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三茶”统筹融合的商洛篇
文章字数:2403
本报通讯员 张先俊
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
怎样助力写好商洛这一篇?6月27日,市政协召开五届十三次常委会议,组织政协常委、委员和茶企代表,紧扣“坚持‘三茶’统筹融合、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议题,开展专题协商。
为备足“功课”,会前市政协调研组分赴福建、安徽、云南和汉中、安康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开展市内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征集各方建议,凝心聚力为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鼓劲。
从历史走来,讲好茶故事,弘扬茶文化
茶,这一片绿叶,自古以来就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意蕴。
商洛作为我国西部最北端的产茶区,种茶、制茶已有380多年历史。自清顺治元年镇安象园村引种茶树成功,到1970年商南茶坊实现“南茶北移”,如今这一片绿叶已扎根在商南、山阳、镇安、丹凤、柞水五县的61.8万亩土地,创造了北纬33°产茶的奇迹。
“我村现有茶园1.7万亩、茶叶专业合作社21个、各类茶叶加工服务企业单位17家,全村年产干茶120多吨、产值达3200万元,户均茶叶收入9.8万元。”分组讨论会上,镇安象园村茶农刘道俭分享着乡亲们发展茶产业的故事。
经过几代商洛茶人的努力,全市现有各类茶企1092家、专业合作社144个,年产茶叶超1.2万吨、产值近25亿元,带动7.9万茶农人均增收约3000元;商洛茶叶被列为全市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相继荣获第九届国际名茶赛金奖、“中茶杯”第十四届国际茶王赛五星金奖,书写了商洛茶叶的辉煌历史。
在市政协委员叶赟看来,讲述商洛好山好水出好茶的故事,应突出秦岭这个最大的ID,凸显绿色这个最亮的底色,傍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中国气候康养之都”金字招牌。
“品秦岭泉茗·游康养之都”,这是我市2024“秦岭泉茗”春茶节的主题。活动期间,探寻最美茶园、百年古茶树和寻找最美茶艺师、最美茶农等宣传视频,网络点击量达1.6亿人次。
“应挖掘并讲好商於古道诗茶之路、北纬33°南茶北移等商洛特色茶文化,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扬茶文化、宣传茶知识活动,吸引外地客商前来研讨交流。”市政协委员王晓彬如是说。
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是一种心境。调研组建议,应依托城市公园广场、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推出“茶+阅读”“茶+音乐”“茶+文学”“茶+摄影”等消费业态,打造具有秦岭特色的茶叶节、品茗日等,让“吃茶去”成为生活习惯、时尚潮流。
精谋篇布局,用好茶
品牌,做大茶产业
茶叶,是秦岭山里的“小精灵”,是茶农手中的“大宝贝”。
近年来,全市上下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坚持“稳面积、优结构、强品牌、提效益”的发展思路,结合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和“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打造了富水茶海公园、黄花岭茶园小镇等一批茶文旅融合基地,建成了多个茶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秦岭泉茗”被认证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成为陕西六大名茶之一。
据了解,目前商洛研发生产的绿茶、红茶等六大类30多个茶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政协常委魏晓风认为,应积极实施“百店千点”计划,策划组建大型茶叶集团公司、茶产业发展联盟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筹划完善商洛茶产业全链条标准体系,创新推出“茶叶贷、茶叶保”等金融产品,促进茶叶销售模式多元化,走出一条“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产业兴旺之路。
市政协委员张贤慧建议,应在建设绿色生态茶园和改造低产低效茶园的同时,注重夏秋茶的有效利用,推动茶叶与旅游、康养、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茶园从“采一春”到“收三季”;强化与全国知名龙头茶企合作,发挥链主企业优势,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助推我市茶叶由“礼品茶”向“市场茶”转变。
“我赞同你的观点。”市政协委员王昕表示,还应树立“茶园景区化”理念,让茶园围绕景区调结构、出产品,让景区依托茶园提品质、出特色,谋划发展“森林康养+茶叶食疗+中医养生”,使春采新茶、夏悟茶道、秋植茶苗、冬品茶宴变为现实。
