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贫瘠土地开出希望之花
本报见习记者 孙远飞 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717
清晨,远远望去,覆盖地膜的烤烟地在云雾间散发着希望的光芒。

  镇安县永乐街道山海村山高路险,山峰连绵起伏,地势纵横错杂,公路往往需要过山谷,绕曲道,隔山对望,看似近而实远。今年26岁的闫龙剑就出生在这个秦岭深处的小山村。
  扎根乡村为乡亲
  4月2日,闫龙剑指着家门口的大山,向记者谈起回家乡发展的初衷。山海村山大沟深,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贫困。为了脱离贫困,闫龙剑同龄的青年基本外出了,村里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闫龙剑说:“我放不下年迈的父母,也舍不得远走,是这里的山山水水滋养了我,我想留在家乡,想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实践在家乡的土地上。”
  自返乡以来,他一边投身村上各项工作,一边立足特色产业发展。2017年6月,他从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毕业后,毅然回到了家乡。2018年5月,他被聘为镇安县月河镇菩萨殿村大学生到村工作者;2020年1月至今,他一直担任永乐街道山海村大学生到村工作者、支部委员,负责村里乡村振兴及安全饮水相关业务;2020年到2021年,他还兼任了村文书,村上青年人少之又少,很多报表都是他在做。他尽职尽责,永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黄开海夸赞他:“这小伙子现在是我们村上的典型人物,工作认真负责,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去发展产业搞得也是有声有色。”
   田间地头搞研究
  作为一名大学生到村工作者,闫龙剑以身作则,率先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老百姓致富的产业路,避免老百姓走弯路。据闫龙剑介绍,他从2016年大学寒假开始学种天麻,2017年开始研究有性繁殖育种技术。起初,该项技术不外传,特别是在人工授粉及萌发阶段屡屡受阻,连续两年他都失败了,但他从不放弃,不断通过书籍、网络,以及请教同行前辈,将从各个渠道学来的知识不断加以实践,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去种植基地实践研究,从19岁到26岁,在这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里,他忙碌地穿梭在山海村的乡间小道上,在岁月中不断成长,在实践中成功掌握了天麻有性繁殖育种技术,并探索出室内框栽、箱栽、无土栽培等技术。
  通过多年实践实验,他还探索出“天麻+猪苓+魔芋”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收益。他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在家乡的大地上当起了“生物研究员”。
  兴办产业带民富
  如今,闫龙剑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这离不开他灵活的头脑也和吃苦耐劳的品质。闫龙剑小时候家里就种烤烟,从2020年起,闫龙剑将家里烤烟种植面积扩大30多亩,年均收入10万多元。闫龙剑憨厚地说:“我一直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大家都知道种植烤烟辛苦,而我的主要收入靠的是烤烟,种烤烟时我早上5点多起床,去帮几个小时忙,8点多到村上,下午下班了,从6点一直干到晚上11点多。”闫龙剑带领家人,用勤劳的双手努力奋斗、增收致富。
  成功背后也满是辛酸。“2020年,我种植天麻失败了,村上工作事务烦琐,产业投资失败让我有点心灰意冷。”闫龙剑回想起人生的低谷期,对记者说起了那段辛酸的日子,“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爸说‘我搞啥啥不成,只有亏钱一条路’。”当时,村里也传来质疑的声音,大学生回来做农活不是大材小用了吗?闫龙剑心里特别难受,但他想到父亲是典型的嘴硬心软,在他种植天麻和烤烟农务繁忙时节一直都在打下手,默默地支持他。母亲褚付梅总在安慰他:“万事开头难,慢慢来,不急,大不了咱们出去上个班也能养活自己。”父母的默默支持让他不断坚持。
  风雨中也有暖阳。2020年,妻子生了一对双胞胎,有了孩子后,妻子就在家里给他帮忙。说到妻子和孩子,闫龙剑眼里全是笑意,他说:“我去年还给妻子开了个超市,收益还不错,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地变得更好了。”
  同年,闫龙剑创办了镇安县小剑家庭农场,以家庭经营为单位,发展特色产业天麻5亩、猪苓5亩、魔芋5亩、连翘10亩、白及5亩、苍术5亩,发展中蜂养殖50箱;年均解决就近务工5户10人,实现年平均带动户增收5000多元。在闫龙剑老家的后山上,摆放了50多个蜂箱。闫龙剑说:“现在中华蜂蜜市场行情特别好,100多公斤蜂蜜在抖音、‘一亩田’等网络平台上不到一个星期就卖完了,净收入两万多块钱。”
  看着眼前花间忙碌的蜜蜂,闫龙剑说:“我从不后悔扎根家乡,未来更值得期待。在别人眼里,这只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但对我来说,只要我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我相信家乡也会变成支撑村民共同富裕的经济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