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执“秆”为笔 诗画成影
本报记者 巩琳璐
文章字数:2959




  洛南麦秆画作品立体感强,亲切美观,绿色环保,适合于长久保存。主要特点是黑底白画,配装玻璃镜框,端庄沉稳,醒目大方,装饰性强。既有单色剪纸作品的效果,又有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构成,表现手法独特精妙。目前开发的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六大系列作品,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2008年,洛南麦秆画被列入商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月7日,记者走进洛南县,与洛南麦秆画传承人一同探寻麦秆画的艺术魅力。
  历史悠久
  “洛南麦秆画是经过世代相传,不断改进,才形成的历史产物,是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技艺。”洛南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王颖介绍,洛南麦秆画作为一种工艺品,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其作品工艺精湛、流程复杂、装饰性强,集木工、绘画、剪、刻、烙、粘、染、装为一体,是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洛南县域文化中熠熠发光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为洛南民间艺术增色添辉。
  据介绍,洛南县麦秆画技艺传承主要在民间通过亲人相传、朋友相传、邻里相传。这些人一代代上接下续,在不断地探索、摸索中保留了最精髓的部分。改革开放后,洛南县石门镇王桥村教师王恩赐,在母亲孙竹凤的言传身教下,挖掘、整理、研究、继承了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使麦秆画的制作得到了发扬和光大,其从事这一技艺达50余年。2003年,王恩赐去世时嘱托喜欢这一艺术且一直跟随他学习的女儿王聪芳,一定要将这祖传技艺发扬光大。
  王聪芳自幼喜欢手工技艺,受其父传授绝技,现专门制作研究麦秆画艺术,现是洛南麦秆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薪火相传
  走进“王聪芳麦秆画”工作室,狭窄的空间略显逼仄,靠墙放着的、挂着的,各种各样金灿灿的麦秆画作品摆满了整个工作室,让人目不暇接。从花鸟鱼虫到人物故景,从四季风景到民俗故事,一幅幅图案惟妙惟肖,一个个人物呼之欲出。俯身细看,这些麦秆画作品技法十分细腻,鱼的鳞片、蝴蝶的翅膀、仕女图上女子的表情形态等都被一一刻画出来,与其说是麦秆画,不如称是一幅精美的工笔画。
  一张堆满制作材料和工具的小方桌就是王聪芳的“工作台”,只见王聪芳正在用麦秆制作蝴蝶,她将精心挑选的麦秆剪开,平铺定型,抛光处理,再将薄如纸片的麦秆拼接起来,依照此前画好的图样裁剪,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跃然而生,不由让人眼前一亮。就在此刻,在王聪芳手中,一根根平平无奇的麦秆,仿佛成了“魔法棒”,田间秸秆变废为宝,被注入了新生命,变成了一件件惊艳众人的艺术品。
  王聪芳是土生土长的洛南石门镇人,在她的印象中,教师出身又会做木匠活的父亲能写会画,常年与麦秆为伴,剪剪画画了一辈子。“从我记事起,我的身边都充满了麦秆,我的父亲总是板着腰杆在桌前作画,对我影响非常大,因此我七八岁时,就可以扎花、绣花。我总是站在父亲的身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父亲从挑选麦秆到制作成画,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像烙铁在麦秆上留下的烫印一样印刻在我心里。”王聪芳告诉记者。
  初中毕业后,王聪芳便开始专职从事麦秆画创作,从此手中的麦秆再也没有放下。
  匠心坚守
  王聪芳介绍,她最擅长的是制作人物画,但制作人物麦秆画并非易事,人的面部神态是关键。她闲暇时间都用来细细研究每个人物的喜怒哀乐和言谈举止。虽然从未学习过素描,但她却能一笔一笔勾勒出每个人物的神态、表情,所有恰到好处的虚实明暗,皆来自她几十年来对绘画入眼入心的钻研和对麦秆作画技艺的纯熟掌握。
