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绵延千年的“沙水共生”
严碧华
文章字数:1406
  青甘线行进第五天,到敦煌已是晚上9点多,早已饥肠辘辘,入住酒店楼下有一条夜宵街,随意找了张桌子,点了店铺老板推荐的敦煌黄面、驴肉火烧和烤羊肉串。
  这是我第一次品尝敦煌黄面,黄亮光滑,细如龙须,长如金线,入口爽滑有嚼劲。一碗黄面下肚,不仅解除了饥饿感,且舒缓了长途开车带来的疲惫。
  第二天清晨,举目远眺,不远处沙漠高耸,查看地图,原来就是赫赫有名的鸣沙山。鸣沙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因沙动成响而得名。早在东汉辛氏《三秦记》中有“河西有沙角山,峰崿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乾糒……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声,震动人足”的记载。
  鸣沙山环抱之中,有因形似一弯新月而得名的月牙泉。这里气候干燥,年降水量极少,但月牙泉却常年一湾清水,成了沙漠中的一大奇迹。月牙泉也是历史悠久,茫无边际的荒漠中的水源,早在汉代就已有人在此居住。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早就见过月牙泉的照片,沙漠中的一弯新月,泉水清澈碧蓝,与周围的黄沙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场景早已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记,很早以前就想找机会近距离观赏、感受,这次总算成行。
  7月初的敦煌,白天炙热、干燥,在户外停留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为游览方便,我们换了个景区门口的民宿。民宿不大,但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还融入了一些人工智能元素。最主要是得了地利之便,坐在民宿的楼顶,鸣沙山就近在咫尺,横亘在眼前。
  晚上8点多,阳光柔和一点儿后,我们才进入景区。当时,正是游客入园的高峰期,跟随潮水般的人流步行几分钟后,抬头一望,鸣沙山沙漠上人影绰绰,载客的骆驼队伍弯弯曲曲消失在沙漠腹地。
  有两列台阶可以通往山顶,但队伍排得太长,我们决定踏沙爬行。赤脚踩在柔软、温热的沙子里很舒适,但每走一步得退大半步,连续走上十几步就气喘吁吁,口渴难耐,戴了防风沙的纱巾,喝水又不便,选择了忍受。就这样,走走停停、跌跌撞撞,拍照打卡,近百米的距离居然用了三四十分钟。
  行至中途,太阳即将落山,顾不上满手的细沙,迫不及待拿出相机定格“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
  此时,鸣沙山西边的天空像被火烧红一样,四周被沙丘环绕的月牙泉,如一钩弯月静卧,泉边绿意盎然,与周边沙漠形成鲜明对比。我索性坐在了沙漠上,用眼一遍遍摩挲着面前的幻景,侧耳倾听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对话,无奈人流大,周边太嘈杂。
  9点25分,以沙为屏的万人演唱会如期开始,《海阔天空》《后来》等经典歌曲,以及具有浓厚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歌曲轮番上演,散坐在鸣沙山上的人群,有些手持荧光棒,随着音乐的节奏挥舞、歌唱、欢呼。千年厮守的鸣沙山和月牙泉早已形成默契,作安静的配角,成就不远千里而来游客们的欢愉,让他们尽情释放压力,放下烦扰,享受旅游。
  快11点时,万人演唱会还在激情上演,考虑到计划第二天五点多看日出,我依依不舍地回到了民宿,简单洗漱,很快进入了梦乡。
  寂静的清晨,急促的闹铃格外刺耳,从沉睡中惊醒的我,拉开窗帘,窗外风沙满天,去看日出已不可能。等到10点,风沙总算小了点,我们决定再去月牙泉拍几张照片,但终归不是艳阳天,天空依然灰蒙蒙,没有拍出月牙泉泉水的清澈碧蓝,只能略带遗憾离开,奔赴行程的下一站。
  驱车行驶在数百公里人烟稀少、尘土飞扬的茫茫戈壁,我深刻体会到防风固沙、生态治理的极端重要性。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没有植树造林,沙漠防治,绵延千年的“沙水共生”奇观是否还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