能明显减弱,判处由被告人赔偿林地碳汇价值损失28578.99元,形成生态损害赔偿与司法衔接机制。
(4)收获成效。一是商洛市创建省级绿色制造企业1家,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7个,市级绿色学校24所、绿色医院17个、绿色家庭示范户119户,新建绿色建筑比率89.6%,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二是推进矿山“五化”建设,创建国家绿色矿山1家,申报省级绿色矿山5家,纳入市级绿色矿山建设项目库16个,促进矿产资源绿色内涵式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4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第一。四是持续推进尾矿资源绿色化、产业化、高值化综合利用,举办第三届全国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创新论坛,全市发展尾矿利用企业93家,消纳尾矿资源6300万吨。五是商洛市建成垃圾发电一期项目,设计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日,装机容量25兆瓦。
(四)聚焦金融属性价值,破解“抵押难”,发挥生态产品的“金融属性”效益。
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新路径,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创新金融产品,开辟新领域,激活生态资产的“绿色金融”属性,有效破解“抵押难”问题。
1.顶层设计。一是出台了《生态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建设运营实施意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促进优势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二是制定了《关于创新推行“生态贷”,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施意见》,在金融机构推行“生态贷”,通过优化评估授信、降成本控风险、简化贷款流程等六大举措,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2.机制建设。在供给侧:引导金融、保险、融资担保等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创新,简化手续及审批流程,丰富融资选择。在需求侧:引导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公众、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良好的信用口碑,提高生产经营收益,切实规避融资风险。
3.典型案例。人行商洛市分行通过创新推行优化绿色金融供给、优推生态金融产品、优控信贷融资成本、优配政策保障要素“四优”工作措施,用足碳减排、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支持商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4.收获成效。商洛市以企业、农户、集体经济组织融资需求为突破口,着力做好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等“文章”,创新推行“生态贷”,开发核桃贷、茶农贷、木耳贷、两山贷等产品10个,2023年发放“生态贷”15.6亿元,极大激活了生态产品的金融属性,有效破解了申贷程序多、授信额度小、贷款成本高等难题,有力促进了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转化。
四、聚焦制度化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项探索性创新性非常强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商洛市坚持系统谋划,依靠强有力的制度稳步推进,激励引导全社会形成共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良好氛围。
(一)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建立“1+11”协调推进机制,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专班,设立由市级领导牵头的11个专项小组,高位推动试点工作。
(二)建立任务清单制度。市委、市政府出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年度重点任务清单》等,多维度明确推进举措,构建起任务明确、责任清晰、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
(三)建立月度推进机制。召开县区委书记重点工作月度推进会,将试点工作作为县区委书记必须汇报的内容,引导县区跟进。县区均建立组织领导、协调落实机制,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四)建立资金支持机制。设立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专项支持资金,探索建立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稳步推进。
(五)建立评价考核机制。推行GDP、GEP双考核、双评价,形成清晰、精准的GEP提升导向,引导全市形成以生态保护为先、抢抓绿色发展机遇的行动自觉。
(六)建立宣传引导机制。举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论坛、中国天然氧吧产业发展大会、气象赋能高质量发展论坛等,结合传统与新兴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和创新成果,形成市级主导、县区跟进、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下一步,商洛将围绕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深入探索生态系统“永续化”利用、完善绿水青山“可量化”体系、拓展生态资源“金融化”渠道、扩大生态产品“市场化”营销、走好生态产业“多元化”路径、加强生态产品“系统化”研究,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取得新成效,继续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贡献“商洛经验”。
(商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供稿/图)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商洛立足市情实际,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四个关键点,紧扣物质供给、文化服务、调节服务、金融“四大属性”,依据农特产品等物质供给类产品价值依靠市场实现、旅游康养和公共文化服务类产品价值分别依靠市场和政府购买实现、完全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价值分别依靠政府补偿和政策性交易市场实现、基于担保物权的金融属性价值依靠金融市场实现“四类表现形式”,以破解核算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四个难题”为导向,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着手,建立顶层设计、机制建设、典型案例、工作成效四类长效实现机制,将生态资产存量与生态产品流量同步评估、生态产品供给与利用同步考量,推动生态资产—生态产品供给—生态产品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同步关联,并以群众增收入、企业增效益、政府有收益作为落脚点和评判标准,构建形成了聚焦“四个关键点”—紧扣“四大属性”—依据“四类表现形式”—破解“四个难题”—建立“四类长效实现机制”的“五个四”探索实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工作体系。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和努力,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聚焦市场化建设,开拓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坚持用市场化机制拓宽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把潜在的生态产品价值通过市场手段转化,提升生态资源的“造血”能力和运营效率,推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取得实效。
