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做一盏灯,照亮孩子前行路
本报见习记者 孙远飞
文章字数:1416
徐庭东(中)与学生沟通交流

  伴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微风吹起飘扬的国旗,他的青春伴随着阵阵铃声与读书声在秦岭南麓闪闪发光。他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也是2008年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2009年7月1日《西安日报》七一特刊“平凡岗位 党徽闪亮”《自强不息求学路》的专题人物,他叫徐庭东。
  1984年,徐庭东出生在柞水县柴庄乡银川村。虽然他的母亲是一个小儿麻痹症患者,但父母给他的呵护一点没少。2001年,父亲在工地上发生了意外,当时正读高一的徐庭东听到消息感到天都塌了。意外无情到来,消沉了一阵的他却幸运地得到很多人的帮助。
  “眼前的困难不要怕,总会好的,你一定不要放弃。”他永远记得当时班主任张朝阳老师鼓励的话语、记得秦财山老师不断地激励。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两位老师如同一道光照亮徐庭东的生活,他的心里就此埋下了当老师的种子。4月25日,徐庭东用一种释然而又坚定的语气对记者讲述他的经历。
  2005年,徐庭东顺利考入西安文理学院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老师得知他的情况后也在不断提供帮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6年一位无名人士给我捐赠了2000元助学金,但一直没有透露身份,我内心感慨万千。商洛市残联、市民政局等部门也在不断关爱着我的家庭、关心我的成长,在社会的帮助下,我这个大山里的孩子走出了大山。我当时就想,以后一定要回报社会。”徐庭东说。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徐庭东在校期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课余时间做家教、发传单、做销售,自立自强、不惧艰辛,努力生活。
  2009年,他通过陕西省人才振兴计划考核,回到养育他的大山,到杏坪中学任教。14年过去了,他从有些懵懂的青年教师成为柞水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先后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海南省海口市等地担任教学技能大赛评委。
  “如果没有党的关心和社会关爱,我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把学生教好,就是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在坚定的话语中徐庭东回忆起与学生的故事。
  2023年9月,学生王某开学后迟迟未返校,徐庭东先后6次去他家里做工作。前3次,学生根本不见他;第4次,王某被老师感动,他开门见了徐庭东一面;第5次,他回应了徐庭东说考虑考虑;第6次,徐庭东去他家,和学生一起做了几道菜,边吃边聊,终于把孩子请回了学校。“现在这孩子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今年就要高考,发挥正常的话考个重点大学不是问题。”徐庭东说,“我始终相信要给学生一个机会,甚至更多机会,很可能会改变他的命运。”
  2020年,班里有个孩子汤某经常迟到,徐庭东给家长打电话,得知他的父亲重病卧床,母亲在医院陪护,汤某租住在校外。徐庭东找到他时发现,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放着两张床和一些简单的灶具,住宿条件远比学校差,但他仍旧坚持要住在校外。徐庭东问他为何不去上学?他反问道:“我现在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你让我去学校,去学校也没意思。”徐庭东惊讶之余,坐下来,跟他讲自己高中时的遭遇,直到把他说动了,带着他一起去街边吃了早餐,才回了学校。不过一周,汤某再次未到校,徐庭东再次去他的出租屋把他找回学校。“后来连续几个星期,我发现他听话了许多,眼睛里慢慢有了光芒,我倍感欣慰,仿佛看到了十几年前自己的样子。几次登门,只希望他能明白,不能被生活困境打垮,像当时的我一样。”徐庭东说。
  高中学子压力较大,闲暇之余徐庭东会带着学生去打球、爬山,用感同身受去引导学生。徐庭东说:“现在已经从教10多年了,我不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一定会铭记我上学时老师的恩情,将老师的精神传承,做黑暗里的灯盏,去照亮求学路上迷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