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真情解开“千千结”
本报通讯员 匡培印 辛恒卫
文章字数:1106
  近日,在镇安县青铜关镇铜关村民事调解工作室,笔者见到了商洛市“十佳人民调解员”,铜关村党支部书记、调委会主任卢进明。
  “在我们农村,当一个人民调解员就像当一个篾匠,不管多杂多乱的竹条条,最后都要理顺,编成一个圆满的筐筐。”黝黑的面庞、憨厚的笑容,提起人民调解工作,今年58岁的卢进明如是说。
  从2008年1月起,作为铜关村党支部书记的卢进明兼任了村里的调委会主任。“他是个热心人,群众基础好,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平时处事公道又有威信,群众都信服他。”镇安县司法局青铜关司法所所长朱承玺说。
  铜关村地处青铜关镇集镇,全村480多户1710多人,高速路穿村而过,人流量大,社情复杂。“乡村的调解工作繁杂,常有土地纠纷、家庭纠纷和赡养老人问题。能当场解决的不太多,多数时候,调解成功一个,需要多次走访沟通。”提起调解工作,卢进明如数家珍。
  5年前,村民杨某生、杨某林兄弟俩合伙盖了两间房。后来,双方都有了媳妇成了家,双方都为两间房屋的居住权争吵不息,甚至大打出手。为了避免事态恶化,卢进明两次把兄弟俩叫到村调解室,详细了解情况,讲道理、说法规,寻求解决办法。最终,卢进明又邀请兄弟俩原所在地的月星村调委会调解员联合调解,通过建房成本核算,最后达成协议,由杨某生付给杨某林5000元当初建房差额,并确定了兄弟俩居住房屋的权属,化解了兄弟矛盾,避免了一起兄弟反目恶性事态的发生。
  铜关村村民余某德因10多年前女儿余某兰出走杳无音信,为了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通过村、组干部见证,其与村民陈某达成了赡养协议。当时约定,余某德由陈某赡养,其名下的两间房屋继承权归陈某。然而6年前,余某德的女儿余某兰突然回到家里,将他接去外地居住,其间一直未与村上有任何联系。直到2023年5月,余某兰回到村上要求继承父亲生前留下的两间房屋,因此,与陈某继承权产生了矛盾。一时间,陈某与余某兰争吵不休,余某兰与陈某找到了村调委会寻求解决办法。卢进明根据协议约定,反复讲情、说理、释法,经过多个回合调解,陈某在余某兰不在家时,为其父亲余某德尽了多年赡养责任,两间房屋各自继承一间,因余某兰不在本村居住,协议将余某兰应继承一间房屋折合人民币4万元,由陈某当场支付给余某兰,两间房屋所有权永久归陈某所有,化解了矛盾,达成了和解协议。
  “既能快刀斩乱麻,也会慢工出细活,土言土语解疙瘩,法言法语说问题。”这是村民对卢进明的评价。
  “农村大多数还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群众有矛盾纠纷,及时到现场,及时给化解,问题就能解决。”卢进明说。
  从事调解工作16年来,卢进明义务化解矛盾纠纷无数,调解各类纠纷300多件,调解成功率99.5%以上。2021年以来,卢进明被商洛市评为“十佳人民调解员”“商洛好人”和县、镇“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