一是挖掘气候生态资源,提升生态综合价值。依托商洛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气候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创建了6个“中国天然氧吧县”、2个“中国气候宜居县”、3个“避暑旅游目的地”、塔云山云海、金丝峡红叶景观等国家级气候生态品牌矩阵,不断涵养气候生态“好价值”,创建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
二是搭建交易服务平台,拓宽市场化交易路径。制定了《商洛市生态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实施意见》,推动镇安、丹凤、商南三县成立了生态资产管理公司,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项目库,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的资产包,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运营管理平台,促进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本精准对接。
三是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促进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溢价。做大“山水商洛”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让“好山好水”为生态产品溢价增值,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提高农产品质量,做大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力打造“柞水木耳”“洛味缘”“源味山阳”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洛南核桃品牌价值达到30.68亿元,柞水木耳品牌价值达到30.42亿元,商洛香菇品牌价值达到18.51亿元。突出生态内涵,做响做靓康养区域公用品牌。着力培育商洛皇冠假日酒店、终南宿集、“国际慢城”等一批涵盖星级酒店、精品民宿等产品的特色康养IP。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做精做特生态景区品牌。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景区品质和旅游附加值,新创建国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2家,商州区、洛南县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是推动环境权益交易,撮合生态权属产品准市场化交易。组建生态环境权益价值交易试点研究小组,着力破解生态环境权益交易难题。商洛市完成首单CCER林业碳汇交易,交易二氧化碳减排量10万吨,总金额420万元;商洛电厂出售碳排放配额50万吨,交易金额3500多万元。
三、聚焦示范化带动,积极培育创新典型案例
为深入挖掘破解“四难问题”背后的一般规律和路径,商洛积极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培育形成了一批鲜活生动的创新典型案例,推动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
(一)聚焦物质供给价值,破解“变现难”,依托市场力量提高群众增收能力。
1.顶层设计。一是构建农特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健全“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质量监管体系,实现农特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质量可追溯。健全“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质量监管体系,实现农特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质量可追溯。二是完善农特产品标准体系。围绕“菌果药畜茶酒”等特色产业,发布团体标准2项、省级地方标准8项、市级地方标准26项,构建统一的标准、认证体系,确保农特产品质量。三是培育农特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筛选具有地域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农特产品,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区域公用品牌,促进农特产品溢价。
2.机制建设。在供给侧:引导农户、集体经济组织、生产企业等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推进产业化开发,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在需求侧:最大限度释放公众、企业、政府对于物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潜力,努力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变现”。
3.典型案例。商州食用菌产业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温润的气候,实现规模化、工厂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取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大化。“洛南豆腐”立足空气好、水质好、黄豆好、工艺好的优势,形成种植、加工、体验、餐饮、营销产业链,年产豆制品1.2万吨,产值超2亿元,带动1万余名群众增收。商南冷水鱼借助无污染、无公害的高山冷泉,发展冷水鱼养殖企业6家,养殖水面3万平方米,年产三文鱼等冷水鱼400余吨,年产值2000余万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600元以上。镇安程家川智慧水产养殖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山水,催生蟹稻田共生立体种养模式,使小龙虾、大闸蟹、岭沟贡米等生态产品效益倍增。商洛国蜂蜜水通过将秦岭山中的“好蜜”与“好水”完美结合,孕育出健康时尚饮品“国蜂蜜水”,将“好资源”变成“好产品”。
4.工作成效。商洛市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51个,87个特色农产品晋级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形成以“菌果药畜茶酒”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绿色有机农产品远销境内外,实现生态农产品增值。
