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文化“上新”赋能康养之都核心区发展
本报记者 张 英
文章字数:2658


  静享半日优雅舒适的休闲阅读、奔赴一场书香浸润的分享会、观看一幕精彩纷呈的非遗文化展演、感受一次沉浸式传统制作技艺体验……盛夏时节,行走于商州城里,不断“上新”的文化新场景、新业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康养之都核心区的发展持续赋能。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这几年,随着商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更新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文化更新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各类文化阵地、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正以百花齐放的姿态,悄然渗透至我市城乡的每一隅,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
  文化阵地不断延伸
  “小朋友在这里,既能丰富知识,还可以培养专注力,这里还会定期举办一些阅读活动,对培养小朋友阅读兴趣也很有帮助。”8月4日,家住商州区明珠花园的刘海红,每个周末都会带着孩子到南秦河生态公园的书吧休闲阅读,观看精彩的文艺节目。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以书吧、书咖、文旅驿站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文化空间在我市城乡不断涌现,嵌入式分布在景区、公园、小区、街头巷尾、乡村角落等地,兜起了百姓的“微幸福”。
  “有了文化阵地作支撑,群众的文化活动才能开展得红红火火。”商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晓平说,这几年,全区不断整合拓展城乡各类公共空间资源,已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2个。区文化馆、图书馆及16个分馆,12个城市书房、书吧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完善了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多功能厅的配套服务职能,为分馆和基层服务点配置了图书、电脑等文化服务设施。同时与社会力量合作建成樊登书店等13个社会化新型文化空间。
  目前,商州区已经建成区、镇、村三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南秦河生态公园等6个城市文化小舞台投入使用,288个农家书屋以及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村史馆、农耕博物馆等提升改造完成,58个文化礼堂、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非遗工坊等主题功能空间成为群众向往的精神家园。14层1.4万多平方米的商州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届时商州的公共文化服务布局将更优化,空间覆盖率将进一步提升。
  文化供给持续创新
  有了硬件设施,如何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呢?
  张晓平认为,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仅要做到广覆盖,还要不断创新,实现精准供给,更要对群众文化诉求精准响应。要通过实施“分众供需”服务机制,让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同的群体,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
  这几年,商州依托观光景区、种养基地等资源多次策划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主题活动,提升文化产业特色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的内涵和吸引力。“我们一直在尝试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新载体,利用草莓、樱桃、食用菌、中药材、小龙虾等特色种植养殖区,多次举办美食品鉴会、摄影大赛、药材博览会活动,推动‘种植+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张晓平说。
  同时,商州还通过举办各类农事节庆活动,激活文化要素,带动文旅发展。在北宽坪运动休闲小镇、牧护关绿色农业小镇、三岔河美丽乡村等地,策划举办一批有特定仪式的农事节庆活动;利用牧护关、蟒岭、江山村的生态文化优势,做精“环秦岭赛”、特色露营体育休闲活动;在东街历史文化街区、团结路、莲湖路、名人街、工农路等文化街区打造一批非遗文化展示区、传统美食体验街、文化主题民宿庭院、主题文化酒店、养老养生公寓;依托江山研学基地和秦韵产学研教育城,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消费商圈、示范和试点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不仅如此,各公共文化单位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着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施“文化点亮家园”惠民服务工程,满足易地搬迁群众文化需求;开展残疾人文化活动“十个一”,丰富特殊群体精神文化生活;在“老年大学”常年开设乐器、合唱、太极拳等培训课程,吸引3000多名群众热情参与其中……这些分众供需、精准供给的文化服务模式满足了群众个性化文化需求。
  群众上台当“主角”
  “那个跳舞的小伙子是我侄子,昨天你们看到的歌唱演员是我媳妇,今年我要攒劲加入云云队,争取年底也上去表演一个节目。”日前,在公园观看文艺表演时,居民陈英芹自豪地说。
  公共文化服务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让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实践者、传播者。
  每到傍晚,城区的公园小戏台就挤满市民和游客,悠扬的琴声、婉转动听的唱腔,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在这里,市民不仅能听到戏曲,还能登上舞台当“主角”。“现在每天晚上,这里可热闹啦,歌声、笑声能传好几里路。”附近居民李女士说,不仅有专业艺术团体、院校、民间艺术团体在这里表演,群众还可以上台展示才艺。
  同时,商州区还通过乡村文化百名帮扶骨干、百名村晚导演、百名村晚主持、百名村晚明星“四个百”人才培养工程,组织文艺骨干与百村结对帮扶,开展常态化文艺演出活动,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苏陕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精准化、数字化,促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区文工团每年下乡惠民演出200多场,58支民间文化社团每年常态化开展文艺演出、文化知识普及、文艺展览展示等志愿服务活动600多场次。
  在这种工作机制激励引导下,极大提升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沙河子镇王山底村成立乡村文化理事会,广泛发动100多名能人贤士、文化爱好者加入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连续5年举办的“乡贤茶话会”和“农民趣味运动会”,已经形成“一老一青”的基层特色文化项目。牧护关镇小韩峪村、大荆镇新街社区、金陵寺镇熊耳山村等“村晚”示范点,带动各镇在相关村(社区)文化广场搭建舞台,举办春到万家“村晚”,展现了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新风貌,群众在一片欢歌笑语中,感受着浓浓的地域文化味儿。
  此外,商州区还结合地域特色,以“村晚+”系列活动为契机,全区设春、夏、秋、冬4个示范性主会场,持续开展“大地欢歌 四季村晚”活动,鼓励引导当地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演身边人、说身边事,在全区营造“全民同办、全民同乐、全民同享”的氛围,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新颖、个性化的原创文艺作品,销售更多的土特产品和文旅产品,实现了让村民高兴、让游客尽兴、让乡村振兴。截至目前,18个镇、237个村、51个社区2024年开展“四季村晚”文艺演出活动219场次,服务群众18万人次,带动农民农特、餐饮、民宿增收3.8亿元。
  “我们将在‘机制一体贯彻、设施一体管理、服务一体供给、力量一体调配’等方面去探索新路径,加强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向农村倾斜,不断推动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张晓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