茶叶协会在茶产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刚当选的市茶叶协会会长刘保柱表示,协会将严格落实“秦岭泉茗”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计划修订完善“秦岭泉茗”标准体系,积极组团参加西安茶博会等各类茶事活动,以实际行动在服务“一都四区”建设、助力“三茶”统筹融合中贡献力量。
向未来展望,育好茶
人才,强化茶科技
人才与科技是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常委们反映,我市缺少专门从事茶叶科技攻关、新品研发的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也不足,影响了茶产业发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协委员杨清平建议,应以龙头茶企为依托,聚合科技特派员、产业专家顾问团、专家工作站科技人才,组建茶叶技术团队;围绕茶树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加强先进加工工艺引进,探索建立茶叶精细化加工、标准化管理。
谈到茶叶衍生品的研发,市政协委员、茶企代表章荣瑞直言,我市在茶叶下游产品开发,特别是儿茶素、茶多酚和茶保健品、化妆品等研发方面还是空白。他建议,应定向制定优惠政策,激励茶企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新工艺,积极借智研发茶业衍生品,切实把优质原料变成优势产品,填补空白,提升价值。
讨论会上,市直部门参会代表齐昌提出,应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成立市茶叶研发中心,为茶叶集中产区的镇村配备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组建专业化茶产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和茶叶区域性实验站。
常委们建议,应重视茶叶种质资源收集,建立种质资源圃,选育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良种茶园和无性系茶园比重;开展茶园耕作植保、名优茶智能采摘机械研制,推动智能化加工装备的运用;引进茶叶专业人才,培养乡土茶专家,构建院地合作攻关、市县协同推广、企业转化成果的茶产业链科研创新体系。
茶叶既是朝阳产业,更是富民产业。常委们纷纷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在做强茶产业、发展茶文化、打响茶品牌、繁荣茶经济上下功夫,努力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用心用情写好“三茶”统筹融合发展的商洛篇章。
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
怎样助力写好商洛这一篇?6月27日,市政协召开五届十三次常委会议,组织政协常委、委员和茶企代表,紧扣“坚持‘三茶’统筹融合、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议题,开展专题协商。
为备足“功课”,会前市政协调研组分赴福建、安徽、云南和汉中、安康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开展市内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征集各方建议,凝心聚力为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鼓劲。
从历史走来,讲好茶故事,弘扬茶文化
茶,这一片绿叶,自古以来就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意蕴。
商洛作为我国西部最北端的产茶区,种茶、制茶已有380多年历史。自清顺治元年镇安象园村引种茶树成功,到1970年商南茶坊实现“南茶北移”,如今这一片绿叶已扎根在商南、山阳、镇安、丹凤、柞水五县的61.8万亩土地,创造了北纬33°产茶的奇迹。
“我村现有茶园1.7万亩、茶叶专业合作社21个、各类茶叶加工服务企业单位17家,全村年产干茶120多吨、产值达3200万元,户均茶叶收入9.8万元。”分组讨论会上,镇安象园村茶农刘道俭分享着乡亲们发展茶产业的故事。
经过几代商洛茶人的努力,全市现有各类茶企1092家、专业合作社144个,年产茶叶超1.2万吨、产值近25亿元,带动7.9万茶农人均增收约3000元;商洛茶叶被列为全市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相继荣获第九届国际名茶赛金奖、“中茶杯”第十四届国际茶王赛五星金奖,书写了商洛茶叶的辉煌历史。
在市政协委员叶赟看来,讲述商洛好山好水出好茶的故事,应突出秦岭这个最大的ID,凸显绿色这个最亮的底色,傍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中国气候康养之都”金字招牌。
“品秦岭泉茗·游康养之都”,这是我市2024“秦岭泉茗”春茶节的主题。活动期间,探寻最美茶园、百年古茶树和寻找最美茶艺师、最美茶农等宣传视频,网络点击量达1.6亿人次。
“应挖掘并讲好商於古道诗茶之路、北纬33°南茶北移等商洛特色茶文化,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扬茶文化、宣传茶知识活动,吸引外地客商前来研讨交流。”市政协委员王晓彬如是说。