(二)聚焦文化服务价值,破解“变现难”,最大程度发挥秦岭生态产品的文化价值。
1.顶层设计。一是制定实施《商洛市“十四五”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放大生态优势,构建“医、养、游、体、药、食”康养产业体系,打造中国康养之都。二是通过举办康养产业信息发布会、康养产业发展大会等,宣传推介康养产业优势特色,唱响“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品牌。三是在商洛学院挂牌成立康养产业研究院,整合政校企资源,为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提供智力支撑。四是编制《康养产业链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方案》,积极推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五是发展赛事体育经济,举办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等赛事,获得2024国际排联沙滩排球U19世界锦标赛举办权,打造全省赛事经济样板市,赋能康养产业发展。
2.机制建设。在供给侧:一是丰富生态旅游业态,推进品质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高A级景区创建,打造全季节特色旅游线路,推动旅游景区生态价值创新性转化。二是以健康医养、健康养老、健康文旅、健康体育、健康医药、健康食品“六大产业”为支撑,构建全生命周期康养产业体系,延长康养产品供应链。在需求侧:一是丰富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业态,精准宣传营销,提升公众体验感,不断提高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变现率;二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激励措施,让企业愿意落户、有动力创新,为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变现注入资本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潜能;三是厚植绿色生态本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遗产,确保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变现有“家底”。
3.典型案例。洛南县音乐小镇依托伶伦制乐等人文资源,打造集音乐观演、旅游康养、特色民宿等于一体的音乐主题小镇,推动音乐经济与文旅、康养产业深度融合。丹凤县金山康养城依托金山旅游度假区,打造医疗康养、旅居疗养、红酒养生、生态观光、文旅旅游五大板块,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商南县金丝峡以生态旅游提质增效为核心,以休闲体验度假为产品供给要素,深入打造5A级景区“金字”招牌,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山阳县陆家湾村推动乡土文化与农旅、文旅产品相融合,淬炼“和美康养地·恋恋陆家湾”农旅康养品牌,助力生态产品变现升值。柞水县通过创新“生态+”模式,打造了孝义文化体验园,实现生态和文化有机融合、双向溢价。镇安县旬河水乡农旅融合产业园充分激活罗家营村的生态旅游、绿色农业、人文风情等资源,打造生态和美康养地、秦岭绿心小江南。商洛气候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通过深挖气候生态资源,发展气候康养经济,形成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商洛模式”。
4.工作成效。一是朱家湾入选联合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秦岭康养清凉之旅等4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商洛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覆盖。二是音乐小镇等9个景区、镇安云盖寺等11个镇获评“国家级森林康养建设试点基地”,实现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区全覆盖。三是商洛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成为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深呼吸之都”地级市。
(三)聚焦调节服务价值,破解“核算难”和“交易难”,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聚焦完全公共产品价值,破解“核算难”,探索纵向横向转移支付渠道。
(1)顶层设计。一是建立GEP核算评估机制。编制了《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建成生态产品价值与碳汇评估平台,实现一个度量标准、一个信息库、一个展示平台、一键自动核算,有效破解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难”问题。经核算,商洛市GEP达到3132亿元。二是启动GEP考核。出台《GEP年度综合考评办法》,实施GDP、GEP双考核、双评估。
(2)机制建设。在供给侧: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增加生态调节服务能力和价值。在需求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中央及省上纵向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津陕协作等跨区域横向转移支付,实现调节服务价值。
(3)典型案例。丹凤县探索建立GEP考核机制,通过正向激励与底线约束相结合,引领全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纵深推进。中心城区实施“两河七沟峪”水生态修复治理,一体推进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水资源系统修复治理,呈现“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新面貌。柞水县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将废弃矿山转化为农用地、林地和草地,实现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商南县黑漆河上游流域生态治理,通过“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的综合措施,将荒山蝶变为生态茶园,带动黑漆河流域五个村经济发展,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
(4)收获成效。一是全市生态资源储蓄更加丰富,生态产业化深入推进,生态调节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绿色生态的价值进一步发挥。二是商州、柞水、山阳、镇安通过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2.聚焦准公共产品价值,破解“交易难”,探索生态资源权益交易。
(1)顶层设计。一是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受益”的原则,推动GEP核算结果与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挂钩,促进生态保护治理和生态价值转化。二是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等上位政策,倡导全社会节约能源、控制污染物排放等行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推动法院、检察院、公安、林业等单位,建立“碳汇赔偿”司法联动机制。
