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传承泥塑技艺 铸就非凡人生
本报记者 方 方
文章字数:2683
    张云马制作泥塑作品《秋水伊人》

    张云马与团队在商州城区制作的《商山早行图》雕塑

  商州泥塑是留存于商州区的一种民间传统美术,历史悠久。来自商州区板桥镇板桥村的商州泥塑非遗传承人张云马,以年华作笔,以汗水为墨,用双手和智慧,创作出了无数泥塑作品,为了让商州泥塑发扬光大,他不断创新,并发展培养出了4名传承人。目前,张云马研究整理出了一套富有个人特色的传统泥塑彩绘技艺,并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宁夏、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安徽等地从事泥塑彩绘及各类雕塑工程,把商州泥塑推向市场,每年创收几十万元。
  童年梦想的萌芽
  8月2日,记者见到张云马时,他正在工作室内给对泥塑感兴趣的孩子们讲解雕塑技巧。他神情专注,一边讲解一边对泥塑精雕细琢。说起泥塑,张云马打开了话匣子。
  张云马的泥塑之路是从7岁开始的,那时,他经常看到舅爷和父亲在泥土旁进行雕塑,很是好奇。于是,小小年纪的他也学着大人模样,手握泥土雕塑起来。“小时候不懂,只觉得好玩,谁知越长大还越喜欢泥塑了。”张云马说,从那以后,他便常常临摹连环画,特别是《水浒传》的人物形象。除了学习绘画,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他还要帮父亲运输红土。张云马回忆,小时候他常常跟随长辈到砖厂挖土,那里的红土质地细腻,是制作泥塑的最佳材料。然而,挖土的过程却异常艰辛,但他从未有过丝毫的怨言,反而在他心中种下了坚韧不拔的种子,他知道,只有用最好的材料,才能塑造出最完美的作品。
  看到他为学习泥塑如此执着,张云马的父亲决定将这门手艺传给他,于是他便成了家中第四代传承人。挖红土、和泥巴、塑形……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毅力。起初,他总是用笨拙的方法模仿,父亲便手把手教学,经过长期的练习,他逐渐掌握了泥塑的基本技巧。张云马家中的第一代泥塑人,主要做泥瓦匠和传统古建筑修缮,第二代传承人开始追求艺术上的升华,拓展泥塑种类。张云马汲取前辈们的经验,不断临摹古代英雄人物、动物、花卉等,以此来提升技艺。
  追梦路上的磨砺
  1997年,由于家庭经济负担重,15岁的张云马不得不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泥塑创作,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从板桥镇只身前往新疆。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到达新疆后,适合他的工作并不多,只能去工地干体力活。
  那些漂泊的日子里,有辛酸有无奈,但是张云马从未忘记心中的热爱。为了提升自己的绘画技艺,他一边打工,一边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学习人物绘画。路边、桥洞下都成为了他的临时画室,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都坚持不懈练习。经过3年的历练,张云马回到了陕西,并在西安的一家雕塑厂找到了一份工作。这成了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正式走上了雕塑艺术创作之路。
  “泥塑技艺与石雕、水泥雕塑技艺互通,雕塑厂刚好满足这一点。”张云马说,在雕塑厂工作期间,他还结识了西安美院雕塑系的学生,一闲下来他就向他们请教学习。凭借着对艺术的敏锐感知和不懈努力,很快,张云马便从十几名雕塑师傅中崭露头角,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我做雕塑用时短,更精细,一个人可以做几个人才能完成的雕塑作品,老板看到后,就要求我在最短时间内独立创作一座人物雕塑,并承诺如果作品出色,就送我去美院进修。”张云马说,老板的这个决定改变了他今后的道路。
  对于从未上过大学的张云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张云马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他几乎与外界隔绝,日夜沉浸在工作室里,废寝忘食地塑形。一周后,他创作出了一个1米多高的人物雕塑,人物双眼炯炯有神,身材曲线流畅,十分生动。老板看到后,震惊不已,对张云马的才华赞不绝口。随即兑现了承诺,推荐他与美院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让他能够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艺术修养。不仅如此,老板还将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大型雕塑工程交给了他。
  面对困难不言败
  2010年,张云马接到一个订单,在创作过程中,由于天气温度、空气湿度的变化,作品在最后一步上色后,出现了变色的情况。“当时看到作品颜色发灰,我十分着急,吃不好睡不着,尝试了各种办法,用时好几天,终于调制出了合适的颜色。”张云马在雕塑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也遭遇了诸多困难,从设计方案的反复修改,到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但张云马从不轻言放弃,每当遇到挫折,他都会默默地鼓励自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几年前,张云马接到了城市雕塑工程的订单,他与团队用时一个月,在商州区西背街东北角创作出了《商山早行图》雕塑。“这组雕塑我当时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古时候人们食不果腹,需要用衣服的纹路来表现,这样才能活灵活现。”张云马说,在创作过程中不时有群众围观,一开始他有些紧张,创作灵感会受到影响,后面慢慢习惯,努力让自己在创作中做到旁若无人,不受外界干预。有时候为了赶工期,张云马经常连夜工作,累了就靠在户外搭建的棚子里稍作休息,醒来后又继续投入创作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由于泥塑作品市场需求有限,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为了让商州泥塑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张云马大胆创新,将传统泥塑工艺融入水泥雕塑和石雕技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云马的作品逐渐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安徽、广东、新疆、内蒙古等地都能看到他创作的雕塑,大部分以古代人物雕塑为主,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细腻婉约,展现出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传承技艺铸匠心
  在传承和发展商州泥塑的道路上,张云马不仅自己追求进步,还积极培养接班人。他收了4个徒弟,张云马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他们指导,从简单的绘画基础知识到复杂的雕刻技巧,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徒弟们的技艺日益精湛,有了在行业立足的本领。张云马还常常告诉徒弟们,唯有一技傍身才能走得长远,虽然泥塑的制作过程从整体上来说并不复杂,但其中的雕刻环节却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尤其是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每一个细微的线条、每一处微妙的表情变化,都需要精心雕琢,反复揣摩。看到徒弟们对泥塑这项技艺的热爱,张云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为了将商州泥塑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张云马不辞辛劳,游历全国各地。每到一处,他都会仔细观察当地的雕塑作品,学习新的技艺和创作理念。遇到好的作品,他会当场画下来,回到陕西后再进行深入研究,将所学所悟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使作品更加精细化、更具感染力。他创作的城市雕塑不仅为城市增添了艺术气息,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
  “我将不忘初心,努力把商州泥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人看到。”这是张云马作为非遗传承人坚守的信念,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