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珍藏了七十三年的针线包
本报通讯员 南 星
文章字数:886

  5月7日15时15分,洛南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史军荣接听了一通来自江苏省徐州市的电话。一位叫胡晓峰的先生在电话里表示,其父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已去世多年,但家里一直珍藏着来自商洛市洛南县的杨新凤当年邮寄给其父的针线包。时过境迁,他想把针线包捐赠给当地博物馆。捐赠前,他想征求一下杨新凤老人或者其后代的意见。随之,他发来了照片,内容是上面绣有“公元1951年秦洛,抗美援朝”的蓝色精美针线包和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写着:陕西省洛南县三要区第三乡第三行政村杨新凤赠,51.9.5。
  随后,史军荣联系了三要镇宣传干部郭晓冬说明意图。郭晓冬稍后回复:“高耀镇杨河村梁塬组,有个人叫杨新凤,可能已经去世。”
  史军荣又电话联系高耀镇宣传干部杨璐查证。杨璐很快回复:“杨新凤系高耀镇杨河村梁塬组人,1935年生,2011年8月已过世,有5个儿子。”一并发去了杨新凤老人三儿子梁安民的电话号码。
  史军荣当即将这些情况告知胡晓峰先生。
  据胡晓峰介绍,其父亲是江苏徐州人,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一次国内组织的劳军慰问中,父亲得到了这个绣制细致的针线包。他把针线包随身携带,上战场时就交给连队保管。针线包虽小,但在生活中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用它缝补了自己和战友不少的破衣服和破袜子。父亲在世时从不买新衣服,接着穿孩子们的旧衣服。胡晓峰说:“我要以父亲为榜样,把艰苦朴素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父亲在世时经常提起,想见一下远在北方的送他针线包的杨新凤同志,但由于行动不便,一直没能实现。”如今,他已和杨新凤老人的三儿子梁安民取得了联系,决定择日来洛南一趟。
  5月8日,笔者来到洛南县高耀镇杨河村梁安民家,一番交谈后,梁安民说:“听母亲在世时提起过,1951年7月,那年她16岁,在洛南县抗美援朝筹备委员会的宣传引领下,洛南人民掀起了为抗美援朝募捐慰问品、救济品的热潮。全县妇女日夜赶制针线包、提包、衬衣、背心、手巾等,她也加入其中赶制针线包,持续了一年多,仅她一人就缝了100多个针线包,全部捐给了抗美援朝战士。”
  杨河村党支部书记刘变绒说:“杨新凤老人的娘家婆家都在杨河村,老人喜爱剪纸、刺绣,心灵手巧,做出的针线活受到村民的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