(2)机制建设。在供给侧:探索推进碳汇、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环境权属指标市场化交易。在需求侧:积极对接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有购买需求的企业,推动实现交易。
(3)典型案例。一是商洛市交投公司与中碳(福建)生态科技公司达成10万吨林业碳汇合作,实现交易额420万元。丹凤县16.35万亩VCS碳汇交易完成公示。二是商洛电厂出售结余的碳排放配额50万吨,交易金额3500余万元。三是柞水县实施“引乾济石”工程,每年获得西安市调水生态补偿120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四是商州区推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绿色建材与绿水青山的双向奔赴。五是洛南县法院针对一处涉案林地遭到严重毁损,固碳等生态调节服务功能明显减弱,判处由被告人赔偿林地碳汇价值损失28578.99元,形成生态损害赔偿与司法衔接机制。
(4)收获成效。一是商洛市创建省级绿色制造企业1家,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7个,市级绿色学校24所、绿色医院17个、绿色家庭示范户119户,新建绿色建筑比率89.6%,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二是推进矿山“五化”建设,创建国家绿色矿山1家,申报省级绿色矿山5家,纳入市级绿色矿山建设项目库16个,促进矿产资源绿色内涵式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4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第一。四是持续推进尾矿资源绿色化、产业化、高值化综合利用,举办第三届全国尾矿综合利用产业创新论坛,全市发展尾矿利用企业93家,消纳尾矿资源6300万吨。五是商洛市建成垃圾发电一期项目,设计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日,装机容量25兆瓦。
(四)聚焦金融属性价值,破解“抵押难”,发挥生态产品的“金融属性”效益。
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新路径,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创新金融产品,开辟新领域,激活生态资产的“绿色金融”属性,有效破解“抵押难”问题。
1.顶层设计。一是出台了《生态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建设运营实施意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促进优势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二是制定了《关于创新推行“生态贷”,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施意见》,在金融机构推行“生态贷”,通过优化评估授信、降成本控风险、简化贷款流程等六大举措,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2.机制建设。在供给侧:引导金融、保险、融资担保等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创新,简化手续及审批流程,丰富融资选择。在需求侧:引导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公众、集体经济组织建立良好的信用口碑,提高生产经营收益,切实规避融资风险。
3.典型案例。人行商洛市分行通过创新推行优化绿色金融供给、优推生态金融产品、优控信贷融资成本、优配政策保障要素“四优”工作措施,用足碳减排、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支持商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4.收获成效。商洛市以企业、农户、集体经济组织融资需求为突破口,着力做好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等“文章”,创新推行“生态贷”,开发核桃贷、茶农贷、木耳贷、两山贷等产品10个,2023年发放“生态贷”15.6亿元,极大激活了生态产品的金融属性,有效破解了申贷程序多、授信额度小、贷款成本高等难题,有力促进了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转化。
四、聚焦制度化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项探索性创新性非常强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商洛市坚持系统谋划,依靠强有力的制度稳步推进,激励引导全社会形成共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良好氛围。
(一)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建立“1+11”协调推进机制,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专班,设立由市级领导牵头的11个专项小组,高位推动试点工作。
(二)建立任务清单制度。市委、市政府出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年度重点任务清单》等,多维度明确推进举措,构建起任务明确、责任清晰、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
(三)建立月度推进机制。召开县区委书记重点工作月度推进会,将试点工作作为县区委书记必须汇报的内容,引导县区跟进。县区均建立组织领导、协调落实机制,积极探索有效路径。
(四)建立资金支持机制。设立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专项支持资金,探索建立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稳步推进。
(五)建立评价考核机制。推行GDP、GEP双考核、双评价,形成清晰、精准的GEP提升导向,引导全市形成以生态保护为先、抢抓绿色发展机遇的行动自觉。
(六)建立宣传引导机制。举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论坛、中国天然氧吧产业发展大会、气象赋能高质量发展论坛等,结合传统与新兴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和创新成果,形成市级主导、县区跟进、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下一步,商洛将围绕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深入探索生态系统“永续化”利用、完善绿水青山“可量化”体系、拓展生态资源“金融化”渠道、扩大生态产品“市场化”营销、走好生态产业“多元化”路径、加强生态产品“系统化”研究,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取得新成效,继续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贡献“商洛经验”。
(商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供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