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全力做大做强双孢菇产业
文章字数:1041
本报讯 (通讯员 王媛 张高)4月17日,笔者来到苏陕协作项目许家塬村食用菌产业园,一个个破土而出的双孢菇像密密麻麻的“小白伞”,挤在秸秆等农作物制成的培养基上,七八天后它们将被采收加工,跨洋过海走向国际市场。据了解,2023年,丹凤县双菇出口创汇4283万元人民币,销售额突破1亿元。
近年来,丹凤县把双孢菇产业作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一环,持续在基地建设、技术改进、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大投入,构建全产业链条,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丹凤县委、县政府联合企业,大力构建集菌种研发、基质制作、工厂化生产、多类型加工、产品研发、外贸出口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邀请行业专家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和企业种植经营风险,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全县建成双孢菇传统大棚432个、工厂化生产菇房64间、爱尔兰棚40个。
丹凤县探索“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直供+外贸”新发展模式,实施产业链龙头企业引育工程,先后培育陕西夏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丹凤县永福工贸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夏雨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3家,发展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15家、食用菌合作社30家。围绕品种选育、菌种生产、栽培管理、产品加工等方面,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杜双田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担任顾问,邀请河南、河北等地的15名技术员开展指导,成立双孢菇菌种研发中心、产品检测实验室,开发双孢菇产品25种,注册秦姑源、佳梦兴等商标18个,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发挥雨丹协作机制优势,以南京为中心,拓展江浙沪市场,通过“双孢菇基地+收购网点+物流配送”模式,建立稳定直销渠道,让丹凤双孢菇走上了江浙沪百姓的餐桌。
该县把双孢菇纳入县级重点产业,谋划双孢菇产业园区建设、技术改进等方面重点项目,通过中央和省上资金支持,建设双孢菇种植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精深加工生产线,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园区1个、百万袋食用菌生产基地5个。建立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制度,每亩双孢菇种植补助1000元。投入苏陕协作资金1000万元,强化设施设备建设,实现双孢菇(草菇)种植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全程人工环境控制,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双孢菇产量由年产3.2万吨增加到4.6万吨。
丹凤县积极构建“基肥—鲜菇—有机肥—农作物(水果)—秸秆—基肥”的双孢菇产业链循环利用体系,将畜禽养殖每年产生的5.5万吨粪便、8万吨农作物秸秆制成双孢菇生产基肥,双孢菇生产后的菌糠加工成腐熟有机肥,替代化肥用于水果、蔬菜等种植业,年生产有机肥5万吨以上,提高了全县22万亩农作物、果园生态化水平。
近年来,丹凤县把双孢菇产业作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一环,持续在基地建设、技术改进、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大投入,构建全产业链条,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丹凤县委、县政府联合企业,大力构建集菌种研发、基质制作、工厂化生产、多类型加工、产品研发、外贸出口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邀请行业专家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和企业种植经营风险,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全县建成双孢菇传统大棚432个、工厂化生产菇房64间、爱尔兰棚40个。
丹凤县探索“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直供+外贸”新发展模式,实施产业链龙头企业引育工程,先后培育陕西夏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丹凤县永福工贸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夏雨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3家,发展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15家、食用菌合作社30家。围绕品种选育、菌种生产、栽培管理、产品加工等方面,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杜双田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担任顾问,邀请河南、河北等地的15名技术员开展指导,成立双孢菇菌种研发中心、产品检测实验室,开发双孢菇产品25种,注册秦姑源、佳梦兴等商标18个,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发挥雨丹协作机制优势,以南京为中心,拓展江浙沪市场,通过“双孢菇基地+收购网点+物流配送”模式,建立稳定直销渠道,让丹凤双孢菇走上了江浙沪百姓的餐桌。
该县把双孢菇纳入县级重点产业,谋划双孢菇产业园区建设、技术改进等方面重点项目,通过中央和省上资金支持,建设双孢菇种植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精深加工生产线,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园区1个、百万袋食用菌生产基地5个。建立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制度,每亩双孢菇种植补助1000元。投入苏陕协作资金1000万元,强化设施设备建设,实现双孢菇(草菇)种植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全程人工环境控制,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双孢菇产量由年产3.2万吨增加到4.6万吨。
丹凤县积极构建“基肥—鲜菇—有机肥—农作物(水果)—秸秆—基肥”的双孢菇产业链循环利用体系,将畜禽养殖每年产生的5.5万吨粪便、8万吨农作物秸秆制成双孢菇生产基肥,双孢菇生产后的菌糠加工成腐熟有机肥,替代化肥用于水果、蔬菜等种植业,年生产有机肥5万吨以上,提高了全县22万亩农作物、果园生态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