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生态情结
文章字数:1631
学而优则仕,古代文人多为官,白居易也不例外。在文学方面,他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在仕途方面,白居易十几岁时与元稹等一起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按理说,白居易这样的才子,是可以往上走一走的,但由于他喜欢“上书言事”,在官场并不怎么顺意。但不如意归不如意,除了不受重用,皇帝也没把他怎么样。倒是几经折腾,白居易另辟蹊径,在生态环保方面悟出了道道,干出了名堂。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是白居易在官场上首经挫折。虽不得志,内心愁苦,但官阶六品,小日子大体上还是能过得去的。更重要的是,白居易在这里与生态结下了不解之缘,找到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秘籍。元和十二年春,白居易在庐山香炉峰下建成了一栋“三间两柱,二室四牖”的草堂,简朴,规模不大,但他很是喜爱。在《香炉峰下新置草堂》一诗中,白居易写道:“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有了草堂,朋友络绎不绝。这一年四月初九,白居易约了一大帮子朋友爬庐山,到达大林寺,即景吟成著名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显得喜不自禁。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一道圣谕快马加鞭送到白府,他被派往边远的忠州担任刺史。离开江州时,白居易留下了一首绝句:“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他对江州的情感是复杂的。但不管怎么说,经过几年历练,白居易成熟了,老到了,他已经学会随遇而安。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三月,白居易赶赴忠州。远离京师,发配到这样一个“下州”任五品下阶刺史,除了聊度时日,也不想把这当成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驿站,但白居易不想自此沉沦。相反,他想力所能及地为当地做些什么。从此,一代诗坛巨擘融入了这片土地。
白居易来到忠州之后,当地的老百姓善待他,敬他如高悬明月。白居易勉力工作,开山、修路、种果、养花。同时,清肃邦幾,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敦敷五教。总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
在忠州,那些已经长大成林的树木寄托了白居易的情感,像“东坡桃李”“水西楼竹”“新岸柳”“郡树花”“桥上竹”等,他如数家珍。白居易很喜欢吃水果,尤其是爱吃荔枝,所以他到忠州后便开始种荔枝,后来发现柑橘才是适合在忠州栽种的最优选择,而且果粒饱满、汁多味甜,完全不输荔枝带来的口腹之福。所以,白居易在忠州大力推广种植柑橘。
白居易在忠州停留时间实际上只有一年零三个月左右,临别之时,心存不舍,留下了“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杆上两三枝。每看阙下丹青树,不忘天边锦绣林”的感叹。他心心念念放不下的,是忠州漫山遍野的橘子树,他留恋不舍的,是这里忠厚老实、知恩图报的老百姓。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四月,白居易返回长安,任司门员外郎。此时唐穆宗无能,朝堂上朋党倾轧、你争我斗。白居易屡次上书却不被采纳。于是,白居易主动上书请求外放。当时唐穆宗正为白居易这个刺头而恼火呢。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唐穆宗批准了白居易的请求,任命他为杭州刺史。没想到这么快就批了,白居易有点大喜过望。是年,白居易52岁。
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干了二十个月,为百姓做了不少事,尤其在生态环境方面贡献很大。最重要的是,他为杭州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和六井清泉,当然,还有数卷诗词。有意思的是,在杭州刺史任上,白居易专门写过一首生态诗《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正是奉行着这样的理念,始终抱着一颗敏感善良的心,体会普通百姓的苦与乐,对小动物也心怀善意。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春,白居易接到朝廷的调令,要他到苏州任职。离任之时,他对“皇恩只许住三年”(《西湖留别》)的杭州恋恋不舍。据说白居易临走时,杭州万人空巷,百姓们扶老携幼,手持美酒,拦住马为他送行,他则为百姓的盛情感动得“泪潸然”。多少年过去,杭州的老人提起西湖美景时,还会念叨他们的“老市长”白居易。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是白居易在官场上首经挫折。虽不得志,内心愁苦,但官阶六品,小日子大体上还是能过得去的。更重要的是,白居易在这里与生态结下了不解之缘,找到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秘籍。元和十二年春,白居易在庐山香炉峰下建成了一栋“三间两柱,二室四牖”的草堂,简朴,规模不大,但他很是喜爱。在《香炉峰下新置草堂》一诗中,白居易写道:“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有了草堂,朋友络绎不绝。这一年四月初九,白居易约了一大帮子朋友爬庐山,到达大林寺,即景吟成著名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显得喜不自禁。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一道圣谕快马加鞭送到白府,他被派往边远的忠州担任刺史。离开江州时,白居易留下了一首绝句:“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他对江州的情感是复杂的。但不管怎么说,经过几年历练,白居易成熟了,老到了,他已经学会随遇而安。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三月,白居易赶赴忠州。远离京师,发配到这样一个“下州”任五品下阶刺史,除了聊度时日,也不想把这当成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驿站,但白居易不想自此沉沦。相反,他想力所能及地为当地做些什么。从此,一代诗坛巨擘融入了这片土地。
白居易来到忠州之后,当地的老百姓善待他,敬他如高悬明月。白居易勉力工作,开山、修路、种果、养花。同时,清肃邦幾,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敦敷五教。总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
在忠州,那些已经长大成林的树木寄托了白居易的情感,像“东坡桃李”“水西楼竹”“新岸柳”“郡树花”“桥上竹”等,他如数家珍。白居易很喜欢吃水果,尤其是爱吃荔枝,所以他到忠州后便开始种荔枝,后来发现柑橘才是适合在忠州栽种的最优选择,而且果粒饱满、汁多味甜,完全不输荔枝带来的口腹之福。所以,白居易在忠州大力推广种植柑橘。
白居易在忠州停留时间实际上只有一年零三个月左右,临别之时,心存不舍,留下了“长忆小楼风月夜,红栏杆上两三枝。每看阙下丹青树,不忘天边锦绣林”的感叹。他心心念念放不下的,是忠州漫山遍野的橘子树,他留恋不舍的,是这里忠厚老实、知恩图报的老百姓。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四月,白居易返回长安,任司门员外郎。此时唐穆宗无能,朝堂上朋党倾轧、你争我斗。白居易屡次上书却不被采纳。于是,白居易主动上书请求外放。当时唐穆宗正为白居易这个刺头而恼火呢。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唐穆宗批准了白居易的请求,任命他为杭州刺史。没想到这么快就批了,白居易有点大喜过望。是年,白居易52岁。
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干了二十个月,为百姓做了不少事,尤其在生态环境方面贡献很大。最重要的是,他为杭州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和六井清泉,当然,还有数卷诗词。有意思的是,在杭州刺史任上,白居易专门写过一首生态诗《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正是奉行着这样的理念,始终抱着一颗敏感善良的心,体会普通百姓的苦与乐,对小动物也心怀善意。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春,白居易接到朝廷的调令,要他到苏州任职。离任之时,他对“皇恩只许住三年”(《西湖留别》)的杭州恋恋不舍。据说白居易临走时,杭州万人空巷,百姓们扶老携幼,手持美酒,拦住马为他送行,他则为百姓的盛情感动得“泪潸然”。多少年过去,杭州的老人提起西湖美景时,还会念叨他们的“老市长”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