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退伍不褪志 茶园建新功
本报通讯员 王 峰 杨善丞
文章字数:1120
  一朝入伍,军魂入骨。初见商南县富水镇茶坊村村委会副主任王海龙,方正黝黑的面庞,挺直的身板,说起话来一字一顿,军人风范不减。手上布满的厚茧,既是老兵退伍不褪色的“勋章”,更是他在茶坊村奋斗的见证。
  2007年,王海龙光荣入伍,服役期间,他因表现突出多次获得支队表彰,荣获“三等功”“优秀学员”“四会教练员”“优秀士兵”等荣誉。“当兵的那几年,把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锻炼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部队培养了我钢铁般的意志,使我在复员回到地方后依然保持着‘退伍不褪色’的军人作风。”王海龙提到军旅生涯时自豪地说道。
  2018年,王海龙响应政府号召回到家乡创业,并当选为茶坊村村委会副主任。富水镇茶坊村是商南县的产业新村、产业强村,素有“商南茶乡”之称,如何让它焕发光彩?“作为一名老兵,我始终坚信只要坚定跟党走,路就不会错。”王海龙通过广泛调研,积极探索出“党建+”工作模式,全面激活茶坊村各项工作的“一池春水”。
  “我通过和村‘两委’商量,组织群众召开庭院会、小组会,向他们宣传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所想,明确发展的方向。”那段时间,王海龙几乎每个周末都留在了村里,他主动上门跑,走村入户访民情民意,并与村干部一起分析研究,克服重重困难,成立了商南县七碗茶茶业有限公司,在当地流转荒山700多亩,引进无性系“白茶”“龙井43”“中黄2号”“金牡丹”等茶苗300多万株,发展生态茶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方式带动180户群众增收致富,辐射周边区域群众务工人数达到每年300多人次。
  为了夯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乡亲们共享致富成果,2022年,在王海龙的牵线搭桥下,茶坊村与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成立村企联营党总支部,新建标准化生态茶园3000亩,改造提升茶园道路,建设茶叶清洁化加工厂,配套建设茶文化体验园、茶博馆等景点和特色民宿等康养项目,吸纳茶坊、马家沟、油坊岭、王家庄等周边群众在基地务工,当地200多人在王海龙的带领下实现人均增收6000多元。
  “我们周围的群众,都跟着园区沾光啦。”今年57岁的马家沟村一组村民程庆来,提起务工收入心里乐开了花,“我家流转荒坡50亩,每年租金1万多元,从2019年到现在,活就多得很,都没有歇停的,我们两口子在茶山务工,每月一共收入5000元以上,一年下来挣六七万元工资,现在家里盖了二层楼房,还买了2辆小轿车。”
  戎装虽脱,使命未忘。王海龙一步一个脚印,将小茶叶做成大产业,将茶叶发展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提起“王主任”,茶坊村村民连连称赞。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一名党员干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平凡普通,却处处折射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的优良品质。
  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王海龙在人生的不同战场用实干书写着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