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兴农路上的“新农人”
本报记者 胡 蝶
文章字数:1340
    余之超检查木耳生长情况

  “党和政府给了我至高无上的荣誉,那我也必须懂得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奉献。”4月28日,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余之超告诉记者。创业多年,在“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双带农村致富青年”等一系列荣誉的背后,余之超从未忘记自己当好致富带头人的重任。
  余之超于2014年创办的秦绿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镇安县中小企业孵化园,是集研发、栽培、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科技研发型中小企业,主营云盖寺挂面和镇安木耳。
  创业初期,余之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刚生产出来的挂面好好的,放过一段时间后却开始有刺鼻的味道。后来咨询专业人士才知道,当时的面粉会根据市场需求,不同程度地添加增筋剂、增白剂,这些添加剂一般保质期在3个月,3个月后就会挥发,挥发后影响面条的质量和口感,也会有刺鼻的味道。余之超思考良久,决定自己动手创新研发。因为挂面是纯手工制作,工序复杂。她起早贪黑,带着公司的6名员工花费了10个月时间,历经了3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做出了胚芽挂面,并申请了专利。
  而公司包装销售的木耳,最初是从东北购进的,镇安当地并没有大规模种植。木耳需要生长在昼夜温差大、水源纯净、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这些秦岭山区正好适合。2014年,余之超联系了东北几个生物研究所开始研发木耳品种,并选定了镇安县云盖寺镇西华村小木岭作为实验基地。小木岭因高寒远近闻名,村里土地极其稀缺,上下四十里的山沟非常狭窄,但这里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每立方米的负氧离子有6万多,还有1000多年的红豆杉,是个“天然氧吧”。进村的便道只能到山脚下,余之超顺着河边攀爬到山顶,在离山顶两公里的一块开阔地确定了种植基地。
  2018年,余之超又带领团队设计出了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让仅有的土地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已有的种植设施和技术,依照木耳自然生长环境,使木耳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了双丰收。经过测算,制作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成本,还比大棚吊袋式种植设施成本降低30%以上,架上菌袋可以达到360度的旋转,摆脱了吊袋木耳不方便移动的束缚,让菌袋在阳光下接受光照和充足的水分滋润,使木耳产量提高30%以上。
  在奋斗的路上,余之超从未停下过学习的脚步。2023年初,她参加了浙大的“头雁”培训,充实专业知识后,和团队重新定位,选准了较为偏僻的云盖寺镇西洞村,打造自己的有机农场,筹划着做出个有机木耳村、有机挂面村,同时农场也准备多元化发展,从种植有机小麦玉米,做成有机面粉、挂面,麸皮、玉米养绿色生态跑山鸡、制作木耳菌袋,鸡粪和废菌包做成有机肥用来种植小麦、玉米,形成一个闭环产业链。在不懈地努力之下,公司有了制种制袋厂,有了种植木耳的家庭农场,有了木耳生产标准化加工厂,有了冷链物流库,实现了集产品育种、种植、采摘、晾晒、低温储存、初种加工、低温运输、网络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他们还在大坪庙沟村的光伏下种植了100亩的塔架木耳,成为农光互补发展产业的又一典型成功案例,不但节约了土地,做到了不和粮食争地,还提高了木耳的产量和质量。
  2020年,余之超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提及此项殊荣,余之超谦虚又自信地说:“获得劳模称号对我来说是鼓励也是鞭策。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我愿意和更多的青年人坚守农村,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动乡亲们走向富裕,续写新农人的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