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峒峪寺村 宜居宜业幸福来
本报记者 王 冰 通讯员 刘 鑫
文章字数:1417
    村民在猕猴桃基地锄草

  “现在道路平整畅通,新建的村党群服务中心漂亮大气,村口还建起了休闲小公园,村里的产业也搞得有模有样,群众钱包越来越鼓……”近日,谈起山阳县色河铺镇峒峪寺村近几年的变化,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党支部书记陈德宝一口气罗列了一大堆。
  峒峪寺村位于山阳和商州交界处,距山阳县城31公里,因峒峪河穿村而过得名,呈“一河两沟”的丁字形地貌,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565户1892人。近年来,峒峪寺村在山阳县政府办驻村工作队帮扶下,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移风易俗等工作,让峒峪寺村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实现华丽蝶变。
  “刚到村上时,道路、河道经常有垃圾出现,有的庭院也杂乱无章,人居环境确实闹心。”谈起刚来村上的第一感受,驻村干部张书军如是说。今年以来,借着“干净山阳”创建工作开展的契机,驻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班子一起拆破、乱、危,清庭院、河沟、道路、田园,建柴棚、圈、厕,管乱扔、乱摆、乱放,老旧村庄焕发新容颜。截至目前,拆除破旧圈厕柴棚22处,清除“五堆”160多处、各类废弃物8吨,清扫河道及村庄道路6公里,新建柴棚37个,修建特色串户路1公里,山青、地净、水绿、村庄美成为峒峪寺村的发展底色,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和美乡村不仅在于环境之美,也在于产业之兴。峒峪寺村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经验丰富,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驻村工作队积极学习应用“千万工程”经验,牵头作规划、搞招商、跑审批,因地制宜帮助峒峪寺村先后引进了光伏发电厂、猕猴桃培育基地、牛肉加工厂、养鸡场和神仙叶凉粉厂等特色绿色产业。截至目前,已累计流转集体土地200多亩,各类产业带动村民就业500多人,村集体直接增收近20万元,切切实实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夏天一发大水,路就垮了,有些河堤年久失修,农田也冲毁了一些。”“到了旱季,有些水源地枯竭,多多少少影响正常生活。”……驻村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维护不及时已经影响到群众正常生活生产。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宜居宜业的有力保障,驻村工作队立即联系县镇两级政府,聚焦路桥、河堤、饮水、污水处理四项民生重点,先后争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多个,修复水毁路段11处、失修河堤500多米,新建便民桥7座,修建安全饮水工程10处,新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将惠及群众500多人,有效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
  “美”是形,“和”是魂,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只有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才能助力乡村展现风尚美。”驻村工作队队长周孝平说,面对高价彩礼、滥办酒席、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等乡村治理重点领域,峒峪寺村全面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制定10条村规民约、完善“一约四会”制度、建立“三个一”制度、设立“两榜”,并充分发挥老党员和老乡贤威信高、人员熟、情况明的优势,对“违规操办”劝阻到位,将“良好家风”引导到位。与此同时,峒峪寺村积极探索“枫桥经验”实践路径,在和群众拉家常中调解小纠纷、宣传新政策、倡导新风尚,将邻里纠纷、婆媳矛盾等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自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峒峪寺村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0多次,制止滥摆酒席38起、高价彩礼8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多起,有效约束陈规陋习,群众敦亲睦邻、择善而从的氛围逐渐形成。
  “都是党的政策好,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惬意,越过越有奔头,真正实现了宜居宜业!”谈到乡村的改变,陈德宝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