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商州大力发展智慧渔业——
养殖冷水鱼 带动“热经济”
本报记者 李小龙 张 矛
文章字数:2056
在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务工的闫坪村村民老易抱起刚捕捉到的冷水鱼

  数字化赋能,实施“智慧”养鱼;新业态带动,助力农户增收;产业链延伸,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近年来,商州区紧紧牵住改革创新和科技赋能“牛鼻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科技养殖新路径 解锁增收“新密码”
  8月的三岔河镇,一片绿意盎然,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放眼望去,绿浪如海、青山如画,河畅、水清、景美。
  走进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一排排陆上养殖池波光粼粼,里面成群的鱼儿欢快游动。
  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负责人赵海蒙表示,这里的山泉冬暖夏凉,水体溶氧充足、水质呈弱碱性,是冷水鱼养殖的“天然渔场”,所以就选择在这里建设冷水鱼养殖示范园区。
  轰隆隆的引擎声中,一架无人机飞临鱼塘上空,饲料如天女散花般撒了下来,早就熟悉了“套路”的虹鳟鱼、金鳟鱼和鲟鱼争相浮上水面抢食,一路追着无人机投食的方向游去。
  “我们不但可以控制喂养的量,还能控制喂食速度。”正在给鱼儿投喂的工作人员易永强告诉记者,园区里只有3个工作人员,10分钟实现全园区投喂,极大地节省了人力。
  赵海蒙说:“工作人员通过园区智慧管理平台,能清晰地看到监测数据和服务产品,配合水质监测、鱼移动轨迹等监测数据,利用AI技术,建立大数据模型,实时调节鱼池环境。最近高温天气比较多,园区就会增加山泉水或井水,来保持适宜水温。如果因为降雨、晴天和阴天缺氧,就需要及时加大液氧释放度。”
  三岔河镇镇长孙为艳介绍,这个示范园项目于今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全面投产后年产量可达到15万公斤,将实现产值1200万元,带动周边8个村集体年收入不少于110万元。
  渔业项目智能化 产业发展动能足
  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鱼。行走在三岔河镇,从广大农村群众扬起的笑脸中、从“遍地开花”的村集体经济中、从持续发展壮大的特色产业中……智慧渔业给出的答案越来越明晰。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三岔河镇的商洛市国渔绿色智慧渔业工厂里,只见一排排硕大的米黄色圆池井然有序地排列,非常壮观,圆池里鱼儿欢快游动。
  据悉,商洛市国渔绿色智慧渔业工厂项目目前正值施工关键期,工人们分布在不同建设区域内,加紧推进项目建设,三岔河镇关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布局新思路即将从纸上变为现实。
  该项目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围绕贯通产加销,规划建设精深加工、保鲜冷藏、智能物流项目,进一步深化与北京二商、首农集团、京东、盒马鲜生等合作,力争8月份通过欧盟认证,打造养殖、精深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的全产业链,提升我市“秦岭冷泉鱼”公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赵海蒙表示,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北最大的冷水鱼智慧养殖工厂,主要建成种苗繁育基地、示范养殖基地、人才培育基地、科研科普基地。种苗繁育基地从鱼卵孵化到水花到标鱼,年生产育苗能力1000万尾,可为全市和周边水产养殖户提供高品质鱼苗;示范养殖基地,年产量可达200吨;人才培育基地,可为全市水产养殖户开展数字技术培训;科研科普基地,依托“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商洛科学实验基地”,引领群众更新理念和养殖户技术改造,带动全市水产养殖转型升级。
  技术赋能强支撑 乡村振兴新引擎
  商洛冷水鱼养殖规模居全省第一,但大部分是传统养殖模式。如何把“智慧渔业”发展好?这需要因地施策,对症下药。
  为了推进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去年8月,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到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考察,推进务实合作,依托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技术支撑,采用国内最先进的鱼菜共生4.0智慧养殖系统,推动全市水产养殖向数字化、标准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传统水产养殖存在技术粗放、总体效益不高等问题,商州区考察了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在山东、广东、贵州等地项目,数字化养殖具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生产管理精准可控、产品可全程溯源、尾水排放零污染等优点。
  赵海蒙说:“新建的商洛市国渔绿色智慧渔业工厂项目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相结合,实现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数字化监控、自动化运行,有效解决了高密度生态养殖和尾水排放污染等难题,做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尾水零排放。每立方米水养殖量从传统的5—15公斤提升到50—70公斤,极大提升了水产养殖的综合效益。”
  商洛市国渔绿色智慧渔业工厂项目就是区乡投公司整合20个村的集体资金3000万元,企业通过屋顶光伏自筹500万元,引进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下属企业从设计、建设到运营一体化实施,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800万元以上,纯利润500万以上,带动20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80万元以上。
  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联农带农经济,商州区成立19家新业态公司,这些新业态公司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农户,中间连着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有效发挥闲置资产管理、产业投资、项目运营等作用,专门为村集体挣钱、带动农民增收。同时,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全区已培育乡村CEO168人,有效解决了一些村集体经济缺项目、缺技术、缺人才的问题,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下一步,商州区将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和科技赋能,立足“土特产”、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在特色产业培育上力求新跃升,为建设特色农业强市贡献商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