  “麦秆比较亮丽、韧性好,纹理也比较清晰。最为神奇的是麦秆画在制作时不同的角度会呈现不同的颜色,由于亮度会反光,麦秆在贴的时候,横、竖、斜着贴,角度不同,最后呈现的颜色、神态还会各不相同。”王聪芳说,经过多年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她发现总结了麦秆画制作的诀窍。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洛南县广为流传,出于对仓颉的崇敬,王聪芳便想用麦秆制作仓颉画像。构图、剪裁、人物形体的表现都已完成,到了面部神态时,王聪芳怎么做都不满意,于是,她便经常到仓颉园的石像下观察,有时候一站就是一下午。她仔细观察研究仓颉的仪态表情,刚开始,王聪芳制作的仓颉像嘴巴的地方怎么看都不合适,表情僵硬,仿佛缺失了灵魂。在毫无头绪时,一位会雕刻的老师傅点醒了她:“试着重新摆放一下麦秆的位置,静下心来找找感觉。”于是王聪芳从头再来,看着仓颉像反复琢磨三庭五眼和气质神韵,终于制作出形神俱似、栩栩如生的仓颉像麦秆画。
  2008年,她在山东参加中日韩文化交流的一项活动时,她的仓颉麦秆画被韩国人买下收藏。没过多久,一位泰国人也买下了同样的仓颉麦秆画。王聪芳也因为仓颉麦秆画打开了
  自己麦秆画事业的新局面。
  大胆创新
  寒来暑往30余年,王聪芳在勤加创作的基础上,经常不远千里外出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艺,终于琢磨出一套成熟的工艺流程,将传统工艺做到极致,发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同时,在创作题材、技法上大胆创新。
  “以前,洛南麦秆画是原色,后来我发现带上色彩后更加鲜活灵动,就尝试给麦秆染色,经过多次试验,找到固色的诀窍,彩色的麦秆画也做到了永久不失色,便于保存。”王聪芳说,色彩给麦秆画融入了新的生命力,她创作的麦秆画,图案更加细腻传神,色彩艳丽饱满,题材更加丰富广泛,在石门镇乃至洛南县都很有名。
  王聪芳的麦秆画也在这样的影响力下销往全国各地,据王聪芳回忆,她制作的最贵的一幅麦秆画最终以两万元价格成交,她还多次受邀参加西洽会、国内许多博览会和中、日、韩、新国际书画联谊展,2009年获得国际文化节金奖,王聪芳也获得了省内外众多殊荣。
  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对王聪芳来说,这项“非遗”技艺犹如融进血液的基因,始终焕发着强大生命力。她最关注的,便是“绞尽脑汁”要将这项“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在王聪芳看来,麦秆画制作不仅传承了父辈的技艺,还给自己家里生活带来了改善。她想,既然有收益又可以把这项技艺传承给更多的人,只有让更多人了解麦秆画,懂得制作麦秆画,才能让洛南麦秆画永久流传下去,因此,她成立了古艺斋麦秆画专业合作社,招收徒弟,聘请洛南县的老百姓一起来制作麦秆画,王聪芳的麦秆画形式扩展到条幅、横幅、屏风、四扇屏、八扇屏、菱形、多边形等多种规格。
  全力守护
  就在王聪芳的麦秆画事业刚有起色的时候,她却患上了乳腺癌,手术费及数次放疗,再加上丈夫遭遇车祸,她和丈夫的康复治疗,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为了安心治病,王聪芳不得不暂时放弃作画,投入疾病的治疗之中,那些用心血创作的麦秆画,她舍不得丢弃,一一整理好存放在家中,期许着它们还有重见天日之时。
  也许是因为几十年来制作麦秆画练就的意志力和耐力,让王聪芳在对抗疾病时更加顽强,又或许是不想让本地麦秆画传承毫无着落的虔诚之心感动了死神,就这样,王聪芳在与病魔斗争的路上继续坚持创作,合作社虽然因为身体原
  因无暇顾及而按下暂停键,但她在洛南县城花溪弄景区开起了自己个人的工作室,继续用自己的余热将麦秆画这项事业传承下去。
  择一事,守一生。“与其说是我传承了麦秆画,倒不如说是麦秆画成就了我。”王聪芳说,看到自己的一幅幅作品被大家喜欢,就有种发自内心的高兴,觉得实现了个人价值。
  如今,已迈入花甲之年,王聪芳最大的心愿便是希望麦秆画能够薪火相传。“只要有人想学麦秆画,我免费教学,就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认识、了解、喜欢麦秆画,把它能在商洛全面推广开来。”在王聪芳眼里,麦秆画原材料易得、男女老少皆可学。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带动引导身边群众传承麦秆画制作技艺,在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