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是一种心境。调研组建议,应依托城市公园广场、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推出“茶+阅读”“茶+音乐”“茶+文学”“茶+摄影”等消费业态,打造具有秦岭特色的茶叶节、品茗日等,让“吃茶去”成为生活习惯、时尚潮流。
精谋篇布局,用好茶
品牌,做大茶产业
茶叶,是秦岭山里的“小精灵”,是茶农手中的“大宝贝”。
近年来,全市上下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坚持“稳面积、优结构、强品牌、提效益”的发展思路,结合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和“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打造了富水茶海公园、黄花岭茶园小镇等一批茶文旅融合基地,建成了多个茶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秦岭泉茗”被认证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成为陕西六大名茶之一。
据了解,目前商洛研发生产的绿茶、红茶等六大类30多个茶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政协常委魏晓风认为,应积极实施“百店千点”计划,策划组建大型茶叶集团公司、茶产业发展联盟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筹划完善商洛茶产业全链条标准体系,创新推出“茶叶贷、茶叶保”等金融产品,促进茶叶销售模式多元化,走出一条“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产业兴旺之路。
市政协委员张贤慧建议,应在建设绿色生态茶园和改造低产低效茶园的同时,注重夏秋茶的有效利用,推动茶叶与旅游、康养、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茶园从“采一春”到“收三季”;强化与全国知名龙头茶企合作,发挥链主企业优势,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助推我市茶叶由“礼品茶”向“市场茶”转变。
“我赞同你的观点。”市政协委员王昕表示,还应树立“茶园景区化”理念,让茶园围绕景区调结构、出产品,让景区依托茶园提品质、出特色,谋划发展“森林康养+茶叶食疗+中医养生”,使春采新茶、夏悟茶道、秋植茶苗、冬品茶宴变为现实。
茶叶协会在茶产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刚当选的市茶叶协会会长刘保柱表示,协会将严格落实“秦岭泉茗”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计划修订完善“秦岭泉茗”标准体系,积极组团参加西安茶博会等各类茶事活动,以实际行动在服务“一都四区”建设、助力“三茶”统筹融合中贡献力量。
向未来展望,育好茶
人才,强化茶科技
人才与科技是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常委们反映,我市缺少专门从事茶叶科技攻关、新品研发的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也不足,影响了茶产业发展。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协委员杨清平建议,应以龙头茶企为依托,聚合科技特派员、产业专家顾问团、专家工作站科技人才,组建茶叶技术团队;围绕茶树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加强先进加工工艺引进,探索建立茶叶精细化加工、标准化管理。
谈到茶叶衍生品的研发,市政协委员、茶企代表章荣瑞直言,我市在茶叶下游产品开发,特别是儿茶素、茶多酚和茶保健品、化妆品等研发方面还是空白。他建议,应定向制定优惠政策,激励茶企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新工艺,积极借智研发茶业衍生品,切实把优质原料变成优势产品,填补空白,提升价值。
讨论会上,市直部门参会代表齐昌提出,应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成立市茶叶研发中心,为茶叶集中产区的镇村配备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组建专业化茶产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和茶叶区域性实验站。
常委们建议,应重视茶叶种质资源收集,建立种质资源圃,选育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良种茶园和无性系茶园比重;开展茶园耕作植保、名优茶智能采摘机械研制,推动智能化加工装备的运用;引进茶叶专业人才,培养乡土茶专家,构建院地合作攻关、市县协同推广、企业转化成果的茶产业链科研创新体系。
茶叶既是朝阳产业,更是富民产业。常委们纷纷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在做强茶产业、发展茶文化、打响茶品牌、繁荣茶经济上下功夫,努力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用心用情写好“三茶”统筹融合发展的商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