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片木耳致富一方
本报通讯员 程 鹏
文章字数:862
  盛夏时节,菌菇飘香。走进秦岭腹地的柞水县,田间地头尽是农户忙碌的身影,木耳基地里一排排、一串串菌袋整齐排列,黑亮如墨的木耳缀满其上、分外诱人,村民正忙着采摘、转运、晾晒,一片欢声笑语。
  “与往年相比,今年没有连阴雨天气,气温平稳上升,雨水适中,我们柞水的黑木耳普遍增产,优质木耳单价超过35元。”柞水县下梁镇胜利村耳农王金富指着晾晒架上的木耳介绍,他今年3月从村委会承包了5个木耳大棚,种植了11万袋吊袋木耳,经过两个多月的悉心管理,前两茬木耳喜获丰收,2050公斤干耳已经被东北客商全部订走,目前正在采摘第三茬木耳。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为帮助群众发展木耳产业,柞水县推行“党支部+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县级领导包镇抓总、行业部门包政策支持、镇村干部包户帮扶、村集体包设施供给、木耳专干包技术指导、菌袋企业包产量保障,为耳农提供全链条闭环服务,有效增强了群众发展信心和动力。每季木耳采摘完成后,由村集体经济对接销售,按照承包大棚数量收取少量租赁费,通过这种发展模式,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据悉,2023年末,柞水县81个村集体经济中有10个村年收益达到100万元以上,18个村年收益稳定超过30万元。
  “我们不仅自己种木耳,采耳时周围有20多户村民在我这里务工,大多数人都是不能出远门的妇女,大家不仅能照顾上家庭,还能赚钱贴补家用。”王金富原来是胜利村的贫困户,在脱贫道路上他不等不靠,抢抓政策机遇发展木耳产业,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还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柞水县还建立了“支委联产业、党员联农户”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模式,将全县2万多户群众牢牢镶嵌在木耳产业链上,实现年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据了解,今年以来,柞水县围绕做大做强“小木耳、大产业”,抢抓省市协同支持创建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政策机遇,持续在做精一产、做强二产、三产融合上下功夫,谋划实施木耳产业项目8个,新建木耳大棚610个,发展春季木耳8150万袋,目前已采摘干耳3000多吨,“柞水木耳”品牌价值达到53.23亿元,位居全国